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时时紧扣孩子的发展水平。这是指导儿童美术活动的首要原则。有些家长在指导过程中出现的急躁、功利性评价等不正确行为,大多是没有紧扣幼儿的发展水平。
(2)要尽量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只有孩子真正感兴趣的,孩子才有可能积极主动地去想、去做。在我们的周围,有些家长出于某种考虑选择让孩子学习某种美术创作,往往是孩子不喜欢的,孩子在这样的美术活动中体验到的是被训练、被安排的感觉,难以发挥孩子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很明显,这种做法是不积极的,可能会让孩子对美术失去兴趣甚至反感。
生活是兴趣的发源地。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多接触美术作品或与美术相关的东西,引导孩子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美,适当地帮助孩子掌握一定的技法,及时发现孩子的兴趣。因势利导才是可行的方案。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指导孩子的美术活动时,应尽量从孩子的兴趣出发,选择孩子感兴趣的美术内容,多采用游戏的方式来进行美术活动,使得孩子拿起笔想画画。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好的家长还应当善于培养孩子的兴趣。兴趣不是一时兴起,需要成为一种品质。当孩子开始学习某种美术类型,家长也不能忽视帮助他掌握一定的技法,提供一定的美术材料,如纸张、画笔等,这样才能帮助他按照兴趣坚持下去。
家长还应当不断地鼓励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使得孩子愿意继续学习下去。
(3)要重视孩子的安全与卫生。美术活动中要使用许多工具和材料,自然会带来安全和卫生的问题。家长在为孩子选购美术工具和材料时,应特别注意所选择的一定是无毒无害,是为儿童特别制作的、适合儿童操作的工具和材料。
例如,儿童用的剪刀、针、刀具等,不会伤害儿童的颜料、水粉、蜡笔等。在指导孩子使用这些工具和材料时,更要强调安全的操作方法,并及时提醒孩子注意使用时的安全。卫生的问题主要是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如怎样安置自己的用品、活动结束时自己清理垃圾并收拾自己的用具、在使用胶水后要及时擦手等。
当然,孩子做的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有时也需要家长的帮助,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
(4)要考虑进行某种美术活动的现实条件。中国有句古话:“天时地利人和。”在充分考虑了孩子的因素之外,家长还要对现实条件进行考虑。当然,物质生活的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外在物质环境对儿童美术活动的限制。
孩子可能没有机会去接触、了解一些与他们的生活过远的题材,家长应避免要求孩子去创作这类题材的作品。例如,如果要求没有去过乡村的城市孩子去画“牛耕”之类的主题,孩子可能不知如何下手,可能画成自己生活里的某种熟悉的东西,由于经验缺乏而体验到挫折感,这是得不偿失的。
再如,在一些经济文化还不发达地区,进行需要多种特殊材料的美术活动就显得不合适了,这时应考虑现实条件,从孩子生活中找画画的主题,选择不需要太多材料的美术活动。当然,现实条件还包括季节、天气、家长的美术修养和水平、家庭经济水平、居住地区的美术环境等。
(5)美术活动必须指向儿童修养的提高,而且要考虑儿童的全面发展。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活动并不就是培养艺术家,要在这个过程中着眼于培养儿童的美感,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不能让儿童美术活动妨碍了儿童的正常生活,影响了儿童的身体发育和精神成长。例如,有家长让年龄较小的孩子学习难度较大的美术技法,或者强制孩子每天进行过长时间的美术创作,或要求孩子每天必须画多少幅画。
有些家长不理解儿童心理,看不懂孩子的美术作品,消极否定孩子的作品:有些家长看到孩子涂鸦,会对孩子进行批评和限制;有些家长对孩子的美术活动干脆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有些家长对孩子在活动中提出的非美术问题给予制止。这些都是在阻碍孩子的全面发展,要谨防这些行为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