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我还是比较有经验的,从一年级开始我就带着孩子做这些事情,从最初的我给他做,到我们一起做,直到现在他为主我为辅,孩子已经养成能够在学习、生活日常以及未来目标上采取做计划、做表格的习惯了。
学习“有计划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习惯
很多家长总是会抱怨孩子在家学习的时候拖拖拉拉、磨磨蹭蹭,明明并不多的作业却总是写到很晚,而且质量还不好,生气发火又或者是开导劝诫都没用,就算好点也往往是三分钟热血。辅导孩子鸡飞狗跳这事儿时常发生。
其实孩子之所以拖拉抛开不会、性格慢、贪玩等等因素之外,还有一个比较常见的因素就是:孩子对他要做的事情没有管理能力,缺少计划性。
制定计划的本身就是一种管理能力的培养——因为你需要分析都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要做到什么效果等等非常细节的问题,然后把这些要做的事情合理的进行分配、安排,以确保自己既能保证效果又能确实完成。
当孩子习惯于经过分析论证之后再去安排下一步的具体实施,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可以把很多事情做的都会更有条理,效果更好。
当然,这还有个前提:你别总是只做计划而不去执行计划啊。
如何做计划我家从一年级开始的各种版本的学习计划表,开始的时候都是我来给孩子安排的,我会解释为什么要学这些内容,学这些内容可以有什么样的好处和用处,以及为什么要安排这么多的时间来学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并且为了提高孩子的积极性,我还和孩子一起制定了奖励计划——比如每完成一项会给予小印章(或者积分)奖励。而小印章(几分)的数量积累到一定数额的时候可以兑换比如旅游、美食等这些奖励。孩子这几年的大多数学习计划表我都留着,因为一年级的时候我们都是手写的,比较潦草,这里就不贴图了。
上图是二年级暑假时候跟孩子一起做的一个计划表的母版,每周打印一张,做完一项画√。
说到这里我得特别提一个事情了:我家的计划表从来不是那种从几点几分到几点几分做什么的那种计划表,这里面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孩子是那种比较听话且比较爱学习的孩子,自觉性非常好。所以我就没有用“时间”来对他进行管理和限制,而是给他一个自我时间管理的训练——所有的内容我都列出来了,每一项需要的大概时间我们也估算或者测试了,那么你自己要学会管理时间,每天要做的事情就这么多,而一天的时间也只有那么多,如果你能够合理的那排,那么你就会获得更多玩的时间。我对孩子的要求很简单:只要没有特殊情况,每天的计划内容必须完成,即便你需要熬夜也要完成。
从效果上来看还是不错的,知道现在孩子五年级快六年级了,也依旧是会对照表格按部就班的学习:这是我家目前挂在墙上全家人每天都能看的见的计划表。
等到三年级上学期开始我们修改了计划表(如下图):
(表格使用是2017年的10月,上图时间已经是2018年的4月了)
这个表里我们调整了一下:不再是每天做什么(当然,也有每天必做的内容),而是以每周为一个单位,每周必须完成多少事儿。每天孩子放学之后就会对照表格来看自己需要做的事情,根据课内作业的多少决定做哪些学习内容。
这其实也是我后来想训练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而做出的调整,个人感觉效果还可以,所以用了挺长一段时间。
等到了四年级的寒假,学习计划基本上就是以孩子为主导,我来补充制定的了(如下图):
方式一样是老的模式,完成之后打钩(不过从三年级开始孩子已经不在乎小印章的问题了)
上图是我们过去这些年大概用过的不同模板实践中使用的计划表。
最难的不是做计划,而是如何保证计划能够实施实上计划是很容易做的,最难却是如何保证孩子能够坚持完成,这才是最难操作的问题!因为别说是孩子了,就算是我们大人,又有多少人有很强的自律性能够坚持执行自己做好了的各种计划?比如说减肥、读书、客户拜访等。
所以为了保证孩子能够有质量的完成计划我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如下几点:
确保孩子在学习这件事情上的态度是端正的我在平时就特别注意跟孩子的各种交(洗)流(脑),会用各种方式引导孩子相信学习是一件可以做到有趣的事儿、学习是可以做到让你有成就感、满足感的、学习是有方法的——好的方法就是你现在在坚持的,因为你的坚持所以你一定会收获更大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的道理;习惯、方法都是在实践中摸索、改正、完善才能磨练的更加适合自己……
这种事情个人觉得不要飞搞得很正式,日常其实有很多机会都可以去跟孩子聊聊的,太正式了也可以,但是频率高了效果我认为会大大折扣的。
监督执行当孩子的习惯没有养成之前,“偷懒”可能会时有发生,如果没被发现,那么接下来就有极大的可能出现第二次、第三次……
时间不用太多,有那么个一周时间没完成计划,基本上这一轮的习惯培养就告吹了。
所以在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参与进来,每天检查一下计划、检查一下孩子的完成质量,我觉得这对于对孩子学习有比较高期待的家长来说还是能够做得到的。
计划不要太难执行,可以循序渐进的增加内容大而全的计划中看不中用!
