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的发展及其规律年龄特征的概念?

              儿童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

              一、儿童身体、脑神经系统以及动作的发展

              (一)身体的发展

              儿童的身高体重的生长周期分为四个显著的时期:

              ①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

              ②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

              ③青春发育期(男孩约在13~15岁,女孩约在11~13岁),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

              ④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身高和体重:一般女孩约可长到18岁左右,男孩的可长到20岁左右。但发育的速度呈S形。

              有两个最快的发展期,第一次高峰在生后第一、二年,第一年内身高增加20~25厘米,为出生时身高(50厘米)的50财;体重增加6~7公斤,为出生时体重(3公斤)的二倍。第二年速度也是较快,身高增10厘米。体重增2.5~3.5公斤。以后增长速度急剧下降,身高每年增4~5厘米,体重增1.5~2.5公斤,保持了一个相对平稳的速度。到青春发育期又出现第二次突增。这时身高年增6~7厘米,体重年增4~5公斤,以后又开始减慢直至发育成熟,骨胳钙化完成后,男高停止增长。

              男女儿童在身高、体重、肩宽等发育曲线上出现了两次交又。第一个交叉在9~10岁,交叉后女孩原来软落后的各项指标的发育水平都超过了同年龄的男孩,说明女性开始进入青春发育突增期。第二个交又在14~16岁,交叉后男性青春发育实增期开始,而女性则已进入缓慢阶段。此后男女差距继续增加至18岁时男性身高体重等绝对值都较女性为大,而身高、肩宽的差距更为显著。

              身体各系统的发展:身体各系统的成长发育也是不平衡的,出生后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最快,在最初六年内就接近成人水平。

              淋巴系统的发育在第一个十年表现出一种特殊的速度,10岁左右达到最高峰,为成人时期的200%。生殖系统在童年期(即第一个十年)几乎没有什么进展,而在全身第二次发育突增开始后才迅速发展。

              (二)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脑是优先发育的,出生时新生儿的脑重是390克左右,已达成人脑重的25%,而同时期新生儿的体重仅为成人体重的5%(新生儿为3公斤左右,成人平均体重为60公斤出生后儿童脑重量随年龄以先快后慢的速度增长,第一年脑重增加最快,每天约增1克,9个月时达660克,2.5~3岁时脑重发展到 900~1011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75%。此后几年发展渐缓,到6~7岁时脑重接近成人水平,约1280克,占成人脑重90%。此后缓慢增长,9岁时约1350克,12岁时约1400克,到20岁左右停止增长。

              脑结构与功能的复杂化,完善化,是出生后大脑发展的主要方面。根据大脑生理学的研究,儿童大脑重量的增加并不是脑神经细胞的增殖,而主要是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的伸长。新生儿大脑皮质表面较光滑,沟口很浅,构造十分简单,以后神经细胞突触数量和长度增加,细胞体积增大,神经纤维开始向不同方向延伸,越来越多地深入到皮质各层。与此同时,神经纤维的髓鞘化逐渐完成。髓鞘化是脑内部成熟的重要标志。保证了神经兴奋沿一定路线迅速传导。新生儿脑的低级部位(脊髓、脑干)已开始髓鞘化。以后先是与感觉运动有关的部位,后是与智慧活动直接有关的额叶、顶叶区髓鞘化。6岁末几乎所有度质传导通路都已髓鞘化。

              (三)动作的发展

              儿童动作的发展是在脑和神经系统、骨胳肌肉控制下进行的,因此儿童动作的发展和儿童身体的发展、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密切相联系。儿童动作的发展也有类似身体发展的规律。

              1、从上至下: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于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儿童最先学会抬头和转头,然后是翻身和坐,接着是使用手和臂,最后才学会腿和足的运动。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发展总是沿着抬头一翻身一坐一爬一站一行走的方向成熟的。

              2、由近而远: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躯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以上肢为例,肩头和上臂首先成熟,其次是肘、腕、手,手指动作发展最晚。

              3、由粗到细(由大到小):从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先发展,小肌肉的精细动作随后发展。新生儿只会弥漫性的“臂舞腿蹈”。4、5个月的婴儿要取面前放着的玩具往往不是用手而是用手臂甚至整个身体。随着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发育,儿童开始学会控制身体各个部位的小肌肉的动作。

