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多年以来致力于孩子心理健康和亲子关系的研究教育,20年高校教学、心理咨询、团体训练和职业培训的经验,擅长婴幼儿和青少年的发展咨询心理辅导。以我的经验给出以下建议:
0到6岁婴幼儿情绪,在0到1岁的时候,孩子是纯喜乐的情绪,他见谁都笑,没有忧愁,没有烦恼,所以孩子是天生的喜乐的情绪,但是这种喜悦的情绪不会维持很久,因为他会受到大人情绪的影响,所以学会烦恼是学会了大人的烦恼的模式。比如说,妈妈因为爸爸没给自己买东西,就对他发火,所以孩子就会学会了,妈妈不给自己买东西时,也会发火,也会生气。这种模式是后天习得的,不是原本的,就是因为大人情绪的影响,和大人对待别人对待处理问题的方式,直接影响了孩子如何处理问题,如何去对待别人。
家长在面对孩子情绪时,不要急躁,当家长比较耐心的时候,要允许孩子哭,孩子的情绪是永远可以被接纳的,孩子的情绪没有对错,因为他害怕了要哭,烦恼了要哭,他的需要没被满足,要哭都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引导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需要。对待孩子的哭闹,第一要允许和接纳,第二要引导孩子语言表达,第三,自己的情绪要平和,有耐心,如果家长做到这三点,0到6岁婴幼儿的情绪,就能非常的平和,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会形成一种积极的,乐观的行为模式,那当婴幼儿情绪被压抑的时候,家长没有允许他,总是否定他,一哭就打,也不让他哭,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会出现偏差的行为,比如说,孩子出现多动,捣乱,越不让干,越干就逆反,咬手指头,拿别人的东西等等,这些行为偏差都是0到6岁的时候,家长没有允许孩子的情绪释放,而是采取了否定打压的这种方式所导致的,所以上小学以后啊,孩子很容易出现行为偏差。
有的孩子哭闹,是作为一种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就让孩子形成了一种坏的模式,所以包括爷爷奶奶在内,对孩子要东西,发情绪是可以的,情绪是被允许的,但是行为是要被拒绝的,而且要温和的拒绝,坚定的拒绝。比如说有孩子玩手机,不让他玩就哭,我就不让你玩,你可以哭,妈妈在旁边陪着你哭完了再说,哭完了以后还是不让你玩,所以说哭是没用的,这就是家长的底线,一个三岁的小孩一刷牙就哭,一刷牙就哭,然后,他妈妈抱着他哭,哭完了以后告诉他还得刷牙,这样他就知道该做的事情是不能拖的,该承担的责任是必须承担的,然后情绪被释放了,被允许了,孩子们也就舒服了,舒服以后他也就很乐意去做了,这是关于0到6岁,孩子情绪的引导。
希望能够帮到你
欢迎大家再评论区留言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