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前教育论文范文?
看你能不能用得到了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范文:多元智力理论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自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智力的结构》一书出版以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多元智力理论得到了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推崇,成为了许多国家教育改革新的理论支撑。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一场重大改革的今天,随着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实施,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对教育工作者(包括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多元智力理论不仅为我国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诸多助益。本文旨在探讨多元智力理论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意义和作用。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幼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不断成长和追求成熟的过程,是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进步、专业技能不断成熟、专业思想不断完善的过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对幼教质量的全面提高、幼教改革的顺利推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教学行为的改进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多元智力理论帮助幼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一)重构多元的“智力观”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传统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智力是指以思维为核心的几种能力的组合。加德纳教授则认为:智力不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八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这是一种全新的智力观,让我们曾经单一、平面的智力观多元化、立体化了。由此可见,我们曾经对幼儿智力开发的理解仅仅限于开发幼儿的观察、记忆、思维等几种能力是十分片面的,幼儿教师应创设多彩的环境和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从多维度启迪和开发幼儿的多种智能。开发幼儿智能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而非一个简单的工作。
(二)形成积极乐观的“儿童观”
正因为人的智能是由8种,甚至更多不同智力有机组合起来的,而这些智力在幼儿期已经显现出来,并处在迅速发展阶段。加德纳称幼儿期为“觉醒体验”期,认为“他们至少对于人类经常使用的一些基本符号系统,如语言、数目、音乐、二度空间的概念等,具有了初步的判断能力”。同时,每位儿童所拥有的智力数量以及智能强项和弱项各不相同,并以高度个性化的方式组合和运用着各种能力,他们的智能、风格、潜能像多彩光谱一样表现出广泛的多样性。正如“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理由”一样,每一位幼儿都具有独特的、较完整的、待开发的智能组合。因此,幼儿教师要真正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孩子,用欣赏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进而形成积极乐观的“儿童观”。
(三)树立灵活多样的“能力评价观”
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对于儿童智力和潜能的评价,多采用“智力测验”的方式
多元智力理论的研究者则将儿童放在真实的活动情景中,采用观察、录像、录音和文件夹等综合性的手段,从7个领域的多项活动中,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儿童的多种智能进行不同层次和多维度的评价,目的是为了发现和培养每个儿童独特的智力潜能。因此,幼儿教师要摈弃以单一标准片面评价幼儿能力,尤其是仅仅以“IQ”为标准,简单评价幼儿智力的传统观念。教师应在尊重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从多维度多层次评价幼儿的智能,从而树立灵活多样的“能力评价观”。
观念的更新较之知识的更新更为困难,也更为重要。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重建关系到教师教育行为的改进和对教育实践的反思,进而也直接影响新大纲的实施,素质教育方针的贯彻,以及每一个幼儿智能的健康、全面发展。
二、多元智力理论引导幼儿教师真正成为教育实践的反思者
反思是幼儿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依据的教育理论、选择的教学内容、实施的教育方案、采取的教学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也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波斯纳
(一)幼儿教师应具有反思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作为多元智力理论的缔造者,该理论提出伊始,加德纳就开展了对该理论的反思,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多次提升和修订。幼儿教师应该以加德纳教授为榜样,具备探究的热情和质疑的精神,形成反思的主观意识,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并把它作为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不仅要反思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理论、树立的观念和实施的策略,还要反思教学活动中每一个环节的组织、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和每一次与幼儿的互动等。在反思中,教师可以及时地调整、修订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只有这样,幼儿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教育实践的反思者,也才会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素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曾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在反思过程中,幼儿教师能通过对教学经验,特别是问题性经验做出客观理性的批判分析,探讨各种与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审视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观念,并积极寻找新的教学策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反思对于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实施有效的教学行为,促进其专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德纳自身的反思行为和他所提出的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rj.5ykj.com/HTML/8200.htm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标志?
学前儿童健康的标志:
一是身体健康;
二是心理健康;
三是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为什么要教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与学前儿童健康有关的经验和学习活动,促进他们的健康;健康教育的任务是让学前儿童获取有益于健康行为和减少有害于健康行为的知识和能力。
在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中,健康知识的传授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学前儿童的健康态度和信念的确立以及健康行为和习惯的养成一般来说是建立在正确的健康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有些学前儿童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往往是由于他们没有或者缺乏健康科学知识所造成的。提高学前儿童对健康科学的认知水平有益于将其行为引向正确的方向。
四、简述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模式的内涵?
身心健康发展,思想观念健康,有健康的日常习惯!
五、开展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有什么目的?
