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特点及表现
1、抑郁、孤独、逆反、粗暴。由于父母离异,孩子由一方抚养,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欢笑,特别是重新组建家庭之后,某些孩子的孤独感、不融洽感会进一步加剧。在校表现为:不爱和同学接触,不善言谈,出现矛盾不能和老师沟通,或心理抑郁,或行为粗暴。
2、怯懦自卑,狭隘自私。由于家庭的不健全,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欠缺,他们常常感到不如别人,感到让人瞧不起。他们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人,认为命运对他们不公平,致使不信任别人,也不信任自己,生活中充满了迷茫和悲伤。
3、心智偏位,放任对抗。由于家庭的缺损,孩子在家庭里得不到足够的温暖,产生一些心智偏位。既然父母不能给自己足够的关心,那么只能靠自己来寻求快乐了。于是他们就到家庭以外去寻求慰藉,经常进网吧、录相厅、歌舞厅等场所。在校表现为:不能严格遵守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比如迟到、早退、旷课、打架,不思进取,扰乱班级等等。
4、情绪不稳,厌学严重。单亲家庭孩子中的贫困生在学习心理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志向水平低、厌恶学习等。其外部表现为:行为懒散、放任;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主动参与学习;回避老师,不主动向老师请教;严重的会干扰课堂纪律,甚至缺课等。严重的离家出走,自甘堕落,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二、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障碍的成因
(一)家庭:
家是爱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家庭生活中,父爱和母爱对子女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严父”与“慈母”对子女的良好性格的形成,其作用是潜移默化、交相辉映的。刚柔相济、软硬兼施,方能百炼成钢。那么,单亲家庭教育存在哪些不足呢?
单亲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归纳起来就是单亲家长的心理偏位、方法不当,造成对孩子爱的失当。大多数单亲家长没有及时从不幸婚姻的伤痛中把自己解脱出来,导致在家庭教育上情绪化,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在:
1、懈怠责任。一是父母双方相互推卸,结果谁也不管子女。一些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连孩子上不上学都不加理睬,结果造成了孩子成绩直线下降,甚至误入歧途。二是有一方想承担家长的责任,但力不从心,无能为力,被迫放弃。一些离异方为下岗职工者,多属这一类。三是有一部分家长年忙于生计,无法管教子女。一些家长年忙于工作,早出晚归,对孩子的学习动态、思想变化一无所知,待问题严重时才恍然大悟。
2、方法不当。有的家长管教不得法,对孩子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离异家长中有一部分,特别是男方性情粗暴,对孩子要么不管,要么毒打,结果,孩子不服教育,形成逆反心理,严重者逃离家庭,浪迹社会。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失去的父爱或母爱,在经济上对小孩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结果造成孩子好逸恶劳、挥金如土的习气。这些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
方式一:专制式。专制式教育使家庭缺乏温馨,没有民主气息,子女的诉求得不到充分表达,使孩子易变得自卑、腼腆、孤独、内向,以女生为多。
方式二:放任式。放任式教育的家庭所占比例最大。放任式教育使家庭教育无着落,孩子在校表现有行为习惯极差,且难于管教。
方式三:溺爱式。溺爱式教育的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只注重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各项需求,处处迁就以弥补其感情上的缺损,而忽视在思想品德上对孩子进行教育,不知不觉养成了孩子骄横、任性等坏习惯,使孩子成长出现了片面性。
3、观念错误。许多家长不能面对现实,理性看待婚姻与家庭,人为扩大不幸婚姻对子女的负面影响。
错误一:情感暗示过多。很多单亲孩子的家长总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比如,一些家长经常说“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很可怜”一类的话,在孩子的心灵罩上阴影。其实,父母亲经常吵架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很大。父母不经常在身边陪伴并不影响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错误二:一味排斥对方。很多夫妻离异后,一方带着孩子,就不愿意让对方与孩子接触,有的甚至干脆搬迁到对方找不到的地方,让孩子看不到父亲或母亲。有的有意识地把对方贬得一无是处,向孩子灌输敌对情绪。比如”你爸爸没有文化,像他那样肯定没什么出息”之类的话,孩子听得多了就会在心理上对另一方形成排斥,这是许多单亲家庭孩子性格偏离正常轨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错误三:过分溺爱孩子。溺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单亲家长表现往往更明显。他们总觉得夫妻离异了,很对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满足。孩子总能得到满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点。
(二)学校:
学校对单亲孩子缺乏应有关注,也是造成其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单亲孩子由于应有的家庭温暖和关爱被剥夺,大多数会产生消极情绪、情感。在学校里,他(她)们会自我感到缺乏朋友和关爱,产生自卑情绪和自恋。往往“感到生活无意思”,缺乏学习热情,厌学、逃学,滥交朋友,寻求精神慰藉和庇护等。教师缺乏耐心,厌弃这些“问题”孩子,不闻不问。长期以来,由于学校对单亲孩子的心态认识不足,关注不够,措施不力,疏导不及时,导致其自卑等消极情感蔓延,最终形成不良心理。
(三)社会:
社会对单亲孩子的成长环境关注不够、干预不力是造成其心理障碍的又一重要原因。“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清官难断家务事”,受此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认为是“家务事”,他人和社会组织等不便介入。基于此,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虽有原则性规定,但至今未完全建立起未成年人不良成长环境的良性干预机制。
三、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障碍的防治对策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不仅是家庭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家庭、学校、社会应当密切配合,共同为单亲家庭孩子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让这些孩子也能与其他孩子一样快乐成长。那么,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一)共同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当前,随着每年“严打”斗争的开展,刑事案件大幅上升,未成年人犯罪所占比例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一升一降”的态势。“一升”指未成年人犯罪的总量上升。“一降”指未成年人犯罪平均年龄下降,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所占比例增高。其中,单亲孩子占一半以上。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不仅是家庭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不能把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看做一个简单的家庭问题,是家务事。我们必须彻底屏弃这种错误观点。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全社会都要高度关注、积极介入、通力配合,形成一个共同关爱单亲孩子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健全机制。目前,我国预防和教育单亲孩子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做出规定,但要落实到位还要一套完善的机制来保障。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罚则里面也没有对不履行职责、不适当履行义务的机关、团体、个人处理的具体规定。笔者认为,应建立和完善以下机制,使我国保护和教育单亲孩子的机制更加完善。
1、建立单亲孩子成长风险告诫机制。夫妻离异是造成单亲孩子心理缺陷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公民结婚自由、离婚自由的法律权利,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正视夫妻离异给孩子身心健康成长造成的隐患。建立单亲孩子成长风险告诫机制,通过人民法院、民政机关在办理夫妻离婚事项的时候,明确告知其单亲孩子的成长风险,做到有效预防。
2、建立单亲孩子心理健康疏导机制。一是整肃单亲孩子成长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及社会生活的相关领域,为其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空间,避免人为扩大对其心理伤害。二是加强单亲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适应能力。
3、建立单亲孩子成长不利因素干预机制。美国等法制较健全的国家已建立了一套单亲孩子成长不利因素干预机制,我们也可以借鉴。有一对华人夫妇,男的是博士,女的是硕士,移居美国后,事业更是如鱼得水,春风得意,但就是“子不类父”,学习成绩老是上不去,一心希望“子承父业”的夫妇决心动用祖宗法宝“黄金棍下出好人”来帮助儿子提高成绩。殊不知房东老太很快报了警,而警察居然认为这个家庭有暴力倾向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取消这对夫妇对儿子的监护权。我国在这方面,公权力基本没有介入,公民个人则更加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