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老师的影子”。可见,幼儿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幼儿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幼师生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要从多方面锤炼自
己、提升自己,达到“说会说、做会做”的水平,时刻为胜任这一职业准备着。由此,我想和大家一起讨论的就是其中的“说”。
“说”的能力即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幼儿教师的口头语言应该获得“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的效果。很难想象,如果一名幼儿教师表达不清、用语不准,甚至脏话连篇、粗俗不堪,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当前,幼师生口语表达能力如何呢?
作为一名从事多年幼师专业口语教学的一线教师,我对当前幼师生的口语表达状况颇感担忧。幼师生的口语表达水平一直处在参差不齐、普遍较差的状态之中,他
们在“说”的过程中普遍表现出用词不准、逻辑性差、内容空洞,甚至“无话可说”等问题。有一次,我组织学生练习“即兴说话”这一项目,练习前,充分讲解和
示范了即兴说话的技巧,然后出示了若干个题目组织学生练习,其中一名同学抽到“我最熟悉的人”,于是这名学生开始讲“自己的姥姥是最熟悉的人,也是最亲、
最尊敬的人,但是去年姥姥生病了,
一个月后,我们得到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姥姥走了,她永远离开了我们,再也回不来了”。像这样用“振奋人心”表现姥姥去世的严重用词不当的错误频繁出
现在他的语言表现中,还出现了诸如“我和我的姥姥感情很深,可以说是“如胶似漆”等失误,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虽然这些情况只是“个案”、“个例”,但是
幼师生口语表达能力普遍偏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仅如此,更严重的是他们不会说话、说不好话却浑然不觉,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从小就会说话”、“聊天可会聊
了呢”,却不知一到“该说的时候”往往表现得“吭吭哧哧、拙嘴笨舌、语句不通、词不达意”。幼师生肩负着教育孩子的责任,肩负着国家、民族的希望,幼儿教
师口语表达的规范性、通俗性、逻辑性、形象性、启发性、激励性等,是孩子、家长、社会、国家、这个时代对其的要求,努力提高幼师生的口语表达水平是摆在每
一个从事幼儿教师培养工作的人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现在,学校老师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很多经验和方法,比如,有些老师开展课前三分钟
讲话活动,有些老师开展情景练习等,这些做法都收到了一定成效,但之后总感觉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结果没有想象中好。那么,真正提高幼师生口语表达
能力的关键是什么呢?通过研究,我发现关键在于“内外兼修”,才能达到逐步提高的目的。
所谓“内”,即努力提高幼师生的各种素养,诸如思想
素养、文化素养、表达素养等。很多人都知道“木桶定律”,即著名的“短板效应”,一只木桶到底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桶壁最短的那块木板。当今社会,它被应用
得越来越频繁,应用场合及范围越来越广泛,我们不妨以“木桶定律”说明幼师生口语表达能力与各种素养之间的关系。木桶里的水好比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构成
桶壁的多块木板好比各种素养,比方说,思想素养这块板短了,那幼师生的脑子里就会空空如也,这种情况下,即使巧舌如簧、滔滔不绝,也多是空洞无物,不能打
动人心。一个人只有具备一定的思想修养才能相对来说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说起话来才可能深刻、一语中的。再如,表达素养也是不能短板的,一个人如果具备了
好的表达素养,他就能够熟练把握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灵活选择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及恰当运用语言表达方式和技巧,以增强语言表现力、
震撼力。相比于这些,我认为文化素养更是不能短板的,文化底蕴就是一个人的文化涵养、文化含量,它决定着我们对人类精神成就的分享程度,决定着我们对世界
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人们之间相互交流、交往的层次和品味。记得以前看过这样一则有关陆佩如先生的故事,1935
年,在巴黎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上,主考人向陆佩如提出了一个怪问题:“《孔雀东南飞》这首古诗里,作者为什么不说‘孔雀西北飞’呢?”问题一提出,答辩
会场上顿时有些动静,旋即又都静了下来,人们一齐把目光投向了陆先生。陆佩如灵机一动,大胆回答:“因为‘西北有高楼’。”这个回答非常巧妙,满座的老师
放声大笑、连连称赞。原来,古诗十九首里有这样的诗句:“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陆佩如先生以怪对怪,既准确又巧妙,我们在惊叹、佩服之余,必须承认
陆先生的文化素养之高。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越高,文化知识储备越丰富,他的视野和思路就越开阔,说话越能撒得开、收得拢,不致因为文化知识的欠缺而沉默寡
言。当然,文化素质不只是学校教给你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指你接受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的知识,包括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幼师生
如果能在文化素养方面得到有效训练和培养,何愁口语表达能力不提高呢?
所谓“外”,即建立和完善幼师生口语表达评价机制。当前,幼师生的口
语表达并没有建立起像其他学科那样完整、规范的评价体系,往往“各自为政”,或“摸着石头过河”,边实验边总结,评价手法随意,根本不利于学生口语表达水
平的提高。我们在尝试建立一种在“内修”基础上的新的评价手段,它的特点之一是把“内修”的内容科学合理地纳入这套评价体系中。另外,评价手法要试图摆脱
“考试”这种单一模式,尝试把日常口语表现吸收进来,这样学生就能在“说话”
中时时约束自己、管理自己。一段时间以后,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的口语表达习惯越来越好了,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高。“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老师
的影子”。幼师生如果都能在“说”的时候表现得“优雅大方、自然得体”,那我们的孩子将会是更有希望的一代。
最后,我想说的是“对于每一位搞幼师生培养工作的人、对于每一位致力于提高幼师生口语表达水平的人来说,从实际出发,抓住问题的关键就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