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以前的宝宝不会说话,不能明确地表达,但是他们已经有很复杂的心理活动,如果父母在教养宝宝时,能了解他的心理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那将会事半功倍,那么,怎样根据婴儿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养呢首先,父母可以通过哺乳,进行良好行为训练,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应如何应对?
幼儿的心理特点具有多个方面,通过以上几个比较突出的心理特点可知,作为父母,不应让幼儿长时间从事单调、安静的活动;对幼儿的提问要耐心、热情地予以解答;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将抽象的概念和道理化为具体、生动和形象的东西,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成人在幼儿面前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让他们多模仿文明的语言和良好的行为;组织幼儿开展活动时应尽量结合幼儿的兴趣等等。总之,幼儿绝不是成人的缩小,只有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针对这些年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才能使教育卓有成效。
幼儿在练习器乐演奏的过程中有哪些心理特点?
(1)音乐反应时间的个别差异。乐谱进入孩子的视觉范围内,使得孩子有了音乐注意,这种音乐注意向神经系统发出运动指令,手指作出最快的动作反应,这就是孩子的音乐反应时间。器乐演奏时的音乐反应时间,受到个体的演奏经验和演奏曲目的难易程度的影响。一个有几年琴龄的孩子肯定比初学者的演奏经验丰富,他的音乐反应时间比较迅速;复杂的演奏曲目肯定比简单的曲子音乐反应时间要长。
另外,还受到演奏环境中的音乐相关刺激的影响。孩子在安静的琴房里演奏,肯定比在嘈杂的环境中练琴时的音乐反应时间更快。因为器乐演奏的良好效果,取决于演奏时的连续性,所以当孩子弹错音时不主张打断孩子,就像在听大型音乐会时曲中不能鼓掌一样。无关刺激的干扰会影响音乐演奏的效果。
(2)幼儿器乐演奏技能形成要经历的主要阶段。一是开始学习时的粗略掌握阶段。此时儿童的演奏过程多是分解动作,他们往往根据要求弹奏出某一个音符,或是通过反复弹奏某个音符而达到练习手腕技能的目的。这时他们音乐演奏的范围很小,只能顾及演奏技能的某一个方面。
所以,孩子的音乐注意和音乐记忆都非常紧张。往往只注意了个别手指的动作,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常出现丢音和错音现象,自己却很难发现。但是,这个过程的存在是必然的,家长不要过于心急,更不能训斥孩子。二是系统练习时的改进和提高阶段。在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孩子的音乐注意和音乐记忆的紧张度有所缓和,孩子对音乐表演技能已经有了一定的体验。
这时,一些单独的音乐演奏技能在头脑中有了初步的联系,孩子在演奏时的协调性增加,连贯性增强。但是,孩子的心理负担仍然比较重。孩子在这一阶段的练习中有时能学着自我检查,发现出错的地方。但是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孩子会因自己出错而导致终止训练。教师和家长要尽力鼓励孩子,鼓励他们继续练习。
三是巩固和运用自如阶段。这个过程在孩子的身上体现并不是很明显,因为就算是从四五岁开始练琴,到了幼儿期末,也难以达到运用自如的阶段,但是不排除个别或少部分孩子的音乐技能获得较快。不过在器乐演奏技能得以巩固的过程中,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理解力,音乐演奏技巧得以提高,音乐技能增强,演奏过程连贯。
家长和教师切记不能因此进步而放松训练的要求。这时,家长要做的是多花时间陪孩子练琴,让孩子多听听相关的音乐演奏带,从而启发孩子的音乐灵感。
(3)音乐演奏过程会出现的“高原期”现象。在幼儿演奏器乐时,整体的趋势是逐步上升的。但是,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会有“高原期”。
当初学者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取得一定的成绩以后,就会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从而停滞不前、原地踏步。过了一段时间后,老师和家长会提出更高要求,孩子可能通过自己的刻苦训练,又取得了更大的进步,此时又出现第二个“高原期”。在孩子获得任何一种技能时,出现这种现象是经常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帮助孩子度过这些“高原期”,如何从这一个“高原期”向更高的“高原”迈进。
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分析原因,注意给孩子提供难度适宜、新鲜有趣的练习内容。同时提供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兴趣、保持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