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期常见的不良行为习惯有哪些?

              儿童有好多不良的习惯都与情感的过度依赖有关,有时还会出现一种与年龄不符的幼稚化行为。一般的儿童能够达到成人的要求,很快适应环境的变化。但也有一些儿童由于心理发展存在某种障碍,出现与年龄不符的极幼稚的小儿行为表现,似乎倒退到了小时候。更有一些十分不良的习惯如吮拇指、咬指甲、口吃、偏食等等。 这种不良的习惯在心理学上叫退行性问题行为,是由于各种心理问题或障碍造成的,其结果会对孩子心理特别是个性产生不良影响,容易形成情绪忧郁、意志薄弱、心胸狭窄、性格怯懦等不良个性品质,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儿童期常见的不良行为大致有:自私、任性、撒谎、偷窃。不良的习惯有:吮手指、咬指甲、口吃、对食物偏异等。 这些不良的行为和习惯严重妨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也会给家人和他人带来麻烦。下面我们就详细的解析一下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成因与纠正方式。 有个叫岩岩的男孩特别的任性。“我不要,不要,就是不要!”下雨了,无论妈妈怎么苦口婆心地劝说,岩岩就是不肯带雨具出去玩,这是他一贯的性格。 还有星期日本来是个快活的日子,岩岩的小表哥国国在地区儿童绘画中获了奖,又逢8岁生日。爸爸妈妈就带岩岩一起去祝贺,还送给表哥一盒装饰得很精致的画笔。不料,这使岩岩十分嫉妒,执意让妈妈立即为他也买一盒相同的画笔,否则就不吃饭。岩岩的任性使得妈妈十分不高兴。 任性的成因 造成孩子任性的具体原因就是对孩子太过宠爱,甚至是娇生惯养、百依百顺。 孩子任性脾气大多数是由于平时家教的原因,特别是爷爷奶奶辈的家长过分宠爱造成的。由于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因此家长总是把孩子视为至宝,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时刻不离孩子左右,一切包办代替,结果使之发展到了成人无法控制的程度。 任性是孩子常见的品德性问题行为。任性的孩子缺乏自我约束,无论什么事都要随着自己的心愿,如不能如愿就抵制或反抗成人的要求,由着性子来。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不要再袒护下去,要立即对其进行有益心理发展的教育。 如何纠正任性 首先对孩子的任性行为要严格对待。一些家长对年幼孩子的任性缺乏应有的重视,觉得孩子任性一点也没多大关系,有的甚至认为是一种聪明的表现,在外可以不吃别人的亏。要知道这种态度是很危险的,有的从小任性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后,完全把家长的教育、劝导当作耳旁风,甚至根本不把家长放在眼里。 防止孩子过分的任性就要切忌娇惯。家长的娇养宠惯,是幼儿任性心理、行为发展的温床。在日常生活中,为了防止和纠正幼儿的任性心理和行为,家长对待孩子的各种要求应做到:一要把握原则,严格区分合理要求和不合理要求;二要把握分寸,即使是合理或正当的要求,也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度地满足,切忌百依百顺。 对孩子的管教要一致。孩子任性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常常是建立在利用家长弱点的基础上的。通常,孩子在与家长交往的过程中,同时也在对家长进行试探,了解家长的弱点。多数孩子在4岁左右就能感悟家庭中微妙的人际关系,比如家里是爸爸说了算还是妈妈说了算,应向谁提出买玩具的要求,犯了错误应向谁求饶,等等。 面对孩子的任性要冷静处理。教育任性的孩子要采取一些策略,当孩子出现任性哭闹时,成人不可立即做出反应,应采取不理睬或冷淡孩子的态度。正确的做法是,当孩子任性行为发生时,不要去注意他,不要做出任何有强化作用的反应,而是转过身去不理他,或走出房间离开孩子,任其一个人在那儿发作,直至他发现自己的任性表现起不了任何作用时,也就觉得无趣或厌倦了。 “这些彩球是我的,都是我的,是我先拿来的,谁都不能动!”4岁的晨晨一边喊着,一边拼命地用手和胳膊护着她面前的一大堆色彩鲜艳的球。 “我也想玩,我要拿走几个。”真真站在旁边说。 “不行!你不能玩,我需要所有的彩球,你一个也不能拿走!”晨晨急红了脸。 “发生了什么事?”老师走过来,推开晨晨护着彩球的胳膊,低声说,“好晨晨,这么多的彩球,分给真真一些。” “不给他!”晨晨喊了起来,“这些全是我的!” 老师非常生气,但也毫无办法。 导致自私的原因 自私是幼儿常见的问题行为。自私的幼儿除了具有“食物不肯给别人吃”、“玩具或学习用品不愿借给别人用”的最直接特点外,还具有如下主要特征:自私自利,占有欲强,不仅极力保护自己的物品,还常抢夺、拿走不属于自己的物品;个人主义严重,缺乏同情心和集体意识;心胸狭窄,奉献精神较差,做事斤斤计较,爱讲条件;不善交际,不太合群,孤僻,多疑等。 导致孩子自私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做独生子女的特殊性。由于是家中唯一的孩子,集父母的爱于一身,甚至垄断了父母的整个身心。如果处在周围不良的环境之中,孩子自私心理就更容易产生。 不要轻看孩子的自私行为,要知道自私是万恶之源。如果放任幼儿自私心理的发展,那么他们长大后,轻则为计较个人得失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不讲公德,重则为达到个人目的以权谋私、诬陷他人、铤而走险。因此,对幼儿的自私心理和行为必须及时予以矫正。 正确纠正自私行为 要想纠正孩子的自私行为,就不要一味地迁就孩子。孩子的自私主要是后天形成的,自私心理的根源是来自家庭的娇惯和溺爱。俗语说“解铃还得系铃人”,因此,克服自私心理的关键是消除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支持、过分保护和“唯儿是从”的现象。 父母的榜样行为对孩子有着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作用,所以为孩子树立学习与模仿的榜样,是父母的首要任务。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首先做到先人后己,乐于助人,以实际行动教育、影响孩子。如家里买了好吃的东西先给长辈送去,乐意把自己心爱的物品借给朋友使用,主动帮助邻居解决生活困难或利用电影、电视、童话、故事等作品中的有关事例教育孩子。 珂珂出去了,一会儿就拿着一张美丽的贴画,上面画的都是令孩子们着迷的“蜘蛛侠”的形象,美滋滋地回来了。 “珂珂,你在哪儿拿的贴画呀?”妈妈插嘴问道,因为她知道孩子刚才出去的时候什么都没拿。 “是……是……美美送我的。”珂珂眼中闪过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惊慌。 “不可以随便要别人的东西,”妈妈有意启发他,“好孩子,告诉妈妈……” “是我在地上捡的。”珂珂又改嘴说。 “捡到的东西要交给老师,明天去幼儿园时,要当着妈妈的面交给老师。”妈妈继续试探他。 “不!妈妈……我是……”珂珂更加不安。 究竟怎么回事儿?原来,是珂珂刚刚才在附近的商店买的。因为妈妈不让她乱花钱,所以她就撒了谎。 导致撒谎的原因 有的孩子说谎是为了得到朋友和大人的关注,在他们的谎话中掺杂着一些逗人的话,或创造出一些古怪的词句,以期引人注意,也有的活灵活现地说些自己好像真的亲身体验过的事情。这类情况多见于没有朋友,或父母不够关心,在集体中又不被注意,缺乏现实感的孩子。 有的则是家长对孩子的管束十分严厉,只要发现做错事就会狠狠打他,即使孩子承认错误,但是错误本身依然不能得到原谅。因而,当孩子下次做错事时,就会非常害怕,只得胡编乱造或加以隐瞒,企图蒙骗过关。 大人对儿童的说谎是非常敏感的。一般会把说谎看作是一种最坏的、令人不能容忍的品行。经常听到一些父母在议论:自己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学会了说谎,瞎编假话骗人。真令人担心。因此.面对爱说谎的孩子。大人与老师要进行正确的言传身教。让孩子从中得到启示.以有利于改掉说谎的不良行为。 如何让孩子改掉爱撒谎的毛病 纠正儿童爱撒谎的心理,首先要鼓励孩子认识错误。