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断、不同的环境中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我们只有正确的认识了它产生的原因,才能予以合情的理解。
先举一个普世的例子:我们走进了一尘不染的商场、机场、火车站、地铁站,你看到没有一个人乱扔东西,随地吐痰,上完厕所都要去洗手,即便是很随意的人、从来没有上完厕所洗手习惯的人,都似乎变了一个人,那样的讲卫生,那样的有素质。为什么呢?环境使然。
现在来谈正题。孩子为什么会在不同的年龄断出现不同的行为呢?
这个问题需要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禅释。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两个典型的叛逆期。一个出现在三到五岁,称为幼儿叛逆期,其行为表现为:执拗的索要某种东西,不愿意别人动他(她)的东西,喜欢说"不",喜欢光脚走,坚持自己的诉求……一个出现在十三到十五六岁,称为青春叛逆期,其行为表现为:早恋、打架、厌学、出走、暴怒、张杨、不喜欢说话、喜欢顶嘴、爱打扮……这些行为都是孩子成长的产物,家长不要多虑、不要焦躁,它们会在叛逆期结束后自愈。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一定要干预,这样孩子就能安全地度过它。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群体生活,群体中的个体行为千差万别。俗话说:跟着好人学好义,跟着喇嘛学走艺。道出了人被社交环境的影响之大。在不同的年龄断,孩子会同不同的群体交往,好的群体环境会让孩子产生好的行为,不好的群体环境会让孩子染上不良行为。因此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家长一定要考察他(她)交往的群体环境,及时阻断,才有利于矫正其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