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可采取哪5个步骤帮助幼儿解决情绪问题

              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健康的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并使幼儿“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在组织与实施中,《纲要》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本文将从教师态度和情绪辅导两方面针对幼儿的情绪问题加以剖析。

                (一) 教师态度对幼儿情绪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对幼儿的情绪处理大致可分为三类:
                1、忽视型 教师不理睬幼儿的情绪起落是因为他们认为幼儿“必竟是孩子”,将其感受看作是不重要的、肤浅的,“哭一会儿就好了”“孩子嘛,没记性!”要不就委婉地推托,“噢,待会儿,老师马上来,好吗?”更有甚者,一言不发,一个不耐烦的眼色足以让许多孩子望而怯步。故采用冷淡的态度及“淡化”幼儿负面的情绪,于是错过跟孩子谈有关处理情绪问题,或者不会学习去调整自己的情绪,对友谊的形成,以及与同伴的相处都会有困难,从而缺乏处理情绪的技巧,成为社交低能儿。
                2、专制型 有些教师人为地拉开自己与幼儿的距离,在她们眼里,孩子就是一张没有生命与情感,可以任意涂画的白纸。老师说的就是不可违抗的“圣旨”,她们不会站在孩子的角度体验孩子的感受,一味采取高压手段,忽视幼儿的情绪反应,如幼儿因刚入园不适应而啼哭,老师就恐吓“不许哭”或“再哭,就把你关进铁笼子,让大灰狼咬你。”……这种类型的教师只会让幼儿的情绪迫于一种对权威的服从,而得到暂时的控制,其负面效应(软弱或背叛、野蛮),甚至可以伴随并影响幼儿的一生。
                3、积极回应型 也称情绪辅导型,这种类型的教师能积极回应幼儿的情绪反应,能在情绪的世界里作孩子的向导,能无条件接受孩子的情感,又会规范不适当的行为,并教导幼儿如何调整情绪,寻找合适的发泄管道,从而解决问题。比如,对于刚入园啼哭的幼儿,情绪辅导型的老师则能理解孩子刚离开家庭和母亲的不适应感,能耐心地讲故事给幼儿听或转移幼儿注意力和幼儿一起玩游戏等等,让幼儿逐渐适应并喜欢集体生活。

                《纲要》中明确指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由此可见,放任型及专制型的教师对幼儿情绪问题的处理方式过于极端,无视幼儿的情感需求,从而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而情绪辅导型的教师则能“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并能“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

                (二) 情绪辅导对塑造幼儿健康人格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能力与适当的方法。
                1、敏锐的洞察力 《纲要》在组织与实施中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反应,第三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幼儿常常间接地表达他们的情绪,而采用的方法令人迷惑,有的幼儿常在幻想的游戏中表露自己的情绪,比如放学后,程晨一个人坐在滑梯上哭,边哭边张开双臂“再不来,我开飞机回家了。”这时老师应该及时察觉幼儿的情绪,解读幼儿在嬉戏、互动等无意识行为中隐藏的讯息。

                2、了解幼儿的情绪 当察觉幼儿的情绪后,教师必须了解幼儿情绪产生的原因,以便于对症下药。程晨放学后哭,又自我宣泄,这个时候,教师要及时安抚幼儿,让程晨感觉到放学后以奶奶没及时来接,幼儿园的环境依然是安全的,比如:“程晨,我跟你一起去打电话给奶奶好吗?”(找到安全依赖,降低恐惧感)“程晨,你知道兔子的眼睛为什么是红的吗?老师讲个故事给你听。”(帮助幼儿学会处理类似事件,明白哭是不勇敢的表现,眼泪解决不了问题。)老师温和的目光,亲切的询问,温暖的怀抱,都能缩小师幼的心理距离,让幼儿信任你,促使幼儿敞开心菲,对你诉说。

                3、确认幼儿的感受 教师及时了解幼儿情绪产生的处境正是建立与幼儿亲近及教育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时教师应该以同理心去倾听,并肯定孩子的感受,所谓同理心,就是要求教师利用双眼去观察孩子的身体语言,用心真正去感受,幼儿表露他的情绪时,应该回应所听到和留意到的事情,这样是向幼儿保证你在仔细地倾听,同时肯定他的感受,让幼儿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与重视。

                4、协助幼儿表达情绪 当幼儿情绪受刺激时,教师应伴随同理心,帮助他们去描述这情绪,将幼儿内心那种无形的恐慌的,不舒适的感觉转换成一些可以被定义的,有界限的,而且是每天生活里正常的一部分的东西,例如,老师看到一幼儿在掉眼泪,就问:“你感到十分伤心,是吗?”这样幼儿不但得到老师的理解,还可以以语言来形容这种强烈的感受,帮助幼儿宣泄内心的烦躁与不安,找到不良情绪的根结。

                5、为幼儿解难释疑 教师了解情绪,确认其感受,协助表达都是为了帮助幼儿解决情绪问题,而老师如何处理情绪积极与否,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塑造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解决问题又可分为五个小步骤:
                A、设规范 即让幼儿知道什么该做,什么是不该做的,并让幼儿知道遵从或违反了这些规定的后果,良好行为的后果可以是正面的关切,赞扬或奖赏,不良行为的后果则是不予关切或没有奖赏,利用自然后果让该幼儿从中获得教训,例如幼儿把书撕了,教师可暂冷淡他,让他自然惩罚后果,等幼儿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自己带来了不便时,教师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幼儿明白这种行为是不好的。
                B、确定目的 教师可采用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如“你觉得什么事情让你生气?为什么?”也可以提供一些假设性的想法来帮助孩子找原因,询问孩子关于眼前的情绪问题,了解幼儿想得到些什么,你想通过什么方式让孩子得到哪些方面的发展。
                C、思考可能的解答 由于幼儿年龄小,对事物的分辨通常停留在“好”抑或“不好”的两种截然分明的思想模式,教师应因势利导,假设两种可能,分别解释“好”与“不好”。比如,小白兔和小灰兔为了一个玩具在争吵,第一种情况,小白兔未经同意,擅自从小灰兔那儿抢走玩具;第二种情况,小白兔建议轮流玩玩具。
                D、商讨所建议的解答 一旦和幼儿探究各种分歧的意见,鼓励他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作尝试,在鼓励幼儿自己思索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适当提出自己的意见及指导。比如举自己小时候的例子,因什么事犯错,最后自己是怎样解决的,这样比单纯的讲解抽象概念来得有效。
                E、帮助幼儿选择 一个情绪辅导型的老师不会直接告诉,而是能做到让幼儿从错误中也有所学习,假如幼儿选择一个行不通的解答,可以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然后重新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
                总之,幼儿情绪是反映幼儿的心理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幼儿健康的心理是幼儿塑健康人格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教师能切实做到《纲要》在组织与实施中所指出的“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老有所养时时二郎腿

                        • 上一篇:孩子突然不想去幼儿园怎么办?我的女儿今年三
                          下一篇:冥想为什么有助于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