              兹将各重要动作的发展顺序阐述于下:

              头部 眼肌控制发生于出生初期,生后12小时已出现眼睛注视移动中的成串东西的“眼球震动”运动,第3~4天时已有眼睛追逐物动,先是水平方付运动,后是垂直方向,眼珠圆周式的“环球运动”出现在第6周。满月的婴儿俯卧时能将头部举成水平位置。发展顺字是俯卧时能抬头,然后竖着肘头能竖直,最后仰卧时能抬头。

              躯干部 主要动作是翻身和坐,由侧卧转为仰卧,由仰卧转为侧卧,再是自由翻转。5~6月左右能控制躯于保持独坐,开始独坐时身体前倾。

              手臂和手 儿童手的抓握动作具有自己独特的动物所没有的特点:姆指与其余四指对立抓握动作,这是人类操作物体的典型方式。先是使用整个手臂,后是整个手掌一把抓,最后是四指与拇指相对(5~6个月)。约在7个月后儿童双手开始协调配合、摆弄客体。

              腿和脚 乳儿在学会翻身、坐起的动作后才学会了爬行。约在8个月时才能用手和脚作四肢爬行。10个月左右能扶着东西站立,1岁左右能扶着东西走路,一般在1岁半时能行走自如了。

              儿童动作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大致年龄(常模年龄)国内外都有大量专门研究。在国内外都有影响的是盖塞尔,我国近年也有比较全面的研究。现举天津医学院李惠相等人的研究结果(表1—1、表1—2)以供参考。

              二、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

              (一)婴儿(0~3岁)的心理发展

              1、语言的发展: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以能说出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词开始,这种词的出现一般在1岁左右,而1岁前的乳儿期(0~1岁)却为语词的说出和理解作了多方面的准备,故将这一时期称为语言准备期。

              一方面是为语言的产生所做的准备。最初的表现是一些反射性的发声,新生儿出生的第一个行为表现就是哭,哭是婴儿开始独立呼吸的标志,是对环境的反射性反应。一个月以内的新生儿哭声是未分化的,一个月后的哭声逐渐带有条件反射的性质,出现了分化的哭叫声,如由饥饿引起的和由外部刺激引起的可以在音高、声音持续上有所区别,但仍是很粗略的。约第五周起,婴儿开始发出一些非哭叫的声音,先是类似于后元音的a、o、u、e等,随后出现辅音h、k、P、m等,这些声音都是反射性的,是发音器官偶然动作,不具备信号意义。这时尚无舌、唇等复杂运动的音,更无齿音。

              大约5个月左右,儿童进入呀呀学语阶段,发出一些类似于成人语音申所使用的那些音节的重复,如ba—ba—ba,ma—ma—ma,类似于“爸”“妈”等单音节语音。但这只是一种发音游戏,从中获得快感,尚无意义。婴儿通过呀呀学语学会调节和控制发音器官的活动,约自9个月起,呀呀学语频率达到高峰,同时开始模仿成人的发音。汉语儿童这时已出现四声,到1岁左右,大多数儿童开始产生第一个与特定对象相联系的词。到此,牙牙语下降。

              另方面是语言理解的准备。不到10天的新生儿就能区别语音与其他声音(如乐音),能作出不同的反应(如吸吮速率的变化)。

              8、9个月的婴儿已开始表现出能听懂成人的一些话,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如“拍拍手”、“再会”等。这些能理解但不能主动说出的词语我们称之为被动性语言。

              儿童1~1.5岁左右开始说出有意义的单词,起先单词是作为单个事物或动作的标志,随后儿童却以一个单词代表一种意思、表达自己的愿望等,如“球球”、“抱抱”是表示“这球”、或“给我球”、“我要抱”等。这种情况下说出的单词称为单词句,单词句往往意义不明确、词性也不确定。1.5~2岁左右出现了双词或三词组成的语句,如“妈妈鞋”、“娃娃排排(坐)”等,语义比单词句明确,但结构不完整,十分简短,仿佛电报文字,故称其为“电报句”。这种语句自1岁半出现后发展很快,有人调查了2岁左右的儿童这种句的组合形式有2000句之多。