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孩子做了错事,往往因害怕惩罚而不敢承认,做父母的应该鼓励孩子勇于认错,并使他感到不会因为认错而受到处罚。 不管他的过错怎样大,只要讲了真话,就要宽恕他,而且以后也不要动不动旧事重提,这样就能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 家长要明白,体罚不能教育孩子诚实,更不是纠正孩子说谎的办法。因为在恐吓、责骂、棍棒的威胁下,孩子感到说了实话也要遭到处罚,他就只好用谎言这个武器来“自卫”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说谎是大人“逼”出来的。 进一步纠正孩子说谎的心理,以爱心与和睦的关系来感化也相当重要。比如家庭关系、师生关系是否和谐、融洽,对于养成儿童的诚实品质,防止儿童说谎,也有很大的作用。 “老师,小雨把我漂亮的文具盒拿走了!”嘉祺向老师告状。 “是真的吗?”老师决定对真相作一番调查。 但是,当老师询问小雨时,他却把书包紧紧地抱在怀里,矢口否认道:“我没拿!” “那么让我来看看你的书包里有什么,好不好?”老师温和地说。 “不行!我没拿,我书包里什么都没有。”小雨极力维护,把书包抱得更紧了。 当老师费尽心机把书包打开以后,一个漂亮的文具盒被掏了出来。 小雨哭了。 导致偷窃的原因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儿童偷窃行为呢?我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孩子强烈的占有欲。占有欲使某些孩子对某一物品产生了强烈的喜欢心理,但是通过正当的手段满足不了这种强烈的心理需要。比如看到别人有令人羡慕的新玩具或其他物品,自己想向别人索取遭到拒绝,家长也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于是就采取了这种令人不能接受的手段,以达到心理的满足。 儿童偷窃的不良行为是由一种强烈的占有欲引起的。从性质上来说是一种不道德的问题行为。如不及早的正确教育。极易使孩子走向违法的道路。 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正确看待幼儿的偷窃行为.分清幼儿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偷窃行为。因为。当孩子偶尔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走时。还不能武断的说明这是偷窃行为。也不能看做是道德品质问题。 如何控制偷窃的行为 幼儿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对孩子偷窃行为的教育应着重于让他明白自己的行为为什么是错误的。 家长的正面教育应首先从询问孩子“为什么要偷拿别人的东西”入手,如果是因为“那个东西好玩而自己没有”,家长可以教导孩子应该怎样通过正当的途径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如果是因为“别人也偷拿过我的东西”,家长可以引导他分析:如果大家都相互报复地偷别人的东西,那么社会生活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如果孩子“并没有觉得不好”,家长可以促使他站在被偷者的位置上去考虑他自己的行为,进而认识自己的行为为什么是不好的和应当受到谴责的。 在这个基础上,家长可以针对孩子的心理特点,给孩子提出一些具体的道德要求,并促使他照着去做。这样的教育,孩子通常都能乐意接受。 再一点就是诱发孩子的内疚情绪。这种方法就是使孩子了解到自己的偷窃行为对受害者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并通过对受害者处境的同情,使孩子产生内疚心理与良心发现,从而主动改正错误。 有个叫壮壮的男孩,都6岁多了还常常津津有味地吮自己的大拇指,不论是听故事还是做游戏,只要空下手来,他便把大拇指塞进嘴里,像吃棒棒糖似的香香甜甜地吮吸起来,到晚上睡觉时更是如此。 他的大拇指常常被唾液泡得白白的,肉皮皱皱巴巴,指关节都结了厚厚的茧子,吮破处还发炎了。