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创设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幼儿园环境

              环境创设的注意事项:

              1、参与性

              幼儿、教师、家长及相关人员都是环境创设者,都应该参与到环境创设中。

              2、互动性

              幼儿园的环境应该能支持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3、适宜性

              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发展水平以及个性特性。

              例如:一个三岁的幼儿,你给他创设一个模拟医院的环境,这就是不合适。

              4、挑战性

              环境创设应该成为幼儿成长的支架,使幼儿通过挑战的情境,超越其原来的水平和能力。

              5、丰富性

              应该能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任职经验、情感体验、观点态度和活动技能等。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儿童都喜欢玩沙子、玩水、玩土玩泥巴,这些对儿童健康有益处吗?

              你好,作为一名荣格取向沙盘游戏咨询师,对于儿童喜欢玩沙子、玩水、玩土玩泥巴,想从荣格分析心理学以及荣格取向沙盘游戏的维度和你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儿童都喜欢玩沙子、玩水、玩土玩泥巴,这些对儿童健康有益处吗?

              儿童喜欢通过玩具进行游戏,既符合天性,又符合心理需要。玩具泛指可以让儿童玩起来的一切器具,包括沙子、水、泥土和泥巴。

              儿童都喜欢玩沙子、玩水、玩土玩泥巴,这些对儿童健康有益处吗?

              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沙子常被作为(大地)母亲的象征,同时具有母亲角色的象征。水,则象征内在情感的流动。沙子和水相结合,可以象征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可以象征我们内在世界的情感流动,也可以象征我们曾经遭遇到的创伤。

              儿童都喜欢玩沙子、玩水、玩土玩泥巴,这些对儿童健康有益处吗?

              因此,儿童喜欢玩沙子、水、泥土和泥巴,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视角可以理解为孩子无意识层面想要与妈妈建立情感联结。

              中国神话故事中”女娲造人”,便是女娲以”母亲”的角色,通过泥土造人的故事。荣格曾说过”神话和童话都是人类集体潜意识的呈现”。因此在西方神话体系中,造人与泥土之间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诸如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用泥巴以神的形象捏出了一个人。

              由此可以看出,沙子、泥土类似于我们的身体,而水则象征着我们的血液、经络以及内在的情感流动。人之所以为人,因为我们有情感,这也是人所独有的。

              儿童经常会通过玩沙子、水、泥土、泥巴来呈现一个场景,有时候甚至是一个很宏大的故事,这些其实都是孩子在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内在感受和情绪进行象征性的表达。

              当然儿童玩沙子、水、泥土泥巴时,作为养育者首先要保证孩子的安全。

              近年来,沙盘游戏已经被逐步推广,据我所知许多社会机构、福利院、学校心理咨询室都配有沙盘游戏室。而沙盘游戏之所以被如此推广,正是因为通过沙子、水和沙具,在沙盘这个容器中,我们可以呈现内在世界,体会情绪和感受。

              在沙盘游戏中,来访者可以通过干沙盘、湿沙盘来进行呈现。有些儿童还可能会把沙盘中的沙子拿出,将沙盘中全部注入水,成为一个水盘。也有成年人会制作半干半湿的沙盘。这些沙盘通过咨询师启发来访者呈现情绪和身体感受,可以帮助来访者梳理和看见自己的情绪。

              所以,从一名荣格心理分析取向沙盘游戏咨询师的视角,我认为儿童玩沙子、玩水、玩土玩泥巴对于儿童健康是有利的,因为这些都可以促进儿童内在情感的表达。

              当然如果愿意,可以寻找具有国家从业资质且有长期荣格学派取向受训经历的沙盘游戏咨询师进行沙盘游戏体验。国内外已经有很多研究结果表明,沙盘游戏不但有助于儿童情绪情感的表达,还可以帮助儿童缓解内在冲突,提高注意力。

              我每天都会分享有关心理健康、儿童人格发展各阶段的心理特征以及有关沙盘游戏的相关专业科普信息,欢迎关注@心理咨询师海德 。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柳宗元红色夸赞

                        • 上一篇:怎样纠儿童的任性心理
                          下一篇:儿童教育应该从哪些方面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