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概念是什么?

              儿童从出生之日起,就被包围在各种社会物体和关系之中,与多方面的人们发生着联系。在与其他人的相互交往过程中,儿童逐渐表成其社会性和个性,发展起其整个心理。对学前儿童来说,生活中最经常、最主要的接触者是父母和同伴,与这些“重要他人”的交往是学前儿童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1、亲子交往 交往中,父母代表一定的社会阶层或观念、文化,必然地,自觉不自觉地向儿童传授着多方面的社会性知识、道德准则、行为习惯和交往技能;同时,也为儿童提供了大量的练习有关社交行为和技能的最佳场所,并在其中给以大量的帮助、指导、纠正或强化。儿童的许多社会性行为,如分享、谦让、轮流、协商、帮助、友爱、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等,就是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在父母的要求和指导之下而逐渐习得并发展的。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对儿童与他人包括同伴的交往也有相当明显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儿童成年以后的人际交往态度、行为和关系状况。 日常生活经验和科学研究结果都证明,父母的许多行为方式、态度、言语和价值观,起着示范、榜样的作用,被孩子所观察和模仿。古语也说:“父行子效”,指的就是孩子仿习父亲的言行。通过模仿,儿童从婴儿时期便从父母那里获得了大量的认识、表情、动作、话语和态度;随着年龄增大,儿童更是通过观察和模仿练习,从父母的言行当中学到了越来越多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方式。除了父母出于教育的目的而有意识地提供的范型之外,儿童的大多数模仿是在无意识之中进行的。因此并不是父母所希望的语言和行为才会成为儿童模仿的对象。婴幼儿经常会表现出一些父母意想不到的模仿行为,使他们“大吃一惊”。因此,作为父母,要时刻自学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对儿童心理、行为发展发挥良好的影响。 2、同伴交往 同伴关系是儿童在期生活中,除亲子关系之外的又一重要社会关系。尽管同伴关系不像亲子关系那样持久和牢固,但却为儿童提供了与众多同龄伙伴平等和自由交流的机会,因此与同伴的交往使儿童在更大的范围内体验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这是他们发展社会能力,提高适应性,形成友爱态度的基础。此外,同伴关系对儿童情感、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也具有独特影响作用。 在同伴交往中,一方面儿童发出社交行为,如微笑、请求、表示邀请等,从而尝试、练习自己已学会的社交技能和策略,并根据对方的反应作相应的调整,使之不断熟练、巩固和积极、恰当;另一方面,儿童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对方的社交行为而学习、尝试对自己而言是新的社交手段,从而丰富自身的社交行为,使之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得以更进一步的发展。由于亲子关系中儿童多处于被关注、被动的地位,因而时常不需要儿童自己去发起或维持与父母的交往,而同伴关系则不同,交往双方都处于平等的地位,需要儿童特别关注对方的反应和态度,并提高自己行为表现性和反应灵活性,以保证顺利实现双方的信息交流,完成交往活动。 同伴的反馈往往非常直接而坦率。你发出的是友好、合作、分享等积极行为,同伴便作出肯定和喜爱的反应;而如果你做出抢夺、抓人、独占等消极行为,则同伴作出否定、厌恶和拒绝的反应。这种丰富的、直接的反馈有利于激发儿童的社会得为向积极、友好的方向发展,而控制侵犯性或不友好行为。文库也有一篇相关文章,可以下来看看,见参考

              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语言和行为反应。它在交往中产生,并指向交往中的另一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性行为也就是具体的交往行为,人们通过社会性行为来实现与他人的互相交往。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主要是指在社会交往中的具体行为。一般说来,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从交往的对象看,可概括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与成人的交往,主要包括与父母和老师的交往;另一方面是与儿童的交往,主要指同龄伙伴之间的交往。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橙色有特色胎教的故事

                        • 上一篇:学前教育课程的名词解释?
                          下一篇:社会教育的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