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曾说:“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所以,习惯的重要性对一个人怎么说都不过分。可是,当前学校教育更多的是给孩子灌输知识而不涉及孩子好习惯的培养。这样,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的重担不可避免就落到了家长身上。然而,因为多数家长都缺少相关的行为科学知识,往往会采取简单粗暴的严厉管教方式。结果往往是家长身心俱疲,孩子对抗或不满,效果总是不尽人意。经过对习惯培养这个主题的研究,我认为可以采用GRE习惯养成法,也就是定目标(Goal)、设奖励(Reward)、造环境(Environment),下边我介绍如何使用这套方法帮助孩子培养优秀的习惯。
第一步 定目标
首先,你和孩子需要有一个大的目标,即想要培养哪些好习惯?阅读或学习的习惯?锻炼或运动的习惯?健康的饮食习惯?社交的习惯?…… 有一个大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目标就会无的放矢,甚至都不知道要干什么,自然难言成功。此外,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仅仅写下目标这个行为,就能提升42%的成功率。可见,定目标不仅能告诉人们要干什么,有的放矢,还能为行动提供强大的动力。至于具体要培养什么习惯,你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先一起列出一系列好习惯,然后讨论一下养成各个习惯分别会得到什么好处,最后留下大家一致认同要培养的好习惯。记住,千万不要用命令式的口吻要求孩子,一定要让孩子参与目标的制定!给予孩子尊重,赋予孩子选择的权力,获得孩子的认同才能激发其动力。
完成这一步后,你手头上应该就会有一份习惯培养清单了,上面可能有不少习惯要培养,但这还不是马上行动的时候。同时培养多个习惯看似诱人,却是个巨大的陷阱,它实际上已经为失败埋下了祸根。别说小孩,就说说我们成年人吧,年初信誓旦旦立下的多个目标,年末又有几个实现的呢?显然,人总是会高估自己的意志力。根据心理学家鲍迈斯特的研究,每个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会随着使用而消耗。而且,各种不同任务都会从一个意志力账户中提取。比如,你想抵制垃圾食品的诱惑会消耗意志力,你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读书也会消耗意志力,两者都会从一个意志力账户提取。就是说,你每天在各种活动上的能量消耗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这就是多个目标齐头并进往往会失败的原因。所以,请从习惯培养清单中先选出一个来帮助孩子培养,待它渐渐成为孩子的习惯,很少消耗意志力时,再启动下一个。
一旦为孩子选定了一个要培养的习惯,就要制定一个行动目标,即每次行动要实现的目标。行动目标应该是具体可衡量的,比如,每天记忆10个英语单词。此外,行动目标不应该过于困难也不宜过于容易。根据研究,过于困难的目标很容易让人放弃,过于简单的目标会让人无聊,“跳一跳,够得着”的挑战性目标才是最能激发人们动力的。同样,行动目标的制定也要让孩子参与进来,赋予孩子自主感,使行动目标的难度处于挑战性区域。这也是让孩子学会如何制定目标的好机会,他或她就终身受益。
根据具体、可衡量、挑战性的原则确定了行动目标后,你就可以帮助孩子安排具体的行动时间了。那么,怎样为任务安排最佳执行时间呢?这需要你去了解孩子哪个时间段的身体或心理状况最适合执行目标任务。你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研究,也可以与孩子探讨哪个时间段执行任务比较好。
确定了最佳的任务执行时间、有了具体可衡量的挑战性目标,最好再选定一个合适的地点(运用“造环境”部分的知识选择合适场景),你就可以将目标任务加入孩子的日程表了,日程表上的任务应该是孩子在一天之中必须要执行的硬性任务。完成了这些准备工作之后,孩子就可以通过不断的重复练习将期望的行为转变成习惯了。下面的部分,我将告诉你如何才能让期望的行为不断发生,直到它成为孩子的习惯。
第二步 设奖励
为了驱动孩子的某项行为不断发生,许多人往往会采用奖励或惩罚的方式。但我要提醒你,不要随意采用惩罚的方式来激励孩子,它不仅不能带来长期的激励效果,反而会产生负作用。比如,在以色列的一家儿童日托中心进行的研究中,罚款不仅没有让父母按时来接走孩子,还导致更多的家长迟到。所以,如果你想让期望的行为经常性的发生,请慎用惩罚,多用奖励。
对于外部奖励的运用,也要遵循两项重要原则。一个是要因人制宜,奖人所需。就是说,想要奖励发挥最大作用,就必须先了解孩子的需求,然后根据孩子的需求给予相应的奖励。第二个是要及时奖励。所谓及时奖励,就是当孩子完成了你所期望的行为时,应该尽快给予有效的奖励,这样更容易巩固奖励的效果。及时奖励之所以如此重要在于它能消除“延迟折扣”的不利影响。所谓“延迟折扣”,就是等待获得奖励的时间越长,奖励对人们来说价值会越低。经济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就算稍微延迟奖励,人们感知到的价值就会大幅降低。比如,仅仅2分钟的延迟就可能让6颗巧克力豆的价值缩减到立刻获得2颗巧克力豆。就是说,立刻奖励2颗巧克力豆的激励效果与2分钟后奖励6颗巧克力豆相当。
那么,有了合适的外部奖励就能不断驱动孩子行动了吗?不尽然。有时候,外部奖励反而会扼杀兴趣、减少内在动力,这是你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在心理学家开展的一项经典研究中,原本对画画充满兴趣的幼儿园孩子因为外部奖励内在兴趣反而被削弱了。说到这里,你可能会犯难。一会儿说外部奖励可以激励人行动,一会儿又说会扼杀内在兴趣。那该怎么办?