一、身心健康与快乐幸福
健康是第一位的,保证幼儿身心健康是任何时期幼儿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幼儿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当代教育概莫能外。
无论是成长价值取向的幼儿教育还是功利主义取向的幼儿教育,都首先要把幼儿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任何以损害幼儿身心健康为代价的教育都是不允许的,都应该被禁止。
科学的幼儿教育应该在保障幼儿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对幼儿实施教育和影响,帮助幼儿获得生命的完美成长与发展。同时,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教育的使命是使人获得快乐和幸福。所以,幼儿教育既要为幼儿一生的幸福着想,又要着眼于幼儿当下的快乐幸福。
我们组织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各类游戏以及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要考虑幼儿是否从中获得了快乐的体验和感受。有价值的幼儿教育,幼儿必然会从它的各个环节中感受到快乐。
二、习惯养成与心智启蒙
教育就是尽早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一切好的习惯都应该在幼儿阶段开始培养,因为幼儿阶段是发展潜力最大、可塑性最强、好习惯最易于养成的时期。
幼儿教育应该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及特点,考虑幼儿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有针对性的培养幼儿最基本、最需要的良好习惯,如生活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习惯、规则意识习惯、劳动习惯以及学习习惯等,为幼儿后续的学习和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不仅要培养习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的智慧觉醒,因此幼儿教育也应该是启迪幼儿心灵智慧的教育。儿童自身蕴含着的巨大发展潜能,使幼儿教育启迪幼儿的心灵智慧成为可能。
三、理解尊重与保教关爱
教育是人对人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在这个交流过程中,教育者主体和学习者主体在语言和行为上应该建立相互平等、相互理解、双向互动、主动对话的交往关系。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教育者主体比幼儿这个学习主体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要真正建立上述的对话交往关系,首先要求教师理解尊重幼儿,理解幼儿作为一个独立而独特的人的存在,尊重幼儿的本能和天性,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和选择,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唯有此,幼儿教育实现主体间的交流活动才有可能,教师才可能给予幼儿全面的关爱。
关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早已被中外思想家、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所证实。幼儿教育更需要教师保育和教育的双重关爱,幼儿是人生的特殊时期,其自理自立的能力还较弱,知识经验还非常乏,既需要教师在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帮助与照顾,也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付出极大的耐心和爱心,提供适宜的条件和机会,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望,唯有得到更多爱的滋养,幼儿的生命才能绽放出更美丽的花朵。
四、适宜环境与成长发展
适宜环境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幼儿教育应该为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创设一个安全、温馨、丰富,能够满足幼儿生活、游戏、学习需要的有效健康刺激的环境,这里既有丰富多样的物质刺激,也包含健康的精神因素。
六、学前儿童教育健康任务是什么?
培养学前儿童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让儿童初步学会对健康问题作出正确的抉择,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的行为,增强自身保护健康的意识和能力,这是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最终取决于他们的健康行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所期望获得的效果就是让儿童形成各种有益于自身、社会和民族健康的行为和习惯。
七、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要注重发展性评价,学前儿童发展性评价是指以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为目的,以关注学前儿童发展过程中的表现为手段,以诊断学前儿童的发展状况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具体措施的评价理念,发展性评价的主要功能是促进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的发展。它体现了主体取向的评价理念。同时,发展性评价又非常注重对教学或对象成长过程中有关信息资料的收集和汇总。体现了过程取向评价的理念。
八、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原则有哪些?
1、在设计某一活动时,应适应学前儿童的发展水平。提出的教育目标,既不可任意拔高,也不能盲目滞后。健康教育内容应以儿童身心发展的成熟程序为基础,注重儿童的经验准备。有时,健康教育本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规律与儿童的发展水平不一致,教师就要努力把握儿童发展的规律,把握健康教育内在的教学规律,使设计的教育活动次序与儿童发展的程序尽可能接近。
2、对于内容丰富的同一主题的活动,可以按照儿童发展的程序,设计成系列活动在三个年龄阶段分别进行,但要注意各年龄段侧重点和分量的分配,以便活动能够按照儿童发展的程序不断深化,螺旋式上升。经济性原则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活动的效率,努力追求以最少的付出(包括教师、儿童、幼儿园财力、物力等的付出)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设计要充分挖掘生活中各种教育资源,注重合理地运用。比如,广泛收集各种废旧材料,与儿童起制作玩教具,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共同对儿童进行健康教育等。
九、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含义是什么?
学前教育的含义就是借助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幼儿掌握和理解健康知识,树立科学的健康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和和谐发展。原因:1,学前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实施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是由于学前儿童身体器官的发育、系统的发育以及功能的发育尚未完善,学前儿童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对疾病的预防能力和抵御能力较弱,再加上学前儿童对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适应能力较弱,容易于受到伤害。2,学前儿童一定需要成人的精心养育和帮助,同时也需要鼓励学前儿童积极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健康活动,通过举办适宜的健康教育活动,促使学前儿童掌握健康知识,形成正确的健康态度,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
十、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更加注重什么?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更加注重儿童身体,心理的健康和环境的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