每当他把拇指放进嘴里时,脸上就呈现出一副悠然自得、幸福满足的神情。 吮拇指的不良原因 吸吮拇指对有些儿童来说,具有一种自我宽慰的心理作用。这些儿童经常通过吸吮拇指来追求一种“婴儿式的快乐”,如为了排遣寂寞、孤独、厌倦或恐惧等情感上的不适或缺憾,用这种婴儿时期的行为方式来宽慰自己。 要想纠正孩子吸吮拇指的问题行为,必须找到孩子的心理症结,采取适当的心理疗法,切不可操之过急。 吮拇指,首先是婴儿吸吮母亲乳头、进食乳汁的本能行为的衍生动作。对此行为家长要注意教育方式,态度要亲切。对孩子可能出现的反复表现,要有耐心,不要大声地呵斥、恐吓、打骂或嘲笑孩子。 如何改掉吮拇指的习惯 要想彻底改掉孩子吮拇指的不良习惯,就要满足孩子被爱、被关注的需求,使孩子有一种安全感、满足感与幸福感。如多与孩子交流感情,进行肌肤接触;经常陪孩子游戏,带孩子游玩;睡前给孩子以温情,让他愉快安详地入睡等。 带孩子到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之前,要注意事先给孩子介绍有关情况,交代有关注意事项,使孩子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 再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不让双手闲着。有吸吮拇指习惯的幼儿,一旦双手闲着就会往嘴里放。因此在矫正的开始阶段,可以有意识地为孩子多提供合适的玩具和场所,引导他多做一些合适的手工活动,或鼓励他多与小朋友一起玩耍,尽量使他的双手没有机会空闲。 对爱吮拇指的孩子要强化正确的教育法,在对幼儿进行矫治时,家长要注意教育方式,态度要亲切,对孩子可能出现的反复要有耐心,不要大声地呵斥、恐吓、打骂。当孩子在矫治过程中有所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强化正确行为。 在课堂上,老师说:“耀耀,你站起来回答这个问题!”一阵沉默后,耀耀的脸红红的,慌里慌张地站起来了。 老师用和蔼的目光望着他,暗示他别着急,慢慢想想,想好后再说,谁知耀耀竟不由自主地将手指放到嘴里咬起了指甲。 外面的阳光暖洋洋的,十几个小朋友排成一队玩集体跳绳,只有耀耀一个人站在一旁,边看大家玩边啃着自己的手指甲。 咬指甲的原因 咬指甲是一种令人讨厌的、不卫生的习惯,家长对此也极为反感。有些家长常常为此而训斥孩子,甚至采取各种惩罚措施,然而结果常常事与愿违,孩子咬指甲的不良行为反而愈演愈烈,令家长头痛和不安。 这是因为这些家长不了解幼儿咬指甲的原因,未能“对症下药”。儿童咬指甲的行为常常是从吸吮拇指的动作发展而来,而且,喜咬指甲的儿童也常有吸吮拇指的癖好。儿童咬指甲的心理原因与吸吮拇指有相似之处:是宣泄内心紧张、排遣孤独无聊的一种方式。 因此,矫正幼儿咬指甲的问题行为,必须准确把握其内在的心理原因,对症下药。具体可参照前述“吮拇指”中的有关内容。 一个叫莺歌的女孩,假期的一天她到郊外游玩,回来的时候忘了路。正好有一个路过的阿姨从对面走了过来。她本来想说“阿姨,您知道去北苑怎么走吗”,但由于口吃,结果说成了“阿……阿……姨,您知……道去北……北面怎……么走……吗?” “不知道,你面对的不是北面吗?什么孩子。”阿姨气呼呼的说着,走了。 莺歌一个人站在路中央,又尴尬又懊恼。 造成口吃的原因 造成口吃这种言语障碍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从生理原因上看,儿童口吃与某种脑功能障碍,特别是语言神经末梢缺陷有关。也可能是与发音、语言理解甚至读写有密切关系的神经系统发生障碍。此外,儿童脑部感染,口部受伤,以及患百日咳、麻疹、流感、猩红热等传染病后,也容易引起口吃。 童年期的不良心理影响是导致儿童口吃的最主要原因。大量事实表明,儿童口吃是由于受惊吓、被严厉斥责或惩罚、突然变换环境、家庭关系不和睦、心理气氛不融洽等原因而引起恐惧、焦虑、愤怒这些紧张情绪的结果。 儿童的心理特点之一是模仿性强,有的孩子觉得结巴很有趣,出于好奇和顽皮,故意去模仿口吃患者的语言,结果造成自己语言上的口吃习惯。 口吃俗称“结巴”是儿童常见的一种语言障碍。据统计。约有10%的儿童曾发生过口吃,男孩比女孩多2~4倍。但50%~80%的口吃患儿会不治自愈,9岁以后就很少发生口吃现象,延续到青年期或成年期的只有不到1%。 