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人
游戏规则: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边走边念儿歌“我是一个木头人,不会说话不会动,看谁坚持一分钟"念到最后一个字时所有幼儿摆出造型不动。老师说时间到才能动,游戏反复进行。
2.丢手绢
游戏规则:幼儿围成一个圆圈,一名幼儿一边唱着歌一边在小朋友们的后面跳,当唱到"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时,幼儿就马上把手绢放在一个小朋友的后面。如果这个小朋友发现我把手绢放在他后面时,他就要立刻拿起手绢来追我,幼儿呢就马上跑,当跑到这个小朋友的位置前,我就蹲下。然后请没追到我的小朋友来玩。如果被追到了,那么被追到的小朋友就要表演一个节目哦。
3.红灯绿灯停
游戏规则:大部分幼儿站在起始线后做好准备,一名幼儿在场地的另外一头发号施令,游戏开始,幼儿开始走步,发号施令的幼儿背对幼儿念"红灯绿灯停"念到停时转身,此时走步的幼儿不能动,动的幼儿暂停一次游戏,游戏重复进行,直到发号施令的幼儿被走步的幼儿拍到。
4.切西瓜
游戏规则:大部分幼儿围成一个大圆圈(做"大西瓜")一位幼儿做"切西瓜"边念儿歌边绕着圆圈走,并做"切西瓜"的动作,念到最后一个字时,将身边两位幼儿拉着的手切开,然后站在被切开的位置,被切开的两名幼儿则必须立即朝不同方向跑一圈,再回到原位,先到达原位的即为再次游戏的"切瓜人"。
5.粘泡泡糖
游戏规则:幼儿手拉手围成圆圈,边走边念儿歌"粘粘粘泡泡糖,一粘粘到头顶上,儿歌说粘到哪就粘在身体的什么部位,为增加趣味兴趣,可让幼儿互相粘,和其他小朋友互动"。
6.捉尾巴
游戏规则:准备彩绳若干条,在场地上画出四散跑的范围。幼儿两人一对,各自在后腰上系上彩绳当尾巴。游戏开始,四散跑开,每一对幼儿要想办法捉对方的"尾巴",同时要保护好自己的"尾巴",抓到对方"尾巴"为胜。
7.把球踢出圈外
游戏规则:在地上画一个圆圈,两个人进到圆圈内.其他的人站在圆圈外,连续不断地把球投进圆圈内。圆圈内的人则要迅速地把球踢出圆圈。如果留在圆圈内的球超过了三个,则圆圈外的一方获胜。也可以考虑其他适合的规则。
8.夹球接力跑
游戏规则:游戏的人分成两队,不是进行普通的接力跑,而是用膝关节处夹球跳着跑。如果用手抱球或球落地均为犯规,要返回出发地重跑。为了夹球方便,不要使用过大的球。
9.同心协力
游戏规则:场地中有5个不同颜色的圆圈,每个圆圈都不是很大。游戏规则是每个圆圈中
如何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数学活动区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利手段。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饶有趣味地学习数学。特别是小班幼儿年龄较小,不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对于枯燥的数学更是爱不起来,注意力集中不起来。相对来说数学区域活动更适应小班幼儿的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动中学,就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区域活动以它特有的功能深受幼儿的喜爱。但在实践中常常会因为种种的困惑感到束手无策,以至于区域活动流于形式,造成有内容而无实质。特别是教师如何在数学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该如何对幼儿的学习真正起到支持作用?以更好的提高区域活动的有效性。以下是我通过实践得到的一些经验,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明确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引导作用
有些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总会不自觉地开始自己讲解、示范。而这样会造成两种后果:一是由于教师的指导, 幼儿在有教师的陪伴时乐于探索,当教师不参与指导时就会容易失去探索的兴趣;二是教师的指导打乱了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着,教师要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及发展水平,并以此为依据研究教育策略,引导幼儿参与探索,教师的讲解削弱了幼儿本来应有的兴趣,降低了幼儿的学习热情。课改后的区域活动,最突显出来的是教师从指挥者的角色转换成为观察者、记录者、启发者、引导者等多个角色。区域活动有很大的灵活性,利于教师掌握,教师很自然的在此过程去完成角色的转变意识。
如:我在数学区域中提供材料各种各样的纽扣,让幼儿分组进区角玩纽扣,我没有在幼儿进区角活动前布置游戏任务,而是先让幼儿自己玩,一周后在区角活动评析中,请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玩的?在玩的过程中有没有有趣的发现?许多幼儿说了自己的玩法并上来演示给大家看,有的把五颜六色的纽扣排成了一条妈妈的项链(有规律的排序),有的把纽扣排成了一个图案太阳(内圈外圈颜色不同),有的把纽扣的大小颜色分了一分做了买纽扣的游戏,还有两个小朋友把纽扣摞高了比一比谁摞的最高等等。这时我表扬了小朋友的创意玩法,同时给孩子梳理活动经验,比大小、颜色分类、高矮、配对等。最后再次请幼儿进区角活动加以巩固。很多的数学活动都可在区域中完成,很多时候老师都处在观察者、记录者的状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幼儿,帮助幼儿解决困难,而不是强行介入到幼儿的活动中去。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是自己自主的学习,通常是自己运用已有经验去尝试操作,看是否能够独立的解决问题。同时幼儿也能发现许多未知的问题,幼儿有了很多直接面对困难的机会和独立解决难题的机会。作为教师就应引导幼儿尝试一些新的方法,但决不是包办代替幼儿一切思维与想法。老师的建议也仅仅是建议,幼儿可以选择采纳也可以不采纳。而且老师只是引导幼儿尝试一些新的思路,帮助幼儿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或者将幼儿从弯路上拉回来一点,解决问题的过程仍旧是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师在此时只是引导者。那么怎样做才能避免教师的指导所带来的不足,又能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作用呢?我认为教师在指导幼儿活动时,不要急于打断幼儿的活动,讲解自己的观点。二是要先观察幼儿在玩什么,然后再依据幼儿已有的思路开展教育,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并能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不断地努力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
