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震减灾小知识?

              一、了解地震

              1、震级大小划分震级大小划分——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划分大致如下:1、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2、有感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3、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4、强震: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2、地震分类地震分类——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狭义而言,人们平时所说的地震是指能够形成灾害的天然地震。

              3、怎样粗略判断地震的远近与强弱地震时震中区的人们感到先颠后晃,随着震中距离的加大,颠与晃的时间差会逐渐加长,颠与晃的强度会逐渐减弱;在一定范围以外,人们就感觉不到颠动,而只是感到晃动了。若地震时你感到颠动很轻,或者没有感到颠动,只感到晃动,说明这个地震离你比较远;颠动和晃动都不太强时,说明这个地震不很大。

              二、科学避震

              地震发生时应沉着应震,立即采取行动避震。假如你的行为镇定自若,就会获得安全,躲过灾难,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事先有了一定准备,震时又能利用预警现象,抓住预警时机,选择正确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间,就有生存的希望。

              1、震时是跑还是躲?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这是因为震时预警现象很短,由于剧烈地动,人们行动往往无法自主;如果是在楼里,跑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若住在平房,发现预警现象较早,则应力争跑出室外到开阔、安全的地方避震。所谓就近避震,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

              2、躲在什么地方避震?

              室内应寻找“救命三角”,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应选择远离建筑物,开阔、安全的地方避震。

              3、身体应该采取什么姿势?

              “伏而待定”,即蹲下、坐下或趴下,尽量蜷曲身体,使身体重心降低,同时,双手要牢牢抓住身边的牢固物体,以防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暴露在物体外而受伤。

              4、怎样保护身体重要部位?

              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如书包、被褥、沙发垫等顶在头上。

              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侵入。

              保护口、鼻:有条件的情况下,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尘、毒气吸入。

              5、地震时不应采取的行为:

              不要躲在屋顶大梁下

              千万不能站在房间中央

              不要躲在窗户边

              不要靠近不结实的墙体

              千万不能跳楼

              不要乘坐电梯

              6、震时被压,要怎么办?

              (1)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

              (2)搬开身边可移动的碎砖瓦砾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注意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

              (3)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

              (4)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

              (5)不要长时间呼救,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

              (6)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后或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多难捉弄清正廉洁

                        • 上一篇:人类未来发展方向?
                          下一篇:有在线幼儿教育机构推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