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鼓励,这个毋庸置疑。要培养孩子正直无私的性格,社会才有希望。当然,如果你认为不妥,那也随你。
有关幼儿告状行为的书籍有哪些?
不要告状除非是大事(一个告状的故事) 儿童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绘本 为3-6岁儿童 揭开孩子告状背后心理密码 引导孩子分清大事小事
针对大班幼儿爱告状的行为,怎么做比较好?
我看了很多评论,但感觉大家都没说到点子上。因为大部分人都没有搞懂为什么幼儿园的孩子喜欢告状。
如果我们连孩子告状的行为动机都没有搞明白,那我们提出的建议又怎么有针对性?又怎么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那么为什么幼儿园的孩子喜欢打报告呢?评论里有很多人说打小报告是父母没带好头,是父母错误行为的结果。事实上这种认知是完全错误的,孩子爱打小报告跟父母的教育没有必然的联系。那些从来不相互攻击、打小报告的父母孩子,也同样会出现爱打小报告的行为。
为什么呢?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下的话,爱打小报告的孩子一般是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打小报告的行为会越来减少。甚至到了高年级,任何事都不会跟家长老师说。也就是说孩子的爱打小报告行为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事实上,打小报告的行为和孩子们的道德认知发展规律有关。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道德认知理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前道德阶段、他律阶段和自律阶段。
前道德阶段(5岁下):“前道德”就是发生在“道德”之前,意思就是这个阶段的是没有道德概念的,孩子完全依靠本能行事。他律道德阶段(5~10岁):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儿童依靠他人来指导自己行为。自律道德阶段(10岁后):自律就是自我控制,儿童把道德规则内化,形成了内在的自我价值标准,开始了自我约束。而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爱打小报告恰恰是"他律"阶段,儿童道德认知下表现出来的一个特点。
所谓的他律是指孩子本身不能通过自由的道德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必须依靠外在的道德、规则来约束自己。
因为孩子认知发展的缘故,孩子本身还没有形成道德规则观念,所以这时候他们就需要接受父母、老师传授的各种规则。但是因为他们认知能力有限,他们不能熟练的掌握运用各种规则,因此他们只会死板的遵守。他们会认为父母、老师说的话就是真理,是绝对化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正是在这种认知下,他们会表现得严格遵守父母、老师的规定。
举个例子:
比如当父母带着一个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孩子过马路,而老师又教了他们红的不可以过马路,这时候如果父母闯红灯的话,孩子就会认为父母是不对的,会批评父母阻止父母。
正是基于这阶段孩子对道德规则的崇敬心理,孩子才会去打小报告。
因为在他们看来, 道德规则是“高压线”,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人都必须遵守,任何人都不能例外。当别人违背时,他们就有必要维护规则的正确性。于是他们看到别的孩子违背规则,他们就会打小报告,缺乏变通性,只会刻板的遵守。
那么父母老师应该怎么做首先,父母老师应该意识到爱打小报告是暂时的。
既然孩子爱打小报告是孩子道德认知发展的结果,等后期孩子认知发展后,这种现象自然会减少。父母或者老师没有必要特别强调打小报告不好,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其次,如果孩子打的小报告确有其事,父母老师应该秉公处理。
因为处理不当,或者没有处理,孩子会怀疑道德规则的公正性,进而他们也会去尝试触犯规则,到时候就更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