              2、3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时期。3岁时词汇量已达1000左右,其中大部分是动词、名词、形容词为主的实词。随后各种虚词才陆续出现。此外,句子结构也起了变化,“电报句”逐渐转化为完整句,复合句的比例迅速增长,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勺和感叹句四种句型相继出现,但句子结构不完整,句子成分残缺次序颠倒还经常发生。这时儿童喜与成人交谈,喜欢听成人讲童话故事,并能理解其内容。言语表达多情境性,缺乏连贯性。

              2、认知能力的发展:

              (1)新生儿的感知觉:新生儿已能用眼追随移动着的物体,用吊环(红色)在出生后12~48小时的婴儿头的上方作水平及垂直方向移动,结果发现有76%的婴儿能作出用眼追随红环的反应。

              婴儿视觉集中的时间和距离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3~5周的婴儿仅能集中5秒钟,注意距离为1~1.5米左右。3个周已达7~10分钟,距离达4~7米左右。6个月时调节眼睛晶体的功能达正常成人的功能水平,已能注视远距离的客体。

              新生儿己有听觉反应,临床测试表明83的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对听刺激(卿卿声)1-2次就能引起反应(眨眼、动嘴、转头、有哭相或哭闹等)。新生儿还能区分音高、音响和声音的持续时间,如能区别200赫和100赫的音。对成人的说话声音特别敏感,能准确地使自己的身体运动与讲话的声音模式同步,能辨别“ba”与“Pa”两个语音。

              新生儿的嗅觉、味觉都已相当发展,如让新生儿闻两种不同的气味,当多次闻一种气味,其身体及呼吸反应变化减弱后,再出现另一种气味,这时反应又强烈起来了说明新生儿已能觉察两种不同的气味。新生儿的味觉系统也早已开始,如半个月的婴儿就能对糖永、盐水、奎宁水等有不同反应,如对糖水就做吸吮动作,苦水就作怪相。

              新生儿也有辨别图形的知觉,如一些研究表明对不同复杂程度的黑白线条图表现不同的凝视时间,一般“偏爱”较复杂的曲线图形。

              有人证明出生10天的婴儿就具有三度空间知觉、距离知觉,假如把客体向婴儿的脸移来,他会做出非常确切、协调的防御动作,头向后靠、手和臂放在物体和身体之间。10~12周婴儿已有一定程度的“大小恒常性”。6个月左右的婴儿已有深度知觉。例如“知觉视崖”实验(一玻璃平台底下铺有格子的图案,使一侧看起来像“浅滩”,一侧像“悬崖”,婴儿在平台上爬,当婴儿爬至“悬崖”边时,大多数婴儿徘徊没有越过去,而朝着相反方向爬,且心率也有所变化。)表明婴儿已有了深度知觉。

              2~3岁婴儿的感知觉渐趋精细。视觉方面已能分辨几种基本色,依次为黄、红、绿、蓝(也可因社会文化条件的不同在次序上有所不同)。这时期儿童己掌握一定的有关空间、时间的词汇,在空间知觉方面已能辨别上下、远近,但还不能正确指出前后、左右。3岁时已能正确运用早上、晚上的时间概念。

              (2)婴儿的注意: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心理过程的共同特征。注意有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之分。定向反射是注意的生理机制。额叶、脑干、丘脑在调节随意注意方面起重要作用。婴儿出生不久即出现注意,新生儿在觉醒状态时可因周围环境中发生巨响、强光等刺激而产生无条件定向反射,正在吮乳的婴儿停止吸吮动作指向刺激发生的方向。这种现象就是一种原始状态的注意。

              婴儿时期的注意不断发展、丰富,除强烈的外界刺激能引起注意外,凡能直接满足其机体需要或与满足需要有关的事物也能引起注意,如妈妈、奶瓶等。一岁左右儿童在独立完成动作的过程中促进了注意的发展,出现了随意注意的萌芽。逐渐能按照成人提出的要求完成;些简单的任务,指向有关的对象。

              婴儿的注意是极不稳定的,对一个对象集中注意只能坚持几秒钟,一岁左右婴儿凝视成人手中的表一般不超过15秒。随着年龄增长,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逐渐增大。

