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根据观察到的幼儿的行为表现分析评价幼儿

              幼儿教师观察分析幼儿的行为:1、教师要确定观察对象;2、掌握观察对象的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3、确定观察的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然后以专业的知识为依托进行分析,找出幼儿出现这种表现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如何观察与分析幼儿

              一、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无论什么样的观察活动都可以让观察者获取大量的信息,但观察者从不同的角度获取的信息,其价值是不同的.因此,观察者首先应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教师就因为没有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角度,而使其“客观描述”笼统、简单,致使观察活动流于形式,失去意义.例如,某教师对一位新生晨间入园适应情况进行观察,观察记录中仅有一句“xx走到门口,抱着妈妈说不愿上幼儿园”.可以说这是一次意义不大的观察,教师无法通过这次观察寻找有效的教育切人口.我们都知道,大多数新生在入园时都有哭闹现象,不同幼儿有不同的表现,教师只有通过对幼儿哭闹持续时间、父母处理方法、幼儿情绪变北过程等细节的观察,才能针对不同幼儿的特点寻找切实有效的新生入园教育策略.
              二、重视对幼儿操作过程的观察
              在观察幼儿的操作活动时,很多教师常常重结果、轻过程.如某教师这样记录:“xx到美工组玩了一会儿,什么也没画出来,就到别的组去了.”这位教师只注意了操作结果,对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是否有兴趣、如何摆弄材料等细节却忽略了,而这些信息往往更能使教师受到启发,并促使教师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促进该幼儿在现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幼儿操作活动过程的观察.
              三、提出递进性要求,深入观察幼儿
              在连续性个案观察中,有些教师受观察主题的限制,往往不能及时发现新问题或针对幼儿发展情况提出更高要求.例如,有位教师在第一次观察时,发现某幼儿洗手方法不正确,便实施了相应的教育策略;在第二次观察时,她就将注意力放在证实已经实施的教育策略是否起作用、幼儿是否已经学会正确洗手上了.看到预期目标已经达到,观察活动也就终止了.这种停留在原有目标层次的观察很难使观察活动层层递进,深入进行.
              四、注重观察记录的客观性
              教师所做的观察记录应该是对幼儿活动情况的真实而客观的反映.在实际工作中,老师们应避免以下两种不当的表现.
              表现之—:从有些教师的观察记录中,我们发现他们持续观察的时间较短,没有将幼儿放在一个完整的情境中进行了解,教师往往只抓住幼儿说的几句话或几个动作就结束了观察.用这种不够到位的观察来指导教育行为,难免带有主观性.
              表现之二:有些教师记录的观察内容并非亲眼所见,而是根据其他幼儿反映的情况记录的,这就很难保证真实、客观、全面,教师据此分析孩子的发展情况也不一定与实际相符.
              五、提高对观察结果分析的有效性
              对观察结果的分析是教师开展新的教育活动和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因此,要求做到客观、有效.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在这方面存在以下不足,有待改进:
              表现之一:分析与观察内容不吻合,如观察的是某个孩子的行为,分析的却是某一类孩子的行为,这样以点代面,欠客观.
              表现之二:分析观察内容时,习惯于以静止的观点来看待幼儿发展中的问题,在观察分析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句子:“该幼儿一向比较胆小、怯懦”“这个孩子一直比较霸道、不讲礼貌”.教师简单地给幼儿贴上了标签,却没有结合观察内容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表现之四:教育分析中过分依赖家长的配合.例如,在对幼儿进餐环节的观察中,教师发现部分幼儿放碗筷的动作很重,于是将“联系家长配合指导”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其实,教师只需在幼儿园进餐时提出要求并有针对性地提醒幼儿,就有可能又快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可见,教师除了考虑家庭教育因素之外,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在幼儿园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科学观察幼儿,是需要每位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讨、学习的基本功.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课桌脑潜能开发训练辩证

                        • 上一篇:如何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
                          下一篇:23岁幼儿容易出现哪些心理行为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