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前教育课程的内容有哪些?
学前教育主要学的课程有:心理学、教育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普通心理学、舞蹈、美术、声乐、幼儿保健学、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研究方法、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社会学等。
学前教育主要针对三到六岁的儿童;学前教育的教学方式是按照教学方案,在学校进行常规练习;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是“以知识为主”的。
二、简述学前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第一,学前教育课程的性质量什么?学前教育课程的性质概括着学前教育课程最基本的特性,它决定着学前教育课程其他的基本特性。
明确学前教育课程的性质,是使学前教育课程实践保持基本方向和秩序的关键。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是在不明确,至少是在不完全明确学前教育课程性质的情况下,进行着课程实践活动的。
因此,难免会遇到一些矛盾,产生一些困惑。
本文把学前教育课程置于人的终生教育和课程的整个系统中,确定了其性质:学前教育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部分,是终生教育的根基课程,是非义务教育课程,是适宜发展性课程,是基础素质教育课程。
它标明了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地位和价值取向。
明确学前教育课程的性质,对于我们正确处理学前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具有巨大意义。
第二,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什么?迄今为止,我国的第三次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已进行了20年左右的时间,应该说取得了不少成绩。
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目前国家尚未制订出新的课程标准,广大学前教育实际工作者感到无章可循。
特别是由于教育实际中多种课程价值观的存在,而且没有清楚阐明学前教育课程应该确立的最基本的价值是什么,更是让教育工作者感到困惑。
这给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设置了障碍。
因此,要改革学前教育课程,把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推向深入,就必须明确学前教育课程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学前教育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培养完整儿童,发展儿童主体性,两者是相互联系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与此相关联的教育必然是全人格教育和儿童主体性教育。
确立这一基本价值取向,有利于明确方向,纠正当前教育实践中的某些偏向,充分认清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实际中存在的“主智说”、“专长教育说”、“个性发展说”和“做人说”的不全面性与不合理性,丰富“全面发展说”的内容实质。
第三,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基本特性有哪些?根基性、直接(表面)兴趣性、人文性、情境性、活动性、整体性和发展性,是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特性。
课程内容具有了这些特性,才可能实现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价值。
这些特性是相互联系的。
根据这些特性选编课程内容,形成学前教育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根基性原则、直接兴趣性原则、人文性原则、情境性原则、活动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前教育课程内容主要来源于学前儿童发展、情境和活动,而不是
三、学前教育课程的特点?
1、启蒙性
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性,尤其是它在人一生发展中的奠基地位,事实上与它的启蒙性是密切相关的.学前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学前教育课程回应儿童的心灵世界,为儿童求知、探索创造条件,刺激、引导他们通过与环境材料、与教师和同伴相互作用,开启幼儿的智慧和心灵,萌发他们优良的个性品质.
2、生活化
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决定了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广泛性,也决定了保教合一的教育教 学原则.幼儿园课程应融合在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与环节中,课程内容要来自于幼儿的生活,课程实施更要贯穿于幼儿的生活.
3、游戏性
幼儿的游戏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能让幼儿在其中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与发展,因此,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幼儿园通过游戏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
4、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官来认识环境中的事物,而且他们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因此,幼儿园课 程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幼儿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
5、潜在性
上述学前教育课程的种种特点,决定了它与中小学课程的另一不同,即课程的潜在性或隐藏性特征.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使得幼儿园的课程不是体现在课表、教材、课堂教学或作业中,而是蕴藏在环 境中、生活中、游戏和各种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中.
四、课程性质有哪些类型?
