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师沟通下,我孩子之前老师由于生源多,照顾不到,加上外地的,听不懂语言,也是哭到大班,现在孩子表达能力好了,说出了心里话,和老师沟通后,好多了!现在也有好多老师责任心不强哦,时有不良报导幼儿园的老师新闻。家长和老师最关键哦!尽快吧行动!
幼儿心理咨询
我不知道您的孩子是顺产还是剖腹产,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小宝宝没有安全感的,她为什么没有安全感,那得从我们大人的亲密关系的角度去看问题
关于幼儿园教育幼儿,幼儿心理学习方面的!
主题:幼儿园的讲座-“让孩子成为学习的赢家”
虽然当初为小宝选择幼儿园时,考虑的是就近原则,但从目前来看,幼儿园的各方面还是不错的。常会做一些孩子在幼儿园表现的反馈或举办一些讲座之类的。这回就是“让孩子成为学习的赢家”为主题的讲座,专门针对小班和小小班的家长来讲的,针对性比较强。
听完讲座收获还是有的,虽然一些道理我们做父母的也曾在书本或网络上接触到,但总缺乏具体的事实依据或处理方式,所以听完后还是有一些收获,但真实落地到执行,可能还是会有难度,就讲座的内容也略归纳一下:
1、所有的成功都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孩子所有的成功都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当然,不是说努力就不重要了。许多家长都会问,如何才能让孩子向爱看电视一样爱上学习呢?老师反问“学习是快乐的吗?”是的学习的过程很辛苦,但如果家长适应的引导,让学习成为一种快乐而不是强迫会更好。
当孩子很小时,我们会让孩子看书、看电视、玩电脑、学钢琴......为孩子提供了很多我们能够提供的机会和选择,这就象是一顿自助餐,孩子会感觉很丰盛,来不及吸收,但当孩子长大时,可能我们还是把这些摆“食物”,孩子就会感觉无味。我们现在不停的让孩子接受一些超过他能力范围要接受的东西,则会导致孩子在后期因缺乏兴趣而不再乐于学习。比如: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就会认识很多字,会写字,认为到一年级二年级就会很轻松,但当孩子上到一年级二年级时,他会发现,我怎么学来学去还是学这样东西啊,就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帮助孩子提升学习兴趣的最大方式就是阅读。孩子小时,给孩子讲故事,孩子大时,引导她多读书。一个孩子十几岁了,只喜欢看电视,不管家长软硬打骂,后来父亲有一天跟他讲,我给你讲故事,孩子想有人想故事很好,很新奇,于是爸爸开始讲故事,讲了几天后,爸爸以自己忙为由不讲了,孩子已经被吸引了 ,就缠着爸爸,爸爸拿给他一本书,我讲的就在书里,你自己找吧。于是孩子发现了阅读的兴趣。
为人父母,再忙也要每天抽出二十分钟给孩子讲故事。
2、教育的一致性。现在许多孩子都是由长辈在养,如果沟通不好,常会产生不一致性,可能这件事父母认为对的,长辈认为不对,也可能反之,更可能爸爸和妈妈对教育的方式就有很大的分歧,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一生。比如:曾有人做过实验,一个三角形通道,通道后面放着冰水,一个四方形通道,通道后面放着美食,在放几只小白鼠,让他们在两个通道里自行选走,走了几次后,所有的小白鼠 都会选择四方形的通道,因为后面有美食。
再做一个实验,同样是三角形和四方形通道,但通道后面的东西是随机的,可能会是冰水,也可能是美食,走了几次后,小白鼠会怎么样?不走了,就在原地,她宁可放弃美食也不愿意再到冰水里了。
同样,我们的孩子,今天他这样的行为,我们表扬了,明天同样的行为我们因为心情不好,或其他原因批评了,时间长了,孩子就失去了方向和标准,不知道什么是应该(可以)做的。
在中国家长往往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比如孩子拿回一个五角星或一个一百分。家长表扬过之后,马上问你们班有几个五角星,有几个一百分啊,结果孩子很可能回答,班里都得了,或班里有几十人得了。这时家长觉得肯定是太简单了,才得,人家都得了,自己的孩子才得,没成就感,明明只是表扬,就会变成训斥,影响了孩子的积极性。
教育的一致性的结果是培养了孩子的高自尊,而形成孩子形成自尊的条件是:孩子认为这件事是可控的,有信心做好的。而不是因为父母的心情,好时就好,坏时孩子做什么都不对。
还培养自尊时,还有一点就是认真听孩子讲话,不一定非要对孩子的话做出是非的判断,只是认真听。听完后,表示“哦,原来是这样的”,嗯,我知道了,之类的言语就可以了。
3、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孩子乐于提问,在一个班里曾讲一个课文,一个猎人带着猎狗发现了一只小麻雀,猎狗要冲上去时,一只老麻雀飞来了拼命与猎狗周旋,这个情节感动了猎人,猎人拉走了猎狗。通过这个故事,老师让孩子思考,反映了什么?最后正确答案是:
伟大的母爱。
这时班里一位同学举手说,老师为什么是母爱,而不是父爱呢?文里并没有说老麻雀就是母亲啊?
老师鼓励了同学,并让大家思考,是不是应该改成“伟大的亲情”,于是学生又开始提问......
鼓励提问,鼓励思考,在很大程度上就煅炼了孩子的创新能力!
4、幼儿园里的遭遇。有时候孩子在幼儿园难免碰撞,首先,我们要相信老师的责任,还有我们也可以想像,只是一样大的孩子,能有多大的力量。孩子之间的冲撞,是一种非道德性行为,因为在孩子眼中,他想拿那个玩具,而玩具在小孩子手里,那么他首先肯定是先伸从小朋友手里拿走而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