              (3)婴儿的记忆: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记忆开始的标志,运动性记忆出现最早(生后2周左右),其次是情绪性记忆(半岁左右),然后是形象性记忆(6~12个月),词的逻辑性记忆最后出现。2、3个月婴儿当他注视的玩具从视野中消失时能用眼睛去寻找表明这时已有短时记忆。一个实验表示当着婴儿面将玩具放在两块布中一块下面,8个月婴儿间隔1秒钟就不能找出它,1岁婴儿可以在间隔3秒甚至7秒钟后尚能找出玩具。在日常生活中,3、4个月儿童出现对人或物的认知,6个月认知较明显,如能辨认自己的母亲与陌生人。但婴儿记忆保持时间较短。1岁再认潜伏期只有几天,2岁可延长到几个星期,3岁时可保持几个月。1岁左右出现明显的回忆。2岁时再现潜伏期只有几天,3岁时延长至儿个星期,4岁时可至几个月。

              (4)婴儿的思维:2~3岁婴儿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依靠感知和自身的动作进行思维,离开了动作,思维也就终止。但这时期已能利用语词对事物作一些分类和概括,如按照物体的大小、颜色、形状等外部特征对事物进行分类,但还不能根据事物的木质特征来概括。他们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常因突出非本质特征而扩大或缩小了概念。如在这时期的儿童面前说“某老太太是某人的妹妹”,他会觉得很惊讶,“这么老了还是妹妹!?”因为在他的经验中“小孩子”这一非本质的特征已被概括进“妹妹”这一概念的内涵中了。

              3、情绪和个性的发展:新生儿有两种基本情绪,愉快、不愉快,都与生理需要的满足与否相联系,随着需要的变化和认知能力的发展,针起情绪的动因内容以及情绪表达方式越来越丰富。一些研究认为1岁婴儿已有恐惧、厌恶、愤怒、快乐、高兴、情爱等情绪表现。第一个社会性微笑在出生后7、8周出现,2、3个月对人的接近、语音发生了兴趣,6、7个月开始对母亲产生依恋对陌生人有怯生现象。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在躯体上保持与另一个人(主要是母亲或其他亲近的照顾者)亲密联系的一种倾向。主要表现为微笑、啼哭和渐渐呀呀、吸吮及身体接近侯依和跟随等。这种依恋情绪虽不是突然出现,但6、7个月婴儿表现较为明显。在此同时怯生也开始出现,产生某种恐惧感,提防和害怕陌生人,当亲人离开有苦恼反应(分离恐惧),15~18月达高峰。7~12个月婴儿最普遍的恐惧之一是对陌生人的焦虑,这时期的婴儿把陌生者(或客体)同他提取出来的熟悉人物的图式相比较。来回注视陌生人的脸与亲人的脸,由于不能同化这个图式就会产生不确定状态的恐惧或焦虑而哭叫。

              依恋与焦虑是儿童早期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中心部分。无论是哪一种发展理论——生物习性说或社会学习论,他们都强调儿童与母亲或别的主要抚养者之间的关系是今后成长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对母亲的依恋为儿童提供了安全感的基础,为父母以后对儿童的影响奠定了基础,它有着长期的效应。他们易于采纳与父母相同的价值观和与之相应的种种行为。在多数情况下父母所鼓励的行为有助于儿童在更大的社会范围内较好的生活。所以依恋通常是有利于儿童的发展。反之1岁婴儿的焦虑体验也将是早期教养中对成长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当代的研究者认为关键是让1岁婴儿的焦虑体验减少到最低限度,使他们的舒适安全感增加到最大限度。

              (二)幼儿期(3~6、7岁)的心理发展

              1、言语的发展: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量增长最快的时期,与3岁相比,7岁时的词汇量大约增长3~4倍。3岁800~1,000;4岁1,600~2,000;5岁2,200~3,000,6岁3,000~4,000。幼儿己能掌握各类饲,词义逐渐明确并有一定的概括性。

              这时期各种空间方位词也都出现,如上下、前后、里外、中、左右等,提高最快的是3~4岁,3岁能辨上下,4岁能辨前后、里外,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6岁进展不大,由于左右方位的相对性,以对方为中心判断左右一般要到7、8岁才能掌握。时间词在3~6岁的幼儿中首先掌握今天、昨天、明天,然后是上午、下午、晚上和今年、去年、明年。到6岁已能全部掌握。

