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孩子不仅是为了让他们知道某个知识,某件事情,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能通过自主探索活动知道为什么,让他们学会探索,学会创造。在自主探索活动中,培养探索能力和创造精神,从而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综合能力 。

              如何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 篇1 一、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动力,它表现为幼儿对事物的心理倾向性。

              幼儿好奇好动,特别喜欢注意新奇事物。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因此,在组织科学活动时,可以通过日常感知,做小实验,讲故事,猜谜语等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萌发主动探索的强烈愿望。

              二、创设幼儿探索的环境

              教师应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让幼儿乐意与操作材料相互作用,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在幼儿探索活动中,如在“打开核桃”活动中,有个幼儿用镊子又夹又敲,虽然这种办法并不可行,但我们没有去干预,而是以接纳、尊重的态度鼓励他继续尝试。虽然这个孩子最终没能打开核桃,但他却获得了“核桃核桃圆溜溜的夹不住”“镊子好像没力”等感性经验。在科学活动中,物质材料是环境的一部分,是幼儿探索的主要对象。

              1. 根据活动需要,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操作与观察的材料

              在“魔术杯”活动中,为了使幼儿观察底部塞有纸团的杯子倒放在水里时会产生什么结果,我们提供了透明的杯子以及透明容器,使幼儿清楚地看到了这一奇怪现象:明明杯子完全放进了水里,但杯中的纸团却一点也没有湿,从而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蕴含教育价值的材料

              在“沉与浮”的活动中,孩子们猜想轻的物体会浮,重的物体会沉。于是,我们提供了白果、硬币、回形针、花菜、萝卜、大木块等材料,最后的实验结果与他们的设想大相径庭。又重又大的木头、花菜浮在水面上,而又轻又小的回形针却沉在水里。通过反复操作,他们逐渐认识到“物体的轻重不能决定物体的沉浮”。

              三、提供幼儿探索的平台

              1. 在探索中幼儿学会用科学的步骤解决问题

              科学活动的过程一般为提出假设――动手操作――记录信息并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四个环节。例如,在“怎样让泡沫板沉下去”的活动中,幼儿首先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假设:“把石头压在上面”“用重的磁铁压住它”,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结果幼儿发现石头会滚动,压不住,沉不了。

              在此基础上,幼儿又提出新的假设,即“用胶带把石头绑在泡沫板上”,并进行实验,结果泡沫板还是会浮起来,究竟为什么呢?幼儿在深入细致分析原因后,互相交流看法,幼儿再次作出假设:“再加几块石头”,结果实验成功了。

              接着,幼儿对于实验中所观察到的事实(包括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记录,并得出结论:放上很重的石头可以让泡沫板沉到水里。最后,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探索发现。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科学研究中解决问题所经历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做事的条理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幼儿学会用科学的方法与步骤来探究和解决问题。

              2. 在探索中培养幼儿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学习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幼儿科学素质的基础。教师应引导幼儿运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如比较、测量、重复实验等,来解决探索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幼儿活动“怎样让纸跑得更远”中,幼儿需要比较、测量每次实验中纸“跑”出的距离。有些幼儿认为“把纸折成飞机可以飞得远”,但实际上纸飞机有时会改变方向,甚至会朝相反的方向飞。

              这时,就需要用重复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使纸张飞得更远,在有风的情况,而且顺着风的方向可以使一张白纸飘得更远,学会科学的方法,借助外力,不仅可以使探索活动更加有趣,科学而有效,更有利于幼儿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如何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 篇2 活动目的:

              1、通过看看、摸摸、闻闻、尝尝等活动,使幼儿知道苹果的形状、颜色、名称等。

              2、在活动中培养观察、探索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个苹果,从家里带来,老师也准备若干个。

              2、果盘、牙签、水果刀若干。

              活动过程:

              一、说说“我的苹果”

              1、 友今天你们都带来了什么?你们的苹果是怎样的,能不能告诉大家?

              2、你的苹果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什么?

              二、摸摸、闻闻“我的苹果”

              1、请小朋友摸摸自己的苹果,摸上去是怎样的?

              2、闻闻自己的苹果,闻到了什么?

              三、尝尝“我的苹果”

              1、那你们想不想吃呢?怎么吃呢?,让幼儿讨论。

              2、老师边削果皮边问:皮削去后里面的果肉是什么颜色的?

              3、苹果切开后里面有什么?比一比一样吗?

