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幼儿的告状在幼儿园中常见,几乎是每天都会发生的事情.孩子的告状行为表面上看是一件小事,其实是幼儿各方面情感不断发展的表现.教师的处理方式对幼儿今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关系,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到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关系,并对幼儿的性格品质的形式产生影响.所以教师的处理方式对幼儿今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关系.本文中我探讨了幼儿告状的类型、表现及原因,教学中幼儿告状行为处理的一点建议.

              家长针对幼儿告状有什么指导策略

              在幼儿园里,幼儿告状的现象十分突出,几乎每天有百分六十的幼儿告状,作为教师的我十分头疼。孩子常常为了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到老师这里来告状,理由五花八门的,各种告状令老师应接不暇,疲于应付。告状行为是我国儿童特有的一种比较典型的社会行为,但是随着对幼儿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幼儿的告状行为,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类个体,他们的告状行为一定有许多不同于成人的地方,那么通过调查我们需要了解幼儿告状的原因,以及教师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的指导方法,能在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减少这一行为。
              一、幼儿“告状”的含义及种类
                (一)幼儿“告状”的含义
                告状,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解决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
                “告状”是幼儿园里出现次数最多,也是最为复杂的行为,幼儿“告状”是指幼儿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集体规则,老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或3—6岁的幼儿将自己或别人受到的欺负向教师陈述的过程。
                (二)幼儿“告状”的种类
                幼儿的告状行为如此频繁,这与幼儿的年龄特征是分不开的,它们没有完整且深刻思考方式,孩子的想法十分单一,直观。而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都很易于外露不会隐藏,小朋友之间一点点事情都会引起彼此的不满,有时其实是一种对老师的依赖,它们需要教师的帮助来评断一件事,所以“告状”也越来越多,幼儿的告状在一日生活中如此常见,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心理、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使得幼儿在告状行为上呈现出由无是非辨别型告状到有一定的是非辨别型告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告状动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求助”型告状
                “求助”型告状是指当幼儿受到同伴攻击或伤害时向教师或家长采取的告状行为,意在寻求保护。
              例如:中班的阅读区里有很多图书,都是幼儿在家带到幼儿园里与小朋友们一起分享的,最近热播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当然是最受欢迎的,所以小朋友们都抢着要看,午点后小朋友们都拿着一本书自己坐在小椅子上看。这时,佳俊气冲冲的跑过来告状:“老师,文雯不让我看《喜羊羊与灰太狼》,还抓我。”文雯在那边哭着说:“这书是我拿来的”随即老师说:“那两个人一起看好不好”文雯说“这是我的书不能给她看”老师看见文雯的椅子上这有一本其他小朋友带来的书,就趁机说:“那你不让其他小朋友看你的书,其他小朋友会把书给你看吗?你想想你该怎么办?”文雯想了想说:“那我和佳俊一起看。”
              此类告状明显是由文雯的攻击性行为引起。由文雯抢了佳俊的书,并抓了佳俊。也许文雯的这种攻击性行为并非是有目的,而是在某种程度上想引起老师的注意。
                 2、“试探”型告状
                “试探”型告状是指当幼儿在看到同伴在触犯或违反规则时向教师或家长告状的一种行为,意在揭发其他幼儿的行为以试探教师的态度。假如教师对此持肯定态度,那么,告状的幼儿也会马上做出类似的行为来。
                例如:幼儿正在做手工课,蒯季元做到一半,就开始找别的幼儿说话,并拿别人的东西玩。杨思婷见后,马上向老师打起了小报告:“老师,蒯季元不认真,还说话,还拿别人的东西!”而在手工课开始前,老师已经告知了“不准说话、不准干扰他人”等要求。
                上例中蒯季元了解了上课的规则,说明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和判断能力。杨思婷的告状是想向老师再次确认规则,他希望教师能对“被告”的行为作出解释,若发现老师“毫无反应”之后,他很有可能也加入“不守规则”的行列。
                 3、“检举”型告状
                “检举”型告状是指幼儿在道德发展的基础上,为了维护规则或伸张正义而采取的检举他人不良行为的告状行为。即“检举”他人,以教师的“裁决”来调节自己的判断标准。他们对事物的是非观念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他们喜欢把老师判断的是非观念当成唯一的标准,非常在意老师的评价,遇到事情就特喜欢告诉老师,因此幼儿就无止境的告状。
                 例如:课间老师让幼儿休息时,涛涛突然跟老师说:“明明和天天不好好休息,他们在下面偷偷打架!”
