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精神分析来看,一定有关系。因为,在经典精神分析看来,个体六岁之后的生活、经历,都是在重复六岁之前的生活和经历。
拖延症的形成,往往和个体的需求有关,或者拖延让个体达到了某种目的,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只能认识到一种原因,那就是:因为拖延,才使得自己达到了这个目的、目标。
拖延和拖延症是不同的,每个人做事情都会有拖延现象,但并不一定是拖延症,拖延症是指:明知道不做会对自己或者他人造成不好的结果,还要拖延。
拖延症的形成原因很多,但无一例外,都满足了个体的一些需求。
如:一孩子平时放学就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写完,等着父母检查,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就不在主动写作业了,而是要在父母的监督下才去写,之后就一直形成了拖延的习惯,最后变成了拖延症,主要表现是:父母不来监督、检查,自己就不写,即使知道第二天会被老师批评。主要原因就是, 刚开始孩子每天积极写作业,等待父母检查和夸奖,但父母看到孩子很听话、很乖,就不再主动检查孩子作业了,于是孩子认为每天积极写作业得不到父母的关注,于是就不再主动写作业,之后父母发现孩子不写作业而关注孩子之后,就会强化孩子认为不主动写作业能够得到父母的关注的看法。
于是,就形成了拖延的习惯,慢慢的认为只要拖延就会得到他人的关注,在以后工作上或者社会交往中,想要得到他人关注、重视的时候,就会用拖延来满足。
拖延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对自己没有信心,认为自己做不好,而不敢去做;可能是认为还有时间,等最后了再去做也不迟。这些都是很正常的,是和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基本上每个人都会遇到的,这并不能说是有了拖延症,当如果认识到,最后必须要去做了,而还是拖延不去做,那就成了拖延症。
如:领导让你去拜访一位客户,自己在办公室门口怕被拒绝而不敢进去。于是就一直拖延,拖到最后快下班了,硬着头皮进去了,这只是拖延。如果,在最后时间不敢进去,而是给自己找各种理由,说服自己不进去,就是拖延症。这种情况在经典精神分析看来,一定是幼年时期某个事件的重复,个体需要做的就是回忆童年时期这一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