二、有效的利用区域中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主动探索
皮亚杰认为幼儿是在操作中认知的,提供给幼儿暗含教育价值的操作材料获取知识。在设计和准备操作材料时,既要考虑美观性、趣味性,更要考虑材料的层次性,即材料是否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数学思维是在活动中与物质材料相互作用产生的。而孩子内在的学习动机来源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因此在数学区域活动中,结合小班的年龄特点提供多样性、多层次、多功能的游戏材料供孩子自由选择,引起幼儿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并保证孩子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的时间。让孩子带着问题操作,使他们能在自己的水平上学习探索,这样,不仅孩子的能力得到提高,主体性也得以充分发挥。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各种感知觉,也相应地提高了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及认识,同时又在活动中发展了孩子的数学思维。
如:在主题活动《漂亮的衣服》中,数学区域中,我提供的材料有:对应游戏大小刚刚好,通过比较图片中衣服和人物的配套来感知大小,娃娃的衣服通过给布娃娃穿衣服比较衣服的大小、长短,还提供了大人的衣服裤子帽子让幼儿体验做小大人的滋味来感知大人服装和孩子服装的不同,小朋友玩的特别开心。这样有效地利用了区域中的材料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活动。
三、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引导作用
幼儿正处于积极探索周围事物的阶段,对新鲜的、未知的、或者略知的事物会产生极大探究的兴趣,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如果能巧妙地运用语言,设计悬念,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及时的表扬与鼓励,能更好的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活动。
如:悬念性的语言很奇怪,它会变成什么样子呢?等等引起幼儿的好奇心,激起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鼓励的语言:你再试试看,换一种方法也许会更好你快要成功了鼓励孩子进一步的探索活动,特别是对那些自信心不足的、性格内向、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的幼儿,经常性地给予鼓励,促使他们产生成功感。我班的陈敏章小朋友,对数学活动缺乏兴趣,每次进区角活动一会儿就跑掉了,在一次区域活动中,我请他和我一起玩拼蛋糕游戏,他拼好了三个很开心,可还有两张拼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图案、颜色、大小要一样才可以拼起来,开始没耐心了不相拼了,我及时鼓励他:今天你真棒,拼的很快,我相信你的眼睛很厉害,再仔细得看看就快要成功了在我的鼓励下很快找对了完成了拼蛋糕游戏,激发了他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增强了自信心,他还高兴地拉了好朋友过来看他的拼图。在以后的区域活动中我发现他比以前进步了许多。表扬的语言:你真棒!你做得很好等等,表扬的语言使孩子有成功感,成功感是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需要,它可以成为推动人行为的内动力。因此,使幼儿产生成功感,能够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持久兴趣,特别是小班的幼儿更需要老师的表扬和鼓励。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对带有竞争性的活动有较大的兴趣,而且乐此不疲。
因此,在数学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运用竞争性的语言、设计一些带有竞争性的活动或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竞争心理的发展,从而间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初步发展小班幼儿的竞争意识。
如:你们俩比一比谁做得快!看哪一组先完成等等,以竞争效应激发兴趣,激励孩子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活动。
作为幼儿教师要调动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发挥数学区域活动的作用,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幼儿学在其中,玩在其中,乐在其中!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应该在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活动区探索活动的同时,通过认真的、经常性的对幼儿进行观察,正确评价幼儿的活动,包括幼儿的活动兴趣、活动水平、发展需求等问题,并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不断为幼儿提供更为适合他们年龄特征和兴趣特点,能够引起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愿望,促进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活动环境和材料。教师在活动区中的工作应该进入提供环境--进行引导--调整环境--进行引导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活动区教学才能够帮助幼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幼儿的素质才能不断地得到提高。瑞士著名心理学家、数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么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把握住幼儿学习的心理,培养幼儿主动学习,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让幼儿看到事物的多面性,从不同角度思考,培养幼儿多项思维能力,进一步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欲望。才能为其以后的系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