                 涛涛为打抱不平或维护规则而告状,说明他已经对正义有了认知,懂得明确正误,并努力维护规则,道德责任感萌芽。反映了幼儿在把他人的行为与教师平时教导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进行比较,并产生了道德体验,这是幼儿道德评价发展的第一种标志。涛涛想通过告状来求得老师的帮助,从而矫正他人的不好行为,也说明这是他处理问题能力的一种进步。
                4、“关爱”型告状
                该类型告状是指幼儿对争执中弱势一方产生同情而采取的告状行为。
                例如:健健和康康是孪生兄弟,感情十分要好。午点之后,小朋友进区域玩游戏,健健在玩陀螺,旁边的浩浩看到了也想玩,就直接把健健手里的陀螺给抢了过来,健健嚎啕大哭起来,康康见状非常生气的立即跑到老师这里告了浩浩一状。
                 上例中当健健受到别人欺负时,康康就会很仗义的向老师告状。这说明有些幼儿已经懂得了一些初步的道德观念,知道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错的,有时是能分清行为的是非好坏,但是仍然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依赖于老师。这种现象表明,当儿童看见其他人有欺负人的不良行为时,就产生同情心进而向老师报告。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
              告状是幼儿发起的师幼互动行为中发生频次最多的一种行为,所占比率高达26.4%,总结幼儿告状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自身方面
                1、幼儿的评价多依赖于成人
                幼儿期是儿童评价意识逐步形成的时期,由于年龄的关系,儿童评价意识处在一个非常幼稚的阶段,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也比较贫乏,对于是非、善恶的理解,带有明显的直观和肤浅的特点,常常依赖于成人的态度,他们通过告状这种方式让大人们帮助自己评价一些人或事的正确与否,从而确定自己的判断。
                在幼儿园,则以幼儿的中心人物——教师的态度,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作出评价,因此会出现幼儿对一些不符合教师要求的行为,或对某一行为要求得到老师的评价和裁决而向老师告状。例如,有些幼儿遇到有幼儿欺负别人时,他们就会产生正义感和同情心,会批评、制止这些不良行为,并向老师检举:“老师,某某打人。”
                 2、幼儿为了引起更多的关注与承认
                有些幼儿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有的孩子为了让老师注意自己,经常会说:“老师,某某吃饭时说话。”“我没有说。”“老师,某某上课说话。”“我没讲。” “我”吃饭时没说话,“我”坐得好,希望受到表扬或奖励。也有的孩子出于对伙伴的嫉妒,而讨厌对方,向老师告发,但这种带有告发性质的告状毕竟是少数,因为幼儿喜怒哀乐是随情境转移的小伙伴之间的矛盾、嫉妒都只是暂时现象。
                 3、幼儿间摩擦的影响
                《奥特曼》等对幼儿的影响较大,很多幼儿都喜欢看这种图书,并且里面的图片大部分都是打斗场面,幼儿看了会模仿其中的行为,长时间的影响使幼儿攻击性行为增加,或以电视为内容进行游戏,追逐打闹,引起告状。
                (二)教师方面:教师评价标准的影响
                当在上课时会经常听到“老师,某某又说话了”等等类似这样的话。这就是教师在日常管理当中为了让他们有秩序的进行活动,将孩子管的太死,很多事情怕麻烦,就不让孩子去做,把幼儿塑造成一批老师眼中所谓的“乖孩子”,不利于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是传统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在一定程度上还左右着许多幼儿老师,她们仍然认为温顺、听话、规规矩矩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而那些好说好动、好奇心强、调皮捣蛋、有自我主见的孩子有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稍有“越轨”行为的幼儿应即成为被告状的对象。
                (三)家长方面:家长不正确教育观念的影响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什么事都插手,不让孩子去尝试和体验,往往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而忽略了幼儿合作、关心他人、相互友爱等品德的培养,缺少责任心。例如:在班级中,如果让某位小朋友帮忙把地上的碎纸屑捡起来,他会说“这不是我丢的。”由于幼儿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部分幼儿依赖性强、以我为中心、任性、不谦让等不良行为习惯,缺乏必要的集体生活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这就导致了幼儿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如:“老师,某某又打人了。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从幼儿告状发生的成因分析看,告状不完全是件坏事,它也是积极的表现,反映了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掌握,幼儿道德判断,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作为老师不可轻视幼儿的告状行为,虽然这些屡屡发生的告状行为花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正确的处理方式会在无形中拉近了师生、同伴之间的距离,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同时老师是幼儿的启蒙者,必须慎之又慎对待告状行为。往往有些老师只是轻描淡写说一句“老师知道了。”甚至不管,这可能会导致一些有危害的事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更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挫伤孩子的正义感。但如果你一味“支持”、“鼓励”孩子的告状,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发展,更严重的会使某些孩子形成时时窥探他人秘密的习惯,导致孩子日后在人格上、心理上的畸形发展。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显得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处理孩子的告状行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教师方面的指导
                1、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对待告状行为