              4、请幼儿吃一小块苹果,你吃到的苹果是什么味道的?,发现了什么?(里面有核)。

              5、师生共同小结苹果的特征。

              如何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 篇3 活动重点:

              学习过竹梯时保持身体平稳,发展平衡能力及身体的协调能力。

              活动难点:

              尝试自主探索各种过竹梯的方法。

              活动目标:

              1、学习过竹梯上时保持身体平稳,发展平衡能力及身体的协调能力。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过竹梯,初步发展幼儿的自主探索能力。

              3、体验自主游戏和创造性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若干长梯、奶粉罐,小书包若干充当粮食,粮仓一个。小猫挂饰若干。黑猫警长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以角色“黑猫警长”的身份引出活动,听音乐做热身操,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师:今天,黑猫警长要学习新本领了,来,我们先做热身运动。

              二、学习尝试自主探索各种走竹梯的方法。

              1、发幼儿自由畅想、探索各种走竹梯的方法。

              师:你们看前面有些竹梯小路,请你们走一走,看看谁想的方法多。

              2、请幼儿展示自己富有创意的动作。

              师:谁愿意将自己的方法表演给大家看?

              3、引导幼儿尝试各种走竹梯的方法,如走横档、走两边、走空挡、侧走竹梯边等。

              三、通过游戏“保护粮仓”,发展身体平衡性及协调能力。

              师:接到命令,农民伯伯的粮食被老鼠偷走了,我们要把粮食从老鼠家搬运回粮仓里。

              1、介绍游戏的名称及玩法:自己选择过竹梯的方法,过了竹梯,绕过树林(奶粉罐),从老鼠的家里搬一包粮食,从旁边的小路跑回来,把粮食放到粮仓里。

              2、师生共同参与游戏。

              四、延伸活动。

              师:接到命令我们又有新的任务要去执行了,开上车子出发。

              如何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 篇4 观察能力

              孩子通过看、听、嗅、触摸等方式获得对事物的感性经验。成人可以从发展孩子的感知觉入手,如饲养小动物等等,培养孩子观察事物的兴趣和方法。在观察中多提有质量的问题,提示孩子选择不同方法观察。还可教会孩子一些常用的观察方法,使他们的观察更有效。如顺序观察法。让孩子按从上到下,从头到尾,由易到难等顺序观察某一物体的特征。再如比较观察法。让孩子观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比较它们的异同,从而培养孩子善于抓住物体的细小差别的观察能力。

              试验与操作能力

              操作与试验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在孩子科学探索过程中应当获得的一种重要技能。成人可以将生活中孩子易理解的自然、物理现象设计成可操作的游戏或小实验。让孩子通过操作,发现一些有趣的科学现象,从而产生试验操作的愿望。在活动中成人还要注意适时地设置疑点,激起孩子的好奇心,通过孩子积极操作寻求答案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试验操作能力。最后成人要采用明确、简洁的语言指导,使孩子的操作不仅仅只是被材料的外部功能所吸引。而是对操作有明确的目的'。成人可在操作前将材料的使用注意事项及操作要求告诉孩子,使孩子做到心中有数。在操作中,注意观察孩子的操作过程,适时使用简洁的语言指导孩子充分与材料发生作用,操作更深入。在操作后,成人要用清楚明了的启发式语言让孩子表述操作的过程及发现。

              交流能力

              成人应鼓励和允许孩子以各种方式进行交流,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或心得。使孩子在交流中明确自己的思维,与他人进行交往、分享经验。交流是引导孩子进行初步概况必不可少的一环。

              迁移和应用能力

              迁移和应用可以使认识更为深入。成人应当创造机会让孩子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如:认识了磁铁后,请孩子将混合在一起的米和铁屑分开。孩子若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那么就能体验到科学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孩子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除此之外,在幼儿阶段,还应培养孩子的推论能力、预测能力、测量能力、分类能力等科学探索技能。通过这些技能的培养,可以使孩子自信迎接和面对任何新事物、新现象,使其受益终生。

              孩子语言发展条件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神经活动形式,是人类相互交往的工具,也是人表达自己内心世界、思维的一种工具,它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掌握并运用语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语言的发育不仅需要一个相当复杂及漫长的过程,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例如,唇腭裂的儿童就会无法正常发音。其次要有正常的听觉的保证。言语的发育依赖于听力,如果听力出现障碍,就会失去听别人说话的能力,听不到外界的声音就无从学习说话,也就成了聋哑人。听力在言语活动中还起着监督的作用,它能协调舌和咽腔活动的相互联系,从而保障说话的流畅性和发音的准确性。如果听觉减弱的话,就不能够听清正确的发音,也就不能区分错误的发音,会出现言语的不清晰,因此,儿童要学会准确发音,一定要有良好的听力。此外,还要有一个健全的大脑。大脑是语言活动的中枢所在,人的语言经过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感知后输入中枢,经中枢分析处理后,再经神经传出支配外周发音器官进行言语的口头表达。如果大脑受到损伤,会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言语障碍。尤其是大脑左半球的损伤,在成人就会出现失语症。发音器官、听觉、大脑这三个环节是保证语言发育的先决条件,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语言或言语的障碍。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负荆请罪西和品牌

                        • 上一篇:教育学八大原则?
                          下一篇:宝宝爱跳舞就需要送去学习舞蹈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