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争抢玩具的定义及表现
争抢行为是幼儿园或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不良行为,是幼儿在一些特定环境下所选择的维护自身利益或表达内心情感的行为方式。争抢玩具是指幼儿通过争抢的方式获得玩具,这种现象在幼儿同伴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
幼儿争抢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攻击、告状、哭闹、破坏别人的游戏、耍赖等。幼儿争抢玩具时时常会不小心伤害到他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观察到诸如这样的现象:童童时常抓伤其他孩子的脸,老师发现之后问其原因,她总说是别人的错。但是经过多次观察,老师发现事情的原因是,童童向别的孩子要玩具,别人不给她就开始争抢,经常抓伤别人,有时可能会咬伤别的孩子。
二、幼儿争抢玩具的原因分析
通过多年对幼儿的观察,我发现争抢玩具的行为在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之间皆有发生。幼儿争抢玩具的原因与幼儿的性格、心理特征以及所处的环境氛围密切相关。
(一)内在因素
1.自我中心。
小班幼儿喜欢某类物品时往往不会顾及周围人的感受而将其占为己有,其主要原因在于年龄小幼儿的认知水平还很低,时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伴交往技能,无法意识到他人的观点,语言发展能力也比较薄弱,不会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沟通协商,唯有用争抢的方式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2.表现性心理。
幼儿争抢玩具的行为具有明显的性格差异。在集体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性子比较急,表现欲较强,能力出众的幼儿在回答问题或承担任务时会发生争抢,这在大班幼儿中更为常见。他们想以此来引起成人的关注。表现欲是幼儿自我价值的一种肯定和提升,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当教师对幼儿给予肯定时,幼儿会得到鼓励,因此他们会通过争抢来获得表现的机会。
3.模仿行为。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模仿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具有好奇心强,可塑性强,模仿性强等特点。有时一个孩子过来抢同伴手中的玩具,其他孩子看见了也跑过来抢。可能他对这个玩具并不是特别喜欢,只是受同伴的影响,因此正确引导幼儿的模仿行为可以有效地避免争抢行为的发生。
(二)外在因素
1.材料环境及教育手段。
材料投放的不足也极易造成幼儿之间争抢行为的发生。当幼儿人数过多而材料的投放过少时,幼儿可能为同一个玩具而发生争抢行为。这主要发生在托班,因为托小班幼儿自我意识强,基本没有合作意识。所以在托小班要以平行材料的投放为主。到了中大班材料数量少反而能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有时发生争抢行为并不是幼儿主观上的意愿。在幼儿玩游戏过程中,教师的忽视也是导致幼儿发生争抢行为的重要因素。幼儿因缺乏自我控制意识与社会交往规则所以极易发生争抢。有时教师对玩具的分配方式或游戏规则的制定不合理也极易造成争抢玩具现象的发生。所以教师要明确地制定规则,分配玩具时要均匀。另外,教师针对争抢行为的处理手段也相当重要。例如,在纪录片《幼儿园》中老师针对孩子因为玩具而发生的攻击行为采用了不予理睬的手段,这样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导致这种现象恶性循环下去。
2.不良家庭教育环境。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中的大人基本都围着孩子一个人转。这样的环境极易让他们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就应该享受关爱,所以在集体中与同伴游戏时,经常无规则意识,不懂得谦让。另外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也容易导致幼儿争抢行为的发生。一些家长对于自家的孩子抢别人的玩具视而不见,不予以正确的引导。在一些调查中发现,有些家长对于孩子过分溺爱,无条件、没有限制地满足孩子各种买玩具的要求,却没有对孩子买来的玩具怎样使用进行教育。这样会导致孩子对玩具的霸占欲望越来越强。这种不知不觉养成的习惯极易让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不懂得去克制,习惯向别人要玩具,从而引起同伴之间的争抢行为。
三、幼儿争抢玩具的教育策略
(一)积极创造交往机会
1.给幼儿创造宽松的环境。
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幼儿身心的放松,可增加幼儿身体和心理的活动空间。宽松环境的创设包括活动材料的投放、活动场地的安排等等。活动材料的投放充足可有效避免幼儿争抢行为的发生;活动场地的宽敞明亮可避免幼儿之间发生摩擦。除了物质环境之外,心理环境的营造也至关重要。教师不要过多干涉幼儿的游戏,要多给幼儿一些鼓励性语言,促进幼儿之间融洽关系的发展,避免紧张关系的产生。
2.教给幼儿一些避免和解决冲突的技巧。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幼儿一些避免和解决冲突的技巧。年龄较小的幼儿自我意识薄弱,缺乏交往经验,教师要启发幼儿使用礼貌用语,如“请你给我玩一会好吗”。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取故事教学的形式,让幼儿进行角色表演。如小狗对小熊说:“你的小汽车可以借我玩会儿吗?”小鸡对小鸭说:“你的大皮球给我玩一会儿好吗?”让幼儿知道一些礼貌用语。
当争抢行为发生时,教师可以帮助幼儿用合适的方式解决冲突,例如,可以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或者互相商量的方式。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幼儿模仿能力强这一特点,对表现好的幼儿进行表扬,让幼儿知道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对方更高兴地与自己分享。成人要不断提醒幼儿使用正确的方式解决冲突,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并逐渐认识到争抢是不对的行为。
3.设计冲突情境,让幼儿进行是非分辨。
在集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教育活动,模拟现实生活中幼儿经常发生的一些冲突情境,让幼儿观察讨论他们为什么会产生冲突,该怎样更好地解决问题等。让幼儿参与到我们的规则讨论中来效果可能更好。如在发生争抢行为时,我们可以让幼儿自己来讨论这样做的对错、理由以及解决方法,让幼儿自己制定游戏规则。
(二)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陈鹤琴说过,“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情就让他自己去做,孩子自己能够想的事情就让他自己去想,要让孩子自己根据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去慢慢认识他自己的行为同他自己所受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幼儿发生矛盾时,可以适当地让幼儿自己学会解决。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而不要去充当主导者,不应过多地参与幼儿的交往。对于幼儿之间发生的冲突,教师应该及时加以引导,教给幼儿一些方法与技巧后要让幼儿学会等待。让幼儿自己解决冲突,能够锻炼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社会交往中就会慢慢学会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家园配合,共同应对
环境对于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幼儿出现争抢行为时,幼儿园教育人员要与家长进行沟通,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有些家长可能在教育方法上有所欠缺,幼儿园平时可利用开讲座、订阅书籍等方式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让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冲突时不护短,让孩子学会在矛盾冲突中提高心理承认能力和自我协调能力,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分享意识等优良品质。
(四)合理地对待争抢玩具的现象
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等综合因素分析来看,一般情况下发生的争抢行为应当得到制止与调整,然而有些特殊情况下发生的争抢行为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交往的发展。如为了表现自我,为解决问题时而产生的争抢,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选择更适宜的行为方式。因此,对于不同情况背景下发生的争抢玩具现象教师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及时发现问题,找到问题之根本,从幼儿个体出发,了解事件始末,选择合理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在幼儿园屡见不鲜。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教师应有不同的解决方式。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幼儿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解决争抢行为,形成积极的社会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