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孩子的哪些行为表明你长大了

              小孩子长大最简单的迹象:
              第一:越来越长高了,发育越来越完全了。
              第二:懂得知识越来越多了。
              第三:感情表达越来越丰富了。
              第四:变得会体贴父母了。


              还可以从以下细节观察孩子是否长大:(一位妈妈的例子,有点长,请耐心)

                “家中比较狭窄,我和孩子、老公三人在一个卧室住。孩子小的时候还不觉得,床就是他的活动场所。能爬之后,宝宝就特别喜欢呆在他的小澡盆里,每天都要翻进翻出十几次。
                后来,小铃铛、小毛巾、毛绒熊、安抚奶嘴……他的东西几乎都被搬到了盆里,没事的时候,他自己就能在里面呆上好半天。
                他的盆还不让别人动,每次洗澡要撤他的东西都会闹个不停,好说歹说,并答应洗完澡再帮他将东西放回去才勉强同意。孩子这样好不好?他把所有东西都往里搬,里面挺脏的,我想撤了,可以吗?”
                答案是,绝对不能撤,因为每个孩子都需要有这样一个独属自己的角落,这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对此,父母要明白,很重要的一点即是,孩子正在试着通过自己的方式向父母传递这样一个信息:“爸爸妈妈,我正在慢慢长大哦。”
                当然,除了上面案例中的形式,孩子们还会通过很多别的行为方式表达“我要长大”。如果孩子明确通过“叛逆”和说“不”去表达,父母们一般都能够明白、看懂。但是有时候,孩子们的表达方式是含蓄的,很多父母由于不懂,反而打扰到了孩子的成长。
                所以,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试着解读孩子们这些隐蔽的“我要长大”的表达,以及探讨正确的应对方式,以免因为不懂爱、甚至以爱的名义去“误伤”孩子。
                从客体关系理论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就是一个由人际关系构成的世界。
                孩子心理发展的实质就是通过探索、协调并发展自体与客体(即满足个体发展的他人或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逐渐长成为独立的个体的。孩子在时刻接受着外部世界向他输送的信息,同时,也在不断地消化这些信息,并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而游戏是孩子的工作,只有在独属于自己的安全角落或时间里,孩子才能自由地通过多种形式,如自言自语、角色扮演等方式,将已发生的、想象的或想象与现实交融的东西,复演出来。
                正如一开始提到的那个忙个不停的小宝贝一样,他其实正是在那样特别的独处的角落里,建构他那小小的自我。他在用自己的行动告知父母,“请尊重我的心理需求,我不仅是从身体上,也从心理上,需要这样一个安全的角落。”
                如今,我们的孩子,大都一出生即被6个大人所包围,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无微不至、时时处处渗透的关心、照顾让他们不缺爱,却很缺独处的空间,更缺那样一个独属他们的私人角落。
                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其实是不利的——这中间,大多数被爱紧紧包裹的孩子要么长成在家强势在外怯懦的“小霸王”,要么没有一点个人主见……这都是我们的家长所不希望看到的。
                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呢?那就是,让我们和孩子,保持亲密而有间的关系。即爱孩子,不仅仅是提供给ta生长需要的物质条件,更在于为ta打造一个身体和心理都适宜蓬勃发展的土壤,一个属于他自己的领地。
                在孩子成长到某个阶段时,最好能给孩子专门辟一个专属的场所,以便ta能自由探索和发展。这个地方不一定要很大(可以是一个窗台、一个角落、一张小床,甚至是几个靠垫围成的一方领地),但一定要打上孩子的印记,由孩子自由支配,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主权”,别轻易介入或干涉。
                我们每个人的家中都会有这样一个角落:阳台的一角、家具与墙之间一个转身的间隙、甚至是柜子之间的空隙,这些地方平时没有多大的用处,不妨将杂物清理掉,铺上地垫、放上一两个抱枕,墙上还可挂一两张孩子的照片或画作,甚至竖一块小黑板,还可以挂上帘子,孩子专属的角落就打造出来了。
                剩下的就交给孩子吧,随ta将自己喜欢的娃娃、玩具、小汽车、书籍、小毛毯……全搬进去,或坐或躺,或蹦或跳,或发呆或欢笑,甚至哭闹,只要孩子愿意。
                很多父母担心,这样的孩子会不会太“独”了?不会与他人相处了?这其实走入了一个误
              区——现代社会不断强调人与人的互动,导致我们大多数父母见不得孩子自己跟自己玩得很
              high。殊不知,正是有了“与自己相处”的积极经历(即建设性独处),孩子才有可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或提升自我恢复的能力,然后才可能产生向外探索的欲望和积极的创造力。
                从个体的发展来说,孩子从4-6个月开始,就有了“我”的概念。在这之前,ta跟妈妈是共生的,这之后,ta有了“我和妈妈是两个独立的个体”的意识。可以说,从这个时期开始,孩子就已经有了独处的需要,父母就需要给孩子提供这样一个环境了。
              (仅供参考,祝家庭美满!)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美的出走幼儿选择特长班

                        • 上一篇:关于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记录
                          下一篇:幼儿特征分析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