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语言,顾名思义就是主动发出的声音,用嘴说出来的话,或者是表达的方式,表达的词语都是主动语言,主动语言具有主动性,比客观的更加的随心所欲,发表当事人内心现在的看法以及当时的环境。所以我想个人的情绪发出的声响成为主动语言
与家长沟通不同不够主动的原因?
1.父母经常吵架
试想一下,如果爸爸妈妈经常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恶语相向,这样的家庭里,没有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也没有相互理解的同理心,那么孩子还怎么愿意跟父母沟通呢?
2.父母不尊重孩子隐私
孩子越长大,就会有越多自己小世界里的秘密。最常见的莫过于写日记、需要独处、需要交朋友等等。
很多父母一旦发现孩子有小秘密,不愿意倾诉,就会迫切地擅自干涉孩子的隐私。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非常抗拒并且出现叛逆的心理,更别提沟通了。
3.父母与孩子没有共同语言
随着孩子年龄段的变化,喜欢的东西或不同时期的烦恼都是不一样的,父母如果没有及时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没有共同语言,只会让亲子沟通变得尴尬。
4.父母控制欲太强
许多家长的沟通内容不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而是唯我独尊;许多家长的沟通方式不是以倾听和协商式进行,而是真主意假商量,虽然是孩子自己的事,但孩子根本就没有选择权;许多家长沟通的目的不是在关注孩子的成长,而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孩子。
我们家长在与孩子中使用的句式和语言让孩子觉得不是在沟通,而是在操控他的自由,慢慢地孩子也会失去与父母沟通的欲望。
除了这四种主要原因,父母的沟通方式也很重要。
曾有孩子列举出与父母沟通时最常见也最不喜欢的方式:
l 爸妈跟我聊天,话题永远只有“学习”
l 总是用冷冰冰的大道理代替心贴心的交流
l 爸爸妈妈总觉得我内心的想法幼稚,不尊重我
不知道各位爸爸妈妈们,你们平时跟孩子沟通时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吗?
有时候,父母以为自己在和孩子沟通,但其实这样的沟通完全没有任何效果,并且还会让孩子产生厌恶感。
家长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得了解下面几个与孩子沟通的原则:
1.心平气和原则
工作的压力,频繁的应酬,这些生活中的琐事往往让家长们普遍少了点心平气和,即使意识到沟通的重要,但也有心无力。
很多时候,孩子犯了错还来不及解释,父母立马劈头盖脸狠狠地批评孩子。孩子内心能不委屈,能不抗拒吗?
如果爸爸妈妈可以心平气和的跟孩子沟通,我相信孩子肯定也会意识到错误并努力改正,而下次遇到这样的问题,也会主动沟通。
2.平等原则
很多父母和孩子沟通,总是摆出一副“你必须听我的”样子,然而沟通的前提应该是平等。
不要把“你要”、“你应该”、“你不能”等词语常挂在嘴边,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孩子才能更好的敞开心扉去和父母交流。
3.共情原则
美国知名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Marshall Rosenberg)曾经说过,沟通时,别忽视孩子感受。这句话虽然很简单,但背后深意无限。
在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投射心理”,即大人们常常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好比一个孩子打针恐惧时,有些大人会说:“胆小鬼,打针就像被蚂蚁咬,至于让你哭成这样吗?”
善良的沟通,是对孩子没有指责、打骂和强迫,是在理解孩子的前提下,接受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在此基础上促进沟通的完成。当孩子感觉自己被理解,便容易放下内心的对抗。
沟通中,一个孩子得到的共情越多,感受到对方的话语和行为越善良,能至少减少80%的沟通冲突,有助于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