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历史中的自觉性与自发性?

              自觉性和自发性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是同时产生并互相包含的:“‘自发的成分’,实质上正是自觉性的萌芽状态”〔1〕;而一定条件下的自觉性的完成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又会被更高的自觉性所代替。尽管如此,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自觉性和自发性仍然可以区分为不同质的层次和类型。

              从纵向看,自觉性可分为高低不同的两个层次。人的低级形态的自觉性同动物相区别,表现为“在物种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的自觉性〔2〕;人的高级形态的自觉性只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产生以后才会产生,它是“在社会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的自觉性。〔3〕前一种自觉性自从人脱离动物界、产生人的意识时就产生了。人把自己同周围环境区别开来的意识就是这种自觉性。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4〕。这种自觉性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产的发展,其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一直到资本主义灭亡之前,不会发生质的飞跃,因为它不会使人摆脱“生存竞争”,不会使人最后脱离动物界。只能看见人们行为的眼前的直接利益,而不能预见较长远的社会后果,就是这种自觉性的特征。如斯大林所指出的,这种“自觉活动只限于这种日常个人利益的狭隘范围”〔5〕。与此不同,人的高级形态的自觉性,是人的能动性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的表现,它的特征在于把握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仅能够预见行为的直接后果,而且能够预见行为的较长远的社会后果。这种自觉性虽然是在低级形态的自觉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不能离开后者而单独存在,但它毕竟是自觉性发展中的质的飞跃。从横向看,自觉性可分为个体自觉性和社会自觉性。所谓个体自觉性,就是社会活动中的“个人意图和目的”。所谓社会自觉性,则是“个人意图和目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表现,是许多单个人的自觉活动的结果。个体自觉性在社会生产中是普遍存在的,但它又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表现为社会的自觉性。在阶级社会中,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却不管这种历史的结局如何。尽管其中某些个人的意图和目的同社会发展的规律偶然地相一致,但在总体上却由于个体和社会相分离,偶然和必然相对立,因而不仅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力量来支配历史,反而始终受到历史内部的客观规律的支配。

              不能笼统地说自发性在今天

              具有“积作极用”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应该是人类自觉创造历史的新时代。社会的自觉性应该具备这样两个特征:一、它不仅要看到行为的直接后果,而且要预见到行为的较长远的间接后果,即具有科学预见性;二、它是具有共同目标、共同计划的社会整体自觉性,而不是脱离社会整体、同社会整体目标相背离的个体自觉性。

              在社会,个体自觉性仍然是社会自觉性的基础因素,微观积极性仍然是宏观积极性的必要组成部分。但是,个体自觉性和社会自觉性的关系告诉我们:社会整体自觉性、社会整体活力,不是个体自觉性、个体活力的线性叠加;宏观自觉性、宏观积极性也不是微观自觉性、微观积极性的简单放大。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人们经常看到,脱离宏观整体调控的微观个体自觉性、积极性,往往象分子的“布朗运动”那样相互抵消,有时还会产生消极作用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素材情感文章白兔

                        • 上一篇:引导孩子主动做家务活的妙招
                          下一篇:如何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