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教育调皮好动的孩子

              年龄5岁左右的学龄前儿童,其心理和行为特征决定了他们普遍贪玩、过于活泼、好动。他们有着极强的表现欲,在众人面前喜欢自我炫耀,希望能借此引起大人们的注意。但现如今,随着学前教育的小学化,依照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建立起来的颇具规范特色的校园生活又对这一年龄的群体带来很大约束,孩子渴望自由、活泼、好动的天性、不守规则的表现欲被压制。于是一些难以教化的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眼里成了为人不齿的另类。措辞委婉者称他们为“后进生”,生性率直的教育者说这类学生是“调皮捣蛋生”或“坏学生”。如何面对后进生,怎样才能教育好那些令老师和家长们一提就头疼的调皮好动孩子?我想就此谈点个人的想法,与老师和家长朋友沟通交流。
              一、尊重孩子的个性和人格,以宽容理解的心态对待孩子。 一个5岁左右的孩子,(由于中国国情的不同,学龄比前多年提前了两年,我是8岁才上的小学),就已经到了即将上学的年龄,过早的同书本打上了交道。这些瘦小稚嫩的孩子过早地结束了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一个个每天被家人引领着,背着略显沉重的书包,走进围墙(校园),开始接受了所谓正规而系统的知识教育。这种有违教育科学规律的做法,势必造成了为数不少的学龄前儿童的极度不适应。因为受到孩子家庭环境教育的文化背景不同、子女教育方式方法有别、孩子秉性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进入学龄前教育阶段后,孩子在课堂上、课余活动期间显现出各自与众不同的个性心理和行为。有的听话、懂事、有礼貌;有的却显顽皮、上课说话不听管教、小动作多等等。对待引导不上路的孩子,老师不要灰心,而应该抱着一种宽容理解的心态耐心地继续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不要动辄训责,学龄前孩子就是这样的行为表现。要尊重孩子的人格,批评要适度,避免言辞和训导上的过激行为。更不能知难而退,把责任推给家长。而家长也要积极配合老师的学校教育,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思想和行为表现,结合孩子在家的情况,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共同努力,不要全指望老师一人的能耐。二、善于捕捉孩子的闪光点,不失时机的给予表扬,以刺激促其认识缺点行为,努力实现自我转变。 任何一个人,五个指头长短不一。再顽劣的孩子,他们身上都有闪光点存在。教育者一定不要忘记这样一个人生常理:任何年龄阶段的人,不分男女老幼,都喜欢听好听的话,表扬自己的话尤其爱听。对后进生,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不要吝啬表扬和赞美的言辞。发现优点,好的思想和言行,要不失时机的予以表扬。避免带着有色眼睛,不用发展的眼光、成长的观点和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看待那些调皮好动和不守规矩的孩子。当然,孩子犯了错,而且很严重,比如损害公物、小偷小摸等,就一定要引起高度警觉。从严教导,请家长介入,双方紧密配合,教育方法协调一致,促其认识行为性质,实现自我醒悟,自我转变。三、适应学龄前儿童群体现状,及时调整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如今,大多学龄前儿童,由于父母工作的性质加之在家中充当的家庭收入主要来源角色的变化等因素,因而,他们的学习教育、思想行为教育由其父母承担正在朝着孩子祖父母接手转变。两代人教育子女的方法和态度差异较大。一些孩子被溺爱宠坏,孩子犯错后难以及时纠正(这与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被家人轻视不无关系)。对于学校老师的教育互动诸如家长会、公开教学活动、联欢活动等漠然视之,参与态度消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脱节,这使得老师心有余而力不足,回天乏术,久而久之造成了后进生教育效果不能尽如人意。老师没有很好地履行育人职责,孩子没长进,家长不满意,抱怨老师,抱怨学校,可以找学校理论。然而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教育上的放任自流,对学校老师教育子女的态度和要求上的不配合(有的家长很少参加家长会,老师布置孩子的家庭作业不予督察)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却难以被这类孩子的家长正视。所以,我认为,老师和家长都要积极适应学龄前教育的新特点,及时调整教育理念,千万不能再抱有孩子还小,长大自然就会变好的幻想。要树立育人为早,紧跟形势的教育思想,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教育理念和育人方法的创新。加强相互沟通,确保学校—家长交流渠道的畅通,以辛劳的付出实现教书育人和孩子不掉队目标的双赢。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馅饼含量贴纸

                        • 上一篇:这本书的作者是谁。(《行为心理学》)
                          下一篇:幼儿心理学幼儿学习了,听了故事之后,往往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