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主要从为什么的角度分析,暂不讨论怎么解决避免残忍暴力的行为。
分析儿童行为,无论是残忍暴力还是自卑胆小亦或是其他问题,基本上都是从儿童自身、家庭、社会这三角度去分析。
01.儿童自身每个孩子生下来,都会带有一些天然的属性,比如说气质方面,是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还是多血质,又比如依恋方面,是容易型、困难型还是迟缓型。这些天然的属性可以说是上天留给每个孩子的礼物,正是这些属性集合,成就了一个孩子独特的个性,影响着儿童的行为。在气质方面,胆汁质类型的儿童,情绪兴奋度高、体验强且持久,可能就容易做出冲动行为;粘液质类型的儿童反应较缓,能克制,可能就不容易做出伤害行为。而在依恋方面,容易型孩子情绪较为稳定,可能就不容易做出暴力举动,困难型对外界事物反应可能就比较强烈,可能就容易做出这些行为。
但是,儿童自身角度不是分析儿童行为问题的重点。一方面,天生的东西我们很难甚至可以说根本没办法选择。另一方面儿童身体尚未发育完全,思想尚未成熟,社会化程度远远不够,可塑性极强,且正处于成长关键期,很多事情很多品质都需要都可以由父母乃至社会环境对其进行引导塑造 ,这些因素对儿童的影响程度远大于儿童本身。
02.家庭家庭,是儿童问题行为分析的重点。根据我接触的案例,儿童出现问题行为,往往是家庭方面出现一些问题。
家庭关系:一个和谐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协调的,不应该存在谁和谁形成同盟对抗、孤立甚至敌对第三方的问题。当儿童参与孤立敌对某一家庭成员时,一方面可能会加剧儿童残忍暴力行为以应对第三方,另一方面同盟的家庭成员出于对抗的需要也会默许甚至明面上支持儿童这种行为。谁在做“榜样”:观察学习是儿童习得某种行为的重要学习形式。既然要观察,必然需要一个榜样。反思一下,在父母或是监护人或是长期一起生活的家庭成员,是否有人经常表现出残忍暴力行为或行为倾向,在重大事项上选择以残忍暴力的方式去对待、解决问题,且被儿童看见听见。要知道,当这些长期生活的家庭成员表现出这些行为,儿童很可能会默认这种行为是合理的,不然为什么大人们会表现出来呢?且这些“榜样”很容易称为儿童犯错时候解释的挡箭牌,“我的谁谁也是这样啊!”当残忍暴力行为出现时,家庭成员的应对方式:不良行为出现时,家庭成员的对待方式以及态度非常重要。无视、默许甚至支持都很容易对儿童进行强化,使得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上升。明确表示这种行为是不对的,甚至予以适当的惩罚,能帮助儿童建立观念:原来这种行为是不被允许的。03.社会社会方面,主要有学校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在学校方面,同伴也是儿童习得某种行为的重要榜样。在同伴关系中:
儿童是否处于一个劣势、经常被欺负的地位?是否有一个处于强势地位的孩子王,这位孩子王是否以粗暴武力的方式“领导”同伴?儿童所在的班级或是群体中,是否有崇尚“武力”解决问题?等等
而在社会环境方面,儿童观看的节目、影视剧等是否充斥着残忍暴力的元素,当这些元素出现时,父母等有没有进行引导?等等。
总之,基本上都是从上述三方面进行分析,着重从家庭方面思考,其次是社会,最后再考虑儿童自身。
码字不易,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