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心理如何保健?

              一个健康的孩子,应该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家长应从这两个方面去努力。尤其是心理健康,切不可忽视。儿童的多种精神神经疾病如孤独症、多动症等都与心理失衡密切相关。家长和教师应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及年龄特点,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方面的引导教育。新生儿期是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和思想意识出现的萌芽阶段。虽然新生儿的睡眠时间可达20~22小时,但其眼睛对明亮鲜艳的东西已有一定的反应,目前认为早期教育可从新生儿期开始,给新生儿布置色彩亮丽的起居环境,听舒缓美妙的音乐,母亲可与之“谈话”,并给予轻柔的抚摸,这些措施对新生儿的身心发育都大有裨益。婴幼儿期是孩子语言能力形成的时期,从能够听懂大人的话到自己逐渐遣词成句。这一阶段家长要多与孩子谈话,多给孩子语言方面的刺激。鼓励孩子模仿说话,在孩子1岁半以后要特别注意少说诸如“坐笛笛”,“吃果果”等“妈妈话”,从而影响孩子正确词汇的积累。家长可以采取讲故事等形式培养孩子的爱心,并形成初步的是非观念。3岁左右的幼童独立意识比较强,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动手做,经常固执地支持“我自己”、“我自己”拒绝大人的帮助。即所谓“拒绝症”。家长应认识到,幼童要求独立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是成长中的一大进步。因此对幼童的固执不驯不要给予简单粗暴的责备,挫伤孩子的积极性。而要顺势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大人从旁协助,耐心引导,让孩子品尝到自己劳动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6~7岁的儿童从心理发展上已具备了入学学习的条件,但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大约只有20分钟左右,父母在儿童入学前应引导其进入学前的心理准备。讲明上学学习的必要性,教育其珍惜学习机会,要“坐得住”,上课不能迟到、早退,培养遵守纪律的观念,从锻炼自己穿脱衣服、上厕所、吃饭、喝水、收拾书包、独立在街巷中行走、扫地、擦桌、拖地等劳动技能人手,使孩子逐步进入学生角色,从而减少入学时的心理不适感。儿童的好奇心强,对于新鲜事物愿意亲自尝试,越是强行禁止,越觉得神秘、有趣。因此,对儿童的好奇心要加以引导,指导他们用正确、安全的方法去尝试。孩子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产生困难退缩的消极意识,家长和教师要帮助、鼓励孩子树立自信心,切不可用“真笨”、“真傻”之类的话去讽刺打击孩子,而应采用讲述英雄人物事迹或有益的寓言、故事等方法,激励其产生“不服输”的勇气。帮助孩子消除既往的痛苦心理体验,从而敢于而对挫折,战胜困难,跨越心理障碍。对于儿童在学习、游戏中所闪现的独特新颖的想法,要给予积极鼓励。这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良策。11~15岁这一阶段称为儿童的“心理性断乳期”,也是儿童心理失衡的危险期,在这一阶段最容易产生“问题少年”。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儿童随着生理发育产生的巨大变化,而感到自己与成人的距离在迅速拉近,从而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渴望摆脱成人的羁绊和管束,随心所欲,任意驰骋。同学、伙伴之间的交往密切,而易与教师、家长产生矛盾。而其自身存在的依赖性、幼稚性又往往使之事与愿违,从而产生迷惑感。因此,这一阶段是儿童心理最不稳定的阶段,应须特别加以关注。首先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与之和睦相处,做知心朋友。以平等的态度同孩子做推心置腹的交谈,既重言教,又重身教,给孩子树立好楷模。可以推荐优秀读物,建议参加有意义的文体活动等方式丰富孩子的生活,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孩子的性情,扩充孩子的知识面,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小儿子厨艺过早

                        • 上一篇:小孩刚入幼儿园,老是爱大声哭闹,不听老师话
                          下一篇:什么是心理学?什么是学前儿童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