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界定一下“未成年的社会人”的概念,我想不少人心里是模糊的,甚而是陌生的。
百度“未成年人”:在我国,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其他国家,未成年人被定义的年龄范围不完全相同。 百度“社会人”:在社会学中指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完整意义上的人。通俗地讲,是指自然人在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角色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并获得社会的认可、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的人。 百度“社会人”之二:网络用语,就是指少了学生气和书生气,懂得社会上的规则,能较好地融入社会的人;偏贬义的理解是指处于学生时代却过早地沾染了成年人的世故圆滑、哥们义气的青少年,行为表现为过早地接触社会上的青年,混得好,吃得开,不爱学习甚而辍学。综上所述,题主的意思应该是:面对未成年孩子表现出的“社会性”,家庭应如何教育,正确地引导他们。
实话实说,这类孩子还真不少。现代社会的孩子确实“早熟”。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知识普及的程度、各种信息的极速传播,孩子们的“社会性”表现得愈来愈明显。老师们最大的感觉是,一味埋头苦读、不管窗外事的“书呆子”愈来愈少了。家长们最头疼的是,孩子们大人化的表现越来越多,越来越难管教。面对这种趋势,家庭究竟该怎么去教育、引导?
首先应该正确地认识、理性看待未成年人的“社会性”。未成年人过早地接触社会,了解成年人的世界,模仿成年人行为,这是当今社会状态下孩子成长的必然表现,没必要视为洪水猛兽而焦虑不堪,哪个孩子也有类似的表现,只不过表现的程度有所不同罢了。只是当孩子的这种倾向性表现得过分严重,偏离了正常的轨道,甚至于影响了学业,那就得注意引导、教育、限制了。
其次,要一分为二地辩证地看问题。凡事皆有利弊,孩子交朋友、拉关系、出入一些娱乐场所等等行为,肯定会增加他们为人处事的经验和社会阅历,提高他们明辨是非、判断真伪的能力,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但是,也必然会带来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气,比如抽烟、喝酒、帮架、乱花钱等等。就以抽烟为例,以我多年的经验,高中阶段的男孩子不管学习好的坏的,没有抽过烟的并不多见。好比我们想要屋子空气新鲜打开了窗户,就难免会有一两只苍蝇、蚊子飞进来。所以在孩子出现了这些问题的时候,也不必恐慌。
其三,对于未成年人的“社会性”只能“疏”不宜“堵”,我们不是不想堵,而是堵不住。一是我们不可能生活在“真空社会”中,谁都逃不出社会这个“大染缸”的手心。二是出于好奇的叛逆期的这些孩子,往往越堵越厉害,你能堵住明处,却防不到“暗地”。 那种试图将孩子和外界隔绝的做法是要不得的,也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给孩子们说明利弊,亮明态度,摆明原则,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时间可以,什么时间绝不可以。比如交朋友,周末一起外出玩玩、看场电影、聚聚宴可以,但抽烟、喝酒、帮架等就不行。
其四,当发现孩子表现出的不良行为时,父母也不宜粗暴地对待。比如有的家长发现后训斥一顿或揍一顿。粗暴的方式在惩戒、约束孩子行为的同时,更会给孩子带来身心的莫大的伤害,还会让孩子学会以暴力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方法。我们要耐心地说服教育,要相信父母爱的力量,用父母之爱来陪伴、感化、监督、帮助孩子改正不良习气。
结束语:抚育孩子,父母责任重大。简单而极端的方式——权威言主义早已成为过去时,对现在的孩子一味地采取高压政策,即使能压得住,也是暂时的,会造成孩子以后的心理问题;而另一种极端方式——放任主义则是为人父母对孩子不作为的典型表现,是没有担当和责任意识的体现,在这种“伪父母之爱”下,孩子又怎能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