              幼儿的言语中已有相当比例的代词,但由于代词中指示代词如这里、那里以及人称代词你、我、他等具有明显的相对性。需随语言环境和交谈者角色(说话着、受话者、第三者)的变化而变化,要理解这些词,不仅要有相当的语言能力,还须进行复杂的智慧活动,随时调整和转换理解的参照点。故4、5岁幼儿在语境变化的情况下也常会错误她理解或说错你、我他、你的、我的、他的这些代词。

              幼儿的语句基本上掌握了各种语法结构,但对一些结构复杂的句子,如被动语态(“珍珍被小明推倒”)和双重否定句(“小朋友没有一个不来”)还不能很好理解,一般要到6、7岁时才能正确掌握。

              幼儿的言语表达逐渐由连贯性言语取代情境性言语(即那些断断续续不连贯的,并附加许多手势和表情的叙述,别人要结合当时的情境才能理解的语言),并在对话性言语基础上开始发展独白言语,例如这时期幼儿已能连贯讲述一段故事。另一突出的变化是有了自我申心言语。这是一种自己对自己说话不起交际作用的自言自语,经常是伴随动作和游戏而产生,有时是在遇到困难或问题时进行的出声思考。所以它是一种既具有外部言语特点,又具有内部言语特点的由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的过渡言语。自言自语在幼儿期占很大比例,到7岁左右开始下降,代之而起的是内部语言的发展。

              2、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

              (1)幼儿的思维:与婴儿期儿童相比幼儿的思维已开始摆脱动作的束缚,学会在动作之前就能在头脑中依靠表象进行思考,使思考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并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预见性。不过这个时期的儿童思维还不能离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思维具有直觉性。对事物的概括也总是具体的、形象的概括,因而常常是非本质的概括。幼、儿已能对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正确的推理和判断,但限于经验贫乏,幼儿有不少推理是不合逻辑的,经常用自己生话的逻辑和主观愿望代替事物客观的逻辑。例如给儿童一个关于萝卜是不是果实的三段论式命题:“果实都有种子,萝卜里面没有种子,所以萝卜(怎么样?)”,幼儿会告诉你“萝卜是种在泥土里的”,因为他有这方面的见识,但是他很难作出“萝卜不是果实”的推理。一个关于物体浮沉的实验,要求幼儿说出它们“什么会浮(会沉)”:这时期的儿童当看到石头沉下去,火柴杆浮在水面时就说“石头大,火柴杆小。”当实验者又把一根比火柴还小的缝衣针丢进水而沉下时他又说:“因为针小沉下去”。这时的幼儿对自己前后矛盾的理由并没有觉察,更无自我批判性。由于他们认知的直觉形象特点,往往只依据事物外在的非本质特征作出判断。

              幼儿已具有丰富的想象力,集中表现在幼儿的象征性游戏(如办家家、开汽车等)及创造性游戏(如搭积木、主题角色游戏),5、6岁儿童象征性游戏已发展到顶峰。随着儿童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增长,许多只能在想象中才获得满足的东西已成了现实,因而这类游戏逐渐消退,代之而起的是竞赛性游戏。

              幼儿丰富的想象还表现在幼儿的绘画、泥工、讲故事等活动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从事这些活动的目的性、创造性和独立性也越益增强。

              (2)幼儿的注意:幼儿期,不随意与随意注意都在发展,特别是通过游戏活动,在向儿童不断地明确游戏任务的过程中促进幼儿随意注意的发展。但是幼儿期儿童的注意特点仍以不随意注意占优势,对鲜明、新颖、具体形象、变化的事物都能自然而然地引起幼儿的注意。

              注意的广度也即感知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把握的对象数量。实验证明,在0.1秒速视条件下,正常成人一般只能把握8~9个黑色圆点,或4~6个无联系的外文字母或4~5个无联系的汉字。对幼儿来说,在0.1秒速视条件下呈现4~9个点子,正确辨认点子数随年龄增长而增加,73.5%的4岁幼儿『能辨认2个点,66.6%的6岁幼儿已能辨认4个点,44.6%能辨认6个点。但直至小学M至四年级还只有极少数(10~16%)才能辨认9个点。