按照课程内容的属性,可以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活动课程则主要是学习直接经验。
按照课程的组织方式,可以把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根据课程管理、开发主体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根据课程的任务,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从性质上看,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种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按照课程内容的属性,可以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分科课程,学科课程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活动课程则主要是学习直接经验。
1.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在教育史上,绝大部分教育家主张学校教育以学科为本,其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学科课程的特点在于(可能考简答,之前考过必修课的定义和特点)
它是依据知识的门类分科设置的;
它是将人类活动经验加以抽象、概括、分类整理的结果;
它往往是相对独立的、自成体系的;
它通常按特定知识领域内在的逻辑体系来加以组织。
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是学科课程最大的特点。
2.活动课程(杜威)
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它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活动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①直接经验的形式实现对现实生活文化的吸收、综合运用和创造。
②强调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的经历、体验、感受和实际操作。
③经验课程是以各种活动为组织方式。
④经验课程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不仅有教师还有学生。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利弊)
1.分科课程
分科课程的有点是比较明显的,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某一领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但缺点也不可忽视,分科课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知识素养,同时造成学习任务繁重。
2.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综合课程分为四种:
一是相关课程,就是在保留原来学科的独立性基础上,寻找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共同点,使这些学科的教学顺序能够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插进行。(物理与数学相关)
二是融合课程,也称合科课程,就是把部分的科目统合兼并于范围较广的新科目,选择对于学生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进行学习。(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和遗传学融合为生物学。)
三是广域课程,就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科学与社会属于这种)
四是核心课程,这种课程是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社会问题就像包裹在教学内容里的果核一样,又被称为问题中心课程。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国家课程能体现国家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地方课程能兼顾到不同地区、政治、文化、经济的多样性,校本课程能满足不同学校的特点和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这次新课程改革,课程管理开发权限进一步下放,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三级课程管理方式,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
(四)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根据教学任务分类:
1.基础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
“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2.拓展型课程
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它方面的学习。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拓展型课程由限定拓展课程和自主拓展课程两部分组成
拓展性课程
活动类科目:
科技类:航模、车模、船模。
艺术类:舞蹈、器乐、摄影、绘画。
体育健身类:球类、棋类、游泳。
学科类应用:生活中的数学、课本剧表演。
专题教育类科目:
消防安全教育、环境与卫生教育、法制教育。
3.研究型课程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这类课程可以提供一定的目标、一定的结论,而获得结论的过程和方法则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探索、研究,引导他们形成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全体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
思考:基础,拓展,研究课程与必修,选修的关系。
(五)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1.必修课程
所谓必修课程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2.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学术取向和职业需要而自由选择的课程。
基础教育中,1-6年级和7-9年级的选修课程集中在校本课程。
10-12年级开始试行学分制度。
(六)根据课程存在形式(呈现方式)
1.显性课程。亦称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是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2.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隐性课程是伴随着显性课程而生的,没有显性课程也就没有隐性课程。
五、学前教育专业有哪些课程?
主干课程: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社会学、儿童文学、幼儿园课程、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声乐、舞蹈、美术、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学前儿童卫生学、幼儿保健学、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实践教学: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幼儿园见识、实习、幼儿师范学校实习、教育调查、社会调查,一般安排6--8周。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才。扩展资料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基本能力以及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技能。
3、具有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和实施方案的初步能力。
4、熟悉国家和地方幼儿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六、专题课程的内容有哪些?
课程内容包括: 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 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 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及其处理方式,它是学习的对象,它源于社会文化,并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基于课程内容的整合,主要策略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将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内容,并且要确立和加强其地位; 二是其他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如果适宜用信息技术作为其载体的,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加以传播; 三是信息技术并非万能技术,还需要为那些无法用信息技术来表达的内容保留必要的空间.比如缄默知识或意会知识
七、2011学前教育课程有哪些?
学前教育主要学习课程有:教育学、教育史、教育学概论、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社会学、学前卫生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声乐、舞蹈、美术、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保健学、幼儿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统计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游戏学原理、教师口语等。
八、素养课程有哪些内容?
素养课程的具体内容共分3个方面,6个素养及18个基本要点
总体而言,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划分成了18个基本要点。
①文化基础: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大素养。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②自主发展: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包括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两大素养。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③社会参与: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两大素养。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九、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和特点有哪些?
你的问题好大呀,我结合当下国内、外外语学科课程实施和课程改革谈谈我的理解:
经过多年的课程实践, 外语教师的教学理念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从过去关注学科知识和技能,转向了关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也就是要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这些都成为了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是, 课程还存在不少问题, 特别是外语课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教师对语境创设不充分, 对语篇意义关注不够, 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未能落到实处, 以及很少引导学生发展运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必然引发我们对课程内容的重新思考和对教学方式的进一步优化, 为解决目前外语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提供思路和途径。综上所述,我以为当下各国外语课程改革的新动向主要有以下三点:
1.关注学科育人价值:外语学科的首要任务是育人, 课程改革需要思考学科价值是什么, 如何通过教授这门学科实现育人的目标。
2.关注学生思维发展:在关注思想和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语言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3.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关于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 主要思考的问题是学生学习外语应该发展什么样的学科核心素养。
十、多媒体数据的性质和特点有哪些?
1、数据量巨大且媒体之间量的差异十分明显,而使得数据在库中的组织方法和存储方法复杂。
2、媒体种类的繁多使得数据处理变得非常复杂。前边介绍了4种多媒体数据,而实际上,在具体实现时,常常根据系统定义、标准转换而演变成几十种媒体形式。
3、多媒体不仅改变了数据库的接口,使其声、图、文并茂,而且也改变了数据库的操纵形式,其中最重要的是查询机制和查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