                幼儿爱告状是3-6岁这个年龄阶段普遍的现象,有时有些孩子会没完没了地向你告状,老师不要怕幼儿告状,从积极意义上说,幼儿告状正是他们亲近社会的一种表现,只有在幼儿相互交往中,幼儿的社会实践能力才能不断的发展。幼儿的大多数时间都在幼儿园中度过,他们把老师当成最信任、最可靠的人,这种信任程度有时会超过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家长。因此在教育工作中遇到幼儿告状,一定要认真倾听幼儿的心声,耐心听他把话说完,对幼儿的告状持欢迎的态度。这样幼儿会感觉到自己受到了老师的重视,他会更自信、更勇敢,同时也会更加地信任你、尊敬你。千万不可中途打断孩子的话或表现出不耐烦,要相信微笑会让幼儿得到放松,要耐心指导幼儿的告状行为,帮助幼儿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小问题。长期以往,相信幼儿良好心理品质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2、了解动机和目的,区别对待告状行为
              当幼儿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争执或者互相伤害的情况时,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幼儿之间发生纠纷的原因,不能操之过急,急于下决定批评幼儿。像意见不和、争夺玩具等纠纷,可以通过对当事人之间进行调解来解决纠纷,但对于以强凌弱的纠纷必须对责任者进行严厉地批评,明确指出其错误并要求改正,对于受欺负者则应该给予安慰和保护。对这类告状行为,如果教师处理不当或置之不理,会导致幼儿之间的纠纷升级,从而影响幼儿间的友好关系,助长幼儿不健康心理的行成,并导致幼儿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而疏远。通过每种事件情况不同的分析,可以一一加以区别对待。
                在处理幼儿试探性告状行为时,教师对幼儿试探的问题要给予明确的答复,表明支持或反对的态度。使幼儿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以增强幼儿的是非观念。
                在处理为打报不平或维护纪律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教师要区别对待。对于有必要查清的问题,必须查清并进行处理,对汇报情况与积极维护纪律的幼儿要给予表扬。对于没有必要查清的问题,要给予适当的解释和说明。
                对于为了逃避责任或惧怕批评的告状行为进行处理时,教师应该对犯错的幼儿讲清楚,能够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的孩子还是好孩子,不能迁就他的错误,必须给予适当的批评,引导其认识错误、承认错误。如果教师做出让步,让幼儿尝到“甜头”,下次他们会变本加厉,欺负别人,欺骗老师,并会给其他幼儿带来消极的影响。
                在处理由于嫉妒他人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教师首先应该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地看待他人的成绩,甚至会取得更好的成绩,积极引导他的自尊心和进取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减少告状行为
              通过对幼儿告状行为的调查研究使我认识到,作为幼儿园的教师,妥善地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是非常必要的,但最终的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从而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培养幼儿的独立性的方法,可以组织幼儿看动画片、听故事、看电影等,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的行为,从而丰富幼儿是非的感性经验,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减少幼儿的不良行为;组织幼儿通过谈话等形式,讲一些幼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自己来想办法解决,从而提高幼儿独立处事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进而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4、通过同伴间的交往,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幼儿之间的矛盾产生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不能很好的分享同一件物品而产生的,当幼儿产生矛盾时,第一反应就是要告诉老师,如果老师能够正确地引导幼儿的处事原则,多为他们创造自主的空间,经常让幼儿参与各种活动,比如自己的生日会上,让他主动给小朋友们分享自己的生日蛋糕等。让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学会交流、谦让,学会协商、分享,那么幼儿的告状次数必然大大减少。
                (二)家长方面的指导
                1、给予良好的指导
                父母的话对孩子很重要,如果家长对待孩子的一些坏习惯置之不理,孩子太以自我为中心,只要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就是坏的,就要告上一状。幼儿期的孩子,爱告状的的确不少,但是孩子的告状并没有什么恶意,目的只是想看看大人对那些不符合规则的人事如何处理,所以大人最好不要随意表态,要搞清楚孩子告状的目的、原因区别对待,给孩子一个正确的示范,以身作则。
                2、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掌中宝,家长对于所有事都给予最好的,常常会宠爱过度,为孩子包办任何事,长久下来,幼儿处理事情的能力下降,对周围的人或事缺少责任心和对事物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家长必须要正确,理性的培养孩子,当他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不要因为着急或怕孩子做不来,去挺身而出为孩子解决。给孩子一点时间,给他发表意见和见解的权利,让他积极参与家庭中的事物的决策。孩子做某些事情的时候,家长只需要引导、帮助和监督。
                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锻炼的机会,比如让孩子自己负责检查小书包看日常所用的东西是否带齐,经过几次课堂上的尴尬,孩子能学会不丢三落四;让孩子打扫自己的房间,孩子能学会为自己的生活改造环境;让孩子自己准备出行的行装,他能渐渐学会凡事计划在先,分清条理;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成果,是孩子快乐自信的最大源泉和进取向上的最强的推动力。父母与孩子之间更能形成一种建立在互相尊重和依靠基础上的浓厚亲情。
                通过以上分析,作为幼儿教师更是幼儿的启蒙者,在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时,切莫等闲视之。不够细心的人可能觉得幼儿的告状看来事小,其实与幼儿的心理发展关系很大,只要我们教育引导得当,它还能帮助教师或家长提高教育效果,因此可以根据孩子的活动情况和心理需要,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从而使幼儿教育有的放矢,成效显著。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门路经典神话故事诗句尔尼

                        • 上一篇:怎么样掌握幼儿心理?
                          下一篇:如何正确处理孩子的告状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