              幼儿2~3岁能集申注意10~12分钟,5~7岁能聚精会神15分钟左右。

              (3)幼儿的记忆:主要是不随意记忆,在教育的影响下,有意记忆开始发展。幼儿记忆很易受成人的暗示,也很容易发生现实与臆想混淆的现象,与此相联系的是幼儿十分相信童话或传说中的人物与情节,自己也会编织一些自己向往的却又根本不存在的事情,成人往往误以为是儿童在撒谎。另据一些研究表明幼儿期存在明显的“记忆恢复”现象,刚接受的信息其再现水平不如相隔几天后的再现水平,这说明儿童的大脑不是消极地再现材料信息,而是有个积极主动的加工改组过程。幼儿在识记过程中很少使用记忆策略,例如他们还不能利用语词作为记忆的中介物来帮助记忆,到了6、7岁虽然可以在别人的提醒下利用词为中介来提高记忆的效果,但他们自己尚不能主动地去利用。

              3、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幼儿的情绪体验已相当丰富,一般成年人体验到的情绪大部分已为幼儿所体验,只是在引起情绪的动因、情绪表现方式上还有许多不同。幼儿的情绪表现完全是外显的。缺少控制的,有时会莫明其妙地发脾气,或出现极度的恐惧。幼儿常常害怕想象中的事物,诸如黑暗、鬼怪、动物等。对伤害、斥责、讥笑等的焦虑也增加了。

              幼儿已有一些高级的情感体验,如已能根据成人的教育把同伴或自己的行为与行为规范相比较从而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道德的体验。幼儿的理智感突出地表现在好奇和好问,还喜欢拆装玩具,这都是儿童探究性的强烈表现。

              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幼儿已意识到男女性别行为的差异。4岁前男女儿童与同性或异性同伴都玩得十分融洽,4岁之后男女儿童游玩的内容开始分化,5岁后更加明显。儿童意识到适合自己性别角色的行为从而产生同一性。

              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对自我形成某种看法,如自己是聪明的还是笨的;是漂亮的还是丑的,等等。这些自我认识基本上就是家长、老师平时对儿童评价的翻版。一直受到周围人肯定的、积极评价的儿童往往会产生一种满意感、自信感;而经常受到否定的、消极评价的儿童容易产生一种自卑感、孤独感。幼儿期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常常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成分,虽然以后也能对其中一些不良个性特征加以改造,但往往很难起质的变化。除非儿童的客观环境、亲身经历有极大的转折变化,否则已形成的行为动型是很难破坏的,正因为此,就应特别重视幼儿期的教育。

              (三)童年期(学龄初期6、7~11.12的心理发展)

              1、言语的发展:儿童入学后,口语迅速发展,对语言的理解能力逐渐增强。课堂上要求能集中注意听课,能全面理解老师逐渐复杂而完整的语言表达。此时儿童独白言语迅速发展,如要求复述课文、开会发言,这种独白式语言比对话语言要求更多的预先思考,要求善于选择词汇,组织内容、主次分明、指向清楚,即促使儿童的语言更加完整、连贯。

              此时期开始大量地学习与使用书面语言,阅读课文,造句、写作等,书面语言是在口语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一种更高级形式的语言,它可以超越时空界限使语言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使用书面语言的解剖生理基础与口语不同。因此,在临床上发现有的儿童因书写无能、阅读无能等而造成学习困难,但口语表达仍然完好无损。

              此期,内部语言有了明显的发展,内部语言是一种发音隐蔽的默语,句子压缩、简略,具有自我调节的机能。是语言发展的高级形态,其发展与书面语言及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

              低年纸小学生尚不习惯于不出声的思考,到了后期先思考再说,或先思考再动手均能力逐渐加强。

              2、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

              (1)知觉:低年级儿童已能指出除基本色以外的几种混合色如紫红、粉红、橙黄等,经过专门训练,对颜色的差别感受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言语听觉敏度已接近成人。对三维立体形状知觉通过数学、几何和图画的教学迅速发展。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对左右方位的辨别只能以自身为标准。在教学影响下,很快就能以客体为中心分辨左右。小学生辨别空间方位,一般在三年级左右能在词的水平上辨认空间方位。