如何对口吃加以纠正 口吃的孩子往往容易形成不良的心理障碍,如避免集体活动场合,少言寡语,孤僻、害羞、胆怯、自卑等,有时也容易激动、情绪不稳、敏感、恐惧、焦虑,这些都影响孩子与人交往,对孩子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会带来一定的困难。 矫正口吃的简单步骤一般有四步。第一步进行精神支持。安排一个环境让儿童产生口吃,然后治疗者立即模仿他的口吃,并向他说明,这不是嘲笑他,而是要他体会口吃时的感觉。 第二步了解与口吃有关的因素,比如在什么环境和情绪下儿童容易产生口吃,口吃通常伴有哪些表现,人们对患儿口吃反应如何,等等。然后尽量设法减少或避免这些不利因素。 第三步进行系统脱敏疗法。安排口吃患儿在自然环境下和程度不同的恐惧情形下练习讲话。例如,先和熟人朋友说话,逐步与陌生人讲话。鼓励他回答,使他相信自己能答好。 最后通过正强化法矫正不良伴随动作。家长平时在家里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对孩子进行训练。例如,教患儿用唱歌的方法说话,训练他发音的节奏感和力度感。对已经识字的患儿,让他阅读文字时,一字一字地大声朗读等等。 有个偏食的女孩才5岁,父母经商,家庭经济富裕。但家长整天忙于做生意,顾不了家,因此女孩从小由奶奶照管。 奶奶怕孙女不能吃母乳,影响发育,就想方设法给她做好东西吃。听说大虾营养丰富,奶奶就叫儿子每星期买回一包放在冰箱里,使孙女每顿饭里都有大虾吃。 有时奶奶一边给孙女喂饭,还一边说“大虾有营养,吃了身体好”等话,劝她多吃点。这样,时间一长,就使孙女养成了没有虾就不吃饭的毛病,而且会哭闹不止。 形成偏食的原因 儿童偏食习惯的形成,许多都是受家长不良习惯影响的结果。有的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议论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孩子也就跟着爱吃这个不爱吃那个。有的家长由于自己不喜欢吃某种食品,所以平时就很少或不买这种食品,甚至看到别人吃还流露出厌恶的表情或言语。这一切都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偏食。 有些家长一心期望孩子长得结实强壮,总是尽可能地为孩子买某种营养丰富的肉食吃,而且几乎顿顿饭都有,久而久之,孩子一顿没有这种肉食就拒绝吃饭。 偏食俗称挑食,即对自己喜爱的食物毫无节制。而自己不喜欢的食物一概拒绝。3岁以上的孩子容易偏食。主要是由于这个时期人的味觉开始分化。对经常吃的一些食品有特殊偏好.而对较少食用或为了身体发育添加的食品缺少经验。因而产生拒绝接受的心理所致。 如何纠正儿童偏食 纠正孩子的偏食行为要掌握恰当的技巧。俗话说“饥不择食”,饥饿能使孩子增强对食物的需要,孩子只要真正饥饿了,平常连看都不看的食品也能吃下去。因此,用饥饿疗法治疗儿童的偏食习惯效果较好。 一般可采用这样两种方法:一是当儿童因没有特别喜欢吃的食品而不肯吃饭时,大人就“狠狠心”随他去,同时大人自己要在孩子面前吃得津津有味,吃完后将饭菜收拾好,好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似的,直到孩子喊肚子饿了,再将原来的饭菜端出让他吃。 二是通过游戏、户外体育活动、旅游等加大孩子的活动量,使其感到饥饿。 用系统脱敏的方法,可以让孩子慢慢地习惯于某种不喜欢吃的食品的味道,然后再逐渐过渡到能吃一点儿,直至能够正常进食。 改善进食环境,也可以很好地治疗儿童的偏食。孩子们在一起吃饭很少有偏食现象,这不仅因为孩子们在一起吃饭有说有笑,比一个人吃饭有意思。当这个不吃蔬菜的孩子偶尔吃了一点蔬菜后,更应立即进行表扬鼓励。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动物童车哈哈

                        • 上一篇:父母吵架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大吗?父母该如
                          下一篇:教师遇到幼儿不良情绪时候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