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做法肯定是不对的,分享是需要理解和自愿的。
我以前带我儿子在小区玩,也遇到这样的事情,让我儿子把玩具和别人一起玩,我儿子不愿意。
这让我很尴尬,同时也担心别的家长认为我不会教育孩子,使孩子没有“分享的美德”,如此的“自私”和“没有礼貌”。于是我直接上去把玩具拿给其他的孩子,最后的结果就是,我儿子大哭。
这严重的伤害了孩子的心灵。当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这种简单粗暴的把玩具抢过去不仅不能让他学会分享,还忽视了孩子的感受,伤害着他的认知和感情,还可能以后让他学会不好的习惯,比如抢别人的玩具。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分享?根据发展心理学家Robert 的人际关系发展理论叙述,6岁前属于孩子的“自我膨胀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常常会认为“我最大”,总会首先满足自己的需求,缺乏“他我概念”,因此在人际关系上,会被认为“自私”,“吃独食”,当然,经过管教,有些孩子会有所收敛,不过仍旧以“自我”为主。
因此,如果孩子还没够6岁,会经常有“吃独食”的表现,父母不要以“好孩子要学会分享”无视孩子的抗拒,这是没能真正了解孩子。
当然,我们并不是不鼓励分享,而是尊重孩子的意愿,家长们要分清孩子的物权和分享的概念。
瑞士经济学家恩斯特•费尔曾对229名3-8岁的孩子进行了糖果实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有趣的对比。 恩斯特先发给孩子们一些糖果,然后又拿出一张儿童照片,问大家:照片中的小朋友也想吃你的糖果,你愿意与他平分呢?还是独自吃掉呢?
7-8岁的孩子,近80%愿意平分。
5-6岁的孩子,选择平分与选择独自吃掉的,人数差不多。
而3-4岁的孩子,只有不到9%的人同意平分。
恩斯特由此得出结论:儿童的分享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年龄差异。
3~4岁的儿童“最自私”,不会照顾其他人的利益。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分享水平有所提高,他们真正懂得分享一般要到7~8岁。
孩子不愿意分享,这绝不是什么“小气”,而是他们成长过程的必经阶段。
那么孩子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妈妈们应该怎样正确的引导呢?1.分享,从家庭成员开始
家庭成员是与孩子接触最早、最多的人,家庭关系是孩子人际关系的启蒙,孩子是否有分享意识,往往与他在家中的行为有关。
当家里买回来好吃的东西时,家长最好不要告诉孩子说自己不爱吃,都留给孩子吃,而是让孩子和家人一起分享。
例如,买回来樱桃,孩子吃了一颗之后,问他:“好不好吃?”孩子说好吃
家长可以继续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吃爱,可以不可以给他们也吃一颗?”
孩子给了家长以后,家长告诉孩子非常的好吃,并且谢谢他的分享,正面积极的引导,让孩子从小在分享的环境中耳目目染的学会分享。
同时,家长也要做好分享的榜样,不要让孩子感觉到,爸爸妈妈说的一套做的又是一套,时刻教育自己让和小朋友分享,但是自己却不愿意和别人分享。
第二,让孩子体验分享的乐趣
不要让宝宝觉得分享是一种损失。要让他觉得分享可以玩到更多的玩具。让他体验到分享玩具的快乐,她就会爱上与其他小朋友进行分享。
如果孩子不分享时,没有孩子愿意跟他玩儿,当他被孤立时,自然学到了“不分享”带来的后果,这将对他了解社会有帮助。
第三,孩子分享后及时给予肯定
在孩子做出分享后, 要及时给孩子鼓励和回应 ,不断强化他的分享意识 ,及时的表扬与肯定 。让孩子感受到乐趣与成就感、 互相关爱、乐于分享 ,让人觉得幸福 ,生命也因真诚付出而丰盛美好。
当孩子不愿意分享时怎么办?当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我们要尊重宝宝“不分享”的权利。不要随便给孩子贴上“不懂礼貌”、“自私”这些负面的标签。
我们常常教给孩子,分享是一种美德、分享是应该被倡导的观念;却忘了教给孩子,也要保护好自己的东西。
这些东西的所属权或者分配权并不在那些为了面子、为了看起来很大方、会“慷他人之慨”的家长身上,而是孩子自己。 如果不愿意,孩子完全可以大声说“不”。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噢,那你可以暂时不给他,因为这是你的,妈妈相信当你愿意的时候,你一定会分享的,因为分享越多快乐越多。”
总之,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分享,但不要强迫他交出属于自己的东西,甚至责骂或者直接上手去抢,这样会让他更加不愿意分享,认为分享是痛苦的,没有快乐而言,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孩子的权利意识占第一位,不分享是天性;但与此同时,作为父母我们也应该注意教养,让宝宝学习分享,而不是完全顺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