其实,外部奖励有一个适用范围。行为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发现,对于倾向于机械劳动的简单任务,外部奖励能够提供有效的激励。但是,对于需要创造力、记忆力和专注力的任务,外部奖励反而会帮倒忙。所以,对于无需动脑筋的机械化任务,可以用外部奖励来激励;对于认知性的任务,要慎用外部奖励。当然,如果孩子对某项任务本来就毫无兴趣,那么也没有什么内在动力可以削弱。
那么,对于认知性的任务,该用什么方式激励呢?你可以创造内在奖励激励孩子行动。什么是内在奖励?我把行为本身就能让我们感受到快感的行为叫做内在奖励。比如,你的孩子很爱打电子游戏,即便你没有给他任何的奖励承诺,他也会沉溺其中,驱动他这么做的是打游戏本身所产生的内在奖励。怎么创造内在奖励?方法是在孩子执行任务时,能满足其自主、胜任和关联的需求。
所谓自主,就是一种能够掌控自己行为及其结果的感觉。比如,相比被限定在某个时间某个地方工作或学习,可以自由的安排工作或学习时间、可以自由选择工作或学习场所会让你感觉到更强的自主感和愉悦感。人们天生有种厌恶被控制的感觉,人们渴望有选择权,否则就会缺少动力。
第二个就是胜任。胜任感的产生依赖于自身的能力与试图达成的目标是否匹配。如果设定的目标过高,能力不济则势必产生挫败感,不利于激发人们的内在积极性。反之,如果目标太低,即使完成目标也无法获得足够的成就感,人们会感到无聊,积极性也会渐渐消退。因此,最理想的情况是将目标设定在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状态,这一点我们在定目标部分已有提及。
第三个就是关联。这是一种对关系的需求,如爱与归属。当你从事某项活动时,感觉与他人建立了某种关系时,就可以说你经历了关联。这种关系涉及各种社会联系,如与家庭成员、朋友及其他人。
所以,创造内在奖励的一个简单策略就是“在自主选择的目标上不断取得进步”。如何来理解这句话呢?第一,要实现的目标必须是行动人主动选择的,不是外部强加给自己的,这就是我再三要求你让孩子参与目标制定的原因;第二,你要不断让孩子达成行动目标,不断让其见证自己的进步,这样才能感受到胜任感。
第三步 造环境
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往往会被我们许多人所忽视,因为我们习惯于认为主导一个人行为的是他的态度或人格等内在特质,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基本归因错误。正是这个原因,你尤其要对环境的影响给予高度重视。
对于行为的影响,环境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比如,在行为科学家开展的一项实验中,仅仅让放置于办公室的巧克力包装盒透明化,就能让人们去取巧克力的次数增加71%,这足以让人们的体重一年内增加7.2斤。值得警醒的是,人们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身上就不知不觉地长出这么多肉来了。在另一实验中,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研究者在楼梯口贴上了一张“走楼梯消耗的卡路里是乘电梯的5倍”的告示。结果,就这么一张小小的告示让不少人摒弃了乘电梯的习惯,转而采用爬楼梯上楼的方式。据统计,小告示让楼梯的使用率提升了50%。
所以,为了让期望的行为在孩子身上更有可能发生,正确的策略是屏蔽掉环境中不利的刺激或暗示,同时增加环境中有利于行为发生的刺激或暗示。比如,为了能够专心的读书学习,你可以带孩子去图书馆,而不是留在易受各种因素诱惑或干扰的环境中学习,这样就屏蔽掉了不利的刺激。又如,你想让孩子睡觉前复习一下当天学的10个英语单词,那么可以将单词记忆卡放在孩子的床头,提醒其睡前过一遍。
在影响孩子行为的环境因素中,除了物理环境,也不可忽视人际环境。某种程度上讲,人际环境的影响比物理环境更大。我们知道,人都有一种模仿的天性。如果周边人的行为是积极的,那么你更有可能产生积极的行为;反之,你更有可能产生消极的行为。所以,你需要有意识的去打造孩子所处的人际环境,让孩子多与正能量的小朋友接触,少与负能量的小朋友接触。当然,早期孩子最重要的影响还是来自父母,如果父母能够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榜样,那么孩子必定会从中受益。如果父母爱读书爱学习,潜移默化之中孩子的行为也会受到积极的影响;反之,如果父母自己整日玩游戏刷朋友圈,另一方面又要求孩子去读书学习,可想而知,孩子会有什么感想。所以,想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就先从自己做起吧。
制定了合理的目标、设置了有效的奖励、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之后,你和孩子就要行动了。为了监督和激励孩子行动,你可以对每次行动结果进行记录。比如,如果孩子完成了当天的行动目标,可以在日历上打上一个√,没有完成则打上一个×。这样,如果出现了×,你就可以寻找原因,帮助孩子寻找对策加以改进;如果出现了√,孩子就会获得一种小小的成就感,这会激励其不断前进。
如果你还有关于习惯培养的其他问题,可在评论区留言,我将努力为你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