              (2)学龄期儿童的注意:学龄初期儿童在学校教学条件下随意与不随意两种注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不随意注意也获得了新的特点,更多的与学习兴趣相联系:教师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以及5!起高尚情感的激情演讲和产生美感的图画等都能引起儿童持久的不随意注意。此期儿童注意能集中的时间7~10岁约20分,10~12岁可达25分钟,12岁后能达30分钟。小学儿童能否稳定地保持注意虽然受成熟因素的制约,但更受教育因素的影响,直观具体生动的教法又易为儿童所接受的内容,容易使儿童持久稳定地维持注意;单调、刻板的对象则易分散注意。注意容易分散(分心)是不稳定性的一种表现,但它不能与那种自觉地将注意转移到别的活动中去的现象混为一谈。分心是指对那种于完成工作任务有不良影响的无关刺激缺乏抗干扰的能力。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能较长时间保持集中在某种事物上。狭义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一般来说,人们很难长时间保持在同一对象上固定不动摇。例如注意听表的滴唯声总是时而听到时而听不到,时而强时而弱。这就是注意的起伏现象。一般人每一起伏周期平均约8~10秒。广义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虽然注意集中指向的个别对象、个别动作有所变动,但心理活动的总方向总任务始终不变。如学生注意于写作活动,虽时而注意思考时而注意动笔时而查阅资料,但写作的总任务不变就是有了稳定的注意。所以广义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同时只稳定在同一对象上。

              注意的另一种品质是注意的分配,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同时指向不同对象。如教师边讲课边观察学生的动静,工人操作机器,边调节机械边观察仪表。分配的可能性是所完成的若干活动中必须每一种活动都是熟悉的,且共申有一种在一定程度上是习惯了的自动化了的动作,不需要多少意识的控制。童年期儿童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是因对要注意的事物不熟悉,尚未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当学生在写字技能熟练后,他就能分配他的注意,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

              注意有障碍的儿童通常表现为分心、不稳定,不能使注意长久地集中在任何事物上,经常不断地由一个客体转到另一个客体上。此外是注意的范围减小,注意的分配能力交弱等等。

              (3)记忆的发展:小学生的记忆能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从机械识记占主导地位逐渐向理解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②从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向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发展;③从具体形象识记占主导地位向词的抽象识记逐渐增长发展。小学3~5年级学生能更多的采用内在的记忆策略,例如他们在长时记忆中对一些表面上无联系的识记材料能通过组织、加工等策略(如分类别贮存、或使之意义化等)使之系统化。也就是说能主动地在头回中对所记事物加以整理成为有内在联系的材料纳入自己的记忆系统。这样在提取时就比较容易,获得较高的记忆效果。但低年级小学生主动系统化的记忆还较少。

              (4)思维的发展:童年期儿童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小学低年级儿童思维以具体形象为特点,到中、高年级,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增长。此时用正是皮亚杰所谓的“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已能在客体现象变化——形状或空间位置变化N情况下而在思维中保持事物数量或物质的不变性,从而产生“守恒”的概念。无论是从儿童的概念、推理等思维形式来看都表现出这一过渡时期的特征。小学儿童在解决一些概念性问题时更多的是采取求实的、具体的途径,紧紧地抱住觉察到的现实不放。而对可能性思索得很少;在判断、推理某种现象时,他们也多采取经验归纳法而更少假设演绎。譬如,我们给他们两个前提(大前提、小前提);“鱼(类)是用鳃呼吸的,鲸(鱼)是不用鳃呼吸,”要求儿室推演出结论,“所以鲸(鱼)……”。而他们的结论往往是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出发,说“鲸鱼在大海里游是很大很大的鱼”,“鲸是用鼻子呼吸的”等等,而较少能排开具体经验,依据给他的两个假设命题进行推论。这种能力到此阶段的后期——小学高年级开始有了转化。

              3、儿童个性的发展:小学生入学后由于学习活动已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因而社会交往的面扩大了,一些与学习、同伴、教师有关的社会性情感越来越占主要地位。如理智感、荣誉感、友谊感、责任感以及审美感等等都有一定的发展。但这时儿童的情感也是处在过渡时用,从外露的、易激动的表现向内化的,稳定的表现发展。