我们做计划的目的是为了完成,而不是为了做给谁看的。
那些大而全的计划往往孩子三分钟热度的时候还能做,但是长期去做的时候是很难坚持的,那么原本想要培养习惯的事情就成了孩子每天都想逃避的事情……
所以我的建议就是计划一定要确保孩子在不是很辛苦的情况下就能完成!
然后就是需要注意,计划表可以过段时间做一下“升级维护”,不合理的、效果不佳的、效果不错的等等都调整调整,看看有么有要剔除的有没有要补充的……如此这份计划表就会一直符合孩子的实际需求。
除了在学习上可以培养孩子做“计划”,在很多事情上都可以的比如我们外出旅游,就会让孩子做一个“旅游攻略”;
比如距离期末考试还有不到一个月了,那么未来这些时间的复习计划怎么做是孩子自己去完成的;
比如这个学期我们有多少本课外书需要去阅读,如何排序、分配时间也是他来计划的;
比如……
不是说只有学习这一件事情上才能够给予孩子这种训练,事实上很多事情上我们都可以放手给孩子机会去尝试,其实也没啥,就算孩子做的不够理想,我们也可以以“我觉得这里可以再补充点……你觉得呢?”这种方式调整嘛,但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锻炼却是实实在在的,不是吗?
是的,很无奈,但这就是孩子!家长了解到孩子的这个特性,首先就是接纳和理解,而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你希望一个六岁的孩子一回家就能自己做作业或者一个四岁的孩子每天都能记得自己练琴,那么,你肯定会失望甚至绝望的,因为这样的期待和孩子的年龄不符。作为家长,我们首先要降低自己的期待值,用理解的心态去接纳孩子,这样我们和孩子的沟通就会顺利很多。
第二条就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和及时肯定。很多家长都习惯在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指出来,批评孩子,希望孩子牢牢记住,有时候甚至为了加强效果,不惜动用武力。实际上,效果更好的做法是在孩子做得对的时候,及时肯定他们,通过肯定和鼓励让他们将正确的行为固化下来。原因很简单,习惯的养成需要大脑的记忆和行为进行匹配,如果家长总是不断地批评孩子,那么孩子很容易将这个行为和不愉快的情绪链接在一起,就会非常抵触,不愿意主动去做;而反之,家长如果经常鼓励孩子,那么孩子的大脑就会将这个行为标记成一个愉快的事件,会愿意不断地重复这个行为。
当然,孩子的天性里还是会有一种趋利避害、好逸恶劳的心理,这个时候,可以和孩子商量,采用适当的奖惩措施,比如,每天对孩子练琴的效果进行打分,一段时间,积累了一定的分值,可以奖励孩子一个礼物,这个礼物可以是物质的,比如一本书,一个玩具,也可是是精神的,比如和家长的游戏时间……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可以逐渐让孩子形成一个自我管理的习惯。
关注蛋壳育儿,了解更多专家育儿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