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症状多数在出生后18个月时已有广泛表现,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性行为早在1周岁时即与正常儿童存在差别,在“是否注视别人的脸、意向性指点、对名字的反应和意向性表达”等方面尤为突出 。
若有抚育经验或有正常对比以及敏锐的洞察力,多数家人在儿童18个月时就能察觉其异常;家人对孤独症相关信息的了解、母亲的文化程度以及与孩子的亲密接触都与及早正确就诊密切相关。
很多孤独症早期症状被误解为乖孩子好带的表现,如安静,独立,无要求等。实际上多数家长在18个月左右在妇幼保健中或抚养过程中已能较确切地发现患儿的某些发育异常,但因身体发育良好以及孤独症相关医学知识的缺乏往往让他们采取等等看的态度,以为“贵人语迟”,耽误了尽早就诊时机。
最早开始接受训练的病例,家人具备孤独症的知识,称早在患儿6个月时已观察到孩子的眼神接触差,“看两秒就闪开”,对周围的人和生物似乎缺乏兴趣,不会主动要求,没有咿呀学语,也没有婴幼儿常见的肢体语言交流,当父母试图抱他的时候,没有明显的眼神期待和伸出胳膊等的动作配合。这种交会性注意缺乏,其实是孩子与周围的人不能共享信息,通常分为要求性注意(孩子想要得到某件东西、想要达到某种目的)缺乏和表白性注意(对事物的简单评价,交流对外部事物的感受)缺乏。 孩子出现重复刻板性活动,语言和言语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人;对环境的细微改变非常敏感,并因此烦躁不安;具有某种特别偏执的兴趣,比如某个从不离手的玩具;喜欢机械地拍手、摇摆身体、旋转;对声音、气味、味觉、视觉、感觉的反应与他人不同等。
另外在10-24个月出现发育方面的倒退或停滞, 包括语言、 咿呀学语、手势或社交技巧方面的倒退,如会叫“妈妈”后却完全不再使用语言或不再会用手说“再见”等肢体社交语言,也是一个需高度重视的孤独症的早期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