              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有一定的年龄特点,如对道德概念的认识来看是从直观的、具体的、比较肤浅的认识逐步过渡到软抽象的、本质的认识;对道德行为的评价也是从只注意行为的后果过渡到较全面的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比如告以“甲孩子由于不知道门外有一张椅子上面放有玻璃杯,他一塔门将椅子推翻打碎了15只杯子;而乙孩子,他妈不在家,为偷吃放在柜子中的果酱而将旁边的一个玻璃杯打碎了”。问儿童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应受罚。一般低年级儿童多从行为的客观后果的严重性出发说甲孩更坏,而高年级儿童(9-11岁)则从行为的主观动机去作判断,认为乙孩系偷吃东西把杯子打碎是更坏的。

              关于道德认知的发展方面皮亚杰学派还进行了许多研究,他得出的结果是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他律道德”(即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向“自律道德”(即从主观动机、平等、公道等标准)发展。

              另外,小学生对自我己有一定的评价,但这种评价往往来自别人(如教师、同伴和家长)对他的评价。小学生还缺乏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小学生己能对别的儿童的行为作出评价,但往往是针对某个具体行为,到高年级时才能从个性品质上来分析评定别人。

              4、青春期(少年和青年初期,11、12~16、17岁)的心理发展

              少年期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价段,这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发展的时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和学习活动的变化使儿童的心理又出现一次飞跃。

              少年期是身体发育的第二个加速期,其显著特征之一是儿童的身高、体重陡增,特征之一是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开始。我国男女儿童性萌发、成熟的年龄平均在11、12~16、17岁,存在较大的个别差异,从世界各国的研究发现,儿童身高、体重和性成熟都呈一代比一代提前加速的现象。

              1、青少年认知的发展:此时期相当于皮亚杰的“形式运算思维”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从“经验型”的抽象向“理论型”抽象发展。开始运用假设和概率未分析思维。同时达到能对思维过程本身进行反审的自我评价的心理水平。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逐渐加强。富有创造精神,常提出一些新设想、新见解,对别人提出的论点一般不轻易相信和盲从,要求有说服力的逻辑论证。

              少年儿童随意注意逐渐占主要地位,如能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指向某种必须注意的客体,努力抑制自己的兴趣,排除周围的于扰等,持久地集中注意。

              2、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少年期是处于一个既成熟又不成熟、既独立又依赖的错综矛盾时期。少年的行为往往带有冲动性,对很多问题似懂非懂。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特别是表现出“成人感”的意识,觉得自己己经不是孩子了,有一种成熟的体验;反对自己仍归属于儿童行列,不愿再受到像儿童那样的特殊待遇;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开始掌握成人的标准和评价,模仿威人的外表,也学习成人的优秀品质、知识和技能。但由于少年期道德观念不成熟,当遇到不良环境的影响,易于出现消极不端行为,如有些少年认为“香烟在手,似乎就成了大人”;少女也把力求赶上摩登水平就不再是小姑娘了。这时期与成人的相互关系上如处理不当易产生对立情绪。少年期身心充满着矛盾,确实是一个不稳定时期,也是可塑性大成长快的时期,所以特别重要的是教育者要注意将他们的旺盛精力引导到学习上来,激励他们为成为未来社会约有用人才而学好本领。

              青年初期从15、6岁到17、18岁身心接近成熟,是朝气蓬勃充满青春活力的时期,是对未来工作做出选择的准备的时期。形成了对人生的看法,他们的情感也带有与人生观相联系的特点。他们的内心世界要比少年复杂,但又不大轻易吐露真情,带有“闭锁性”特点,常以日记等方式来倾吐自己的内心秘密和感受。青年的心理更多具有社会性、政治性特点,经常把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现象提高到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上来衡量。由于他们对人生的看法还只是个人生活的感性概括,缺乏历史的和现实社会的经验与教训,因而初步形成的人生观还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人生观的基本形成一般是在进入青年期之后。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同和幼儿智力标准培训基地

                        • 上一篇:0到3岁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是甚么?如何针对性的
                          下一篇:幼儿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