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问幼儿日常交往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请

              【摘要】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要求。一些独生子女在家里像个小太阳,但走出家门后胆小、自卑、孤僻,交往能力明显较弱。怎样让幼儿融入到集体中去,成了一个大家关注的问题。由于孩子生活的社会空间主要是幼儿园和家庭,所以,文章就幼儿在幼儿园和家庭两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希望通过幼儿园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来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关键词】幼儿 交往
                “交往是人类的必然伴侣。”人的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是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度过的。所以说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要求。
                目前随着居住在高层建筑的家庭越来越多,在小家庭的环境里,对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确实很不利。他们成天都和大人生活在一起,很少接触儿童们自己的世界。大人对孩子总要让他三分,事事为他着想,给予的很多,而孩子却很少付出,在这种条件下成长的孩子就容易意识不到他人的需要和利益,性格也容易产生孤僻、只顾自己的毛病。若多让他到儿童集体生活中去锻炼,实际交往的经验本身就能教会他必须克制自己服从集体,否则人家就不喜欢他,不乐意和他相处。 
                未来社会同样的需要我们的下一代人具有社会交往和活动的能力,然而今天的独生子女恰恰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不合群、自私等表现。幼儿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能否协调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否勇敢地担起社会责任,能否乐观地对待人生等,决定于幼儿期的生活积累和受教育状况。而幼儿阶段的教育比传播知识、训练技能更重要、更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社会品德,增强社会性,提高幼儿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因此,在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中教师和家长应加强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幼儿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人。
                孩子生活的社会空间主要是 幼儿园和家庭,所以要想培养好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一、 引导幼儿处理好人际关系,培养交往能力。
                人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与他人发生联系,进行交往。与他人联系与交往,就牵涉到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幼儿生活的社会空间主要是幼儿园,在幼儿园里幼儿接触最多的对象是他们的老师和同龄群体。因此,引导幼儿处理好人际关系,就必须从处理好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入手。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常常忘记,品德首先是在人们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伟大的义务感,只有当它能在生活实践的每一步中得到生动体现时,才能成为人的行为准则。在培养未来的一代人时,我们应当首先在个人领域,即在青年人靠良心的驱使而产生并得到控制的相互关系领域里,培养最纯洁,最富有人道主义的情感。”在幼儿园环境里,老师在幼儿心目中的占有独特的重要地位,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此,作为幼儿教师要热爱、尊重幼儿,多一些爱心、细心、耐心和童心。对待那些性情活泼、开朗、交往能力强的幼儿要给予充分的赞扬和肯定,促进他们进一步的发展。对待那些内向、胆小、交往能力较弱的幼儿要理解和鼓励,以亲切的语言与和蔼的态度激发他们参与活动和交往的欲望,积极了解他们心理上的需求,帮助他们克服对交往的畏惧心理,营造一种友好和谐的氛围。老师的一个点头、一声赞许、一个微笑、一下抚摸、一个拥抱等,都能给幼儿带来亲切、温暖和快乐的感觉,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要想处理好师生关系:
              1、宽松的环境是教师与孩子交往的前提
                良好的环境就象孕育生命的土壤,没有土壤给予的养分再美的花朵也不能生长。教师要建立 平等、民主、尊重、自由、合作、和谐的伙伴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安全、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孩子放松心情,愿与教师亲近,为有效的沟通埋下伏笔。其中有两个重要因素是教师必备的:a、接受,也称信任、赏识。尤其当孩子失败或犯错误时,教师要有一颗包容的心,不能珍视错误的人永远不会成功。不能让孩子感到老师不喜欢我、讨厌我,从而产生自卑封闭的心理,甚至排斥教师暗暗与教师抗衡,给相互间的沟通带来阻力。我们要全身心地接受所有的孩子,与他们之间形成畅通无阻的沟通渠道。b、爱心。人人都希望拥有爱、喜悦与幸福,而孩子则更希望在爱与关心中成长。这里所说的爱不是溺爱、偏爱,而是博爱。把由衷的爱洒向每一个孩子,凡事站在孩子角度去思考,设身处地地体察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体贴、关注与温情,使孩子愿意靠近、信任教师向教师敞开心扉。
                好的环境牢固了师生关系,建立了情感的纽带,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2、言语沟通
                言语沟通造就了人类文化,是沟通领域中最绚丽的花!因为语言是人所独有的艺术。教师与孩子用言语沟通时应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寻找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对孩子来说,兴趣是参与一切活动的动力。针对幼儿年龄的特点与实际情况,教师要选择新鲜、有趣的话题引起孩子对交谈的兴趣。如组织孩子讨论今天的学习内容远不如和他们交流动画片的情节那么具有吸引力。第二、语言的儿童化。了解孩子语言发展的水平与特征,这点非常重要。在与幼儿用语言沟通时,语言的组织及措词要有儿童的特点,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避免使用过于成人化的语句交谈,讲些孩子无法理解的话,孩子是无法与你产生共鸣的。第三、倾听。要认真倾听,耐心听完孩子的话,因为没有听就没有了解,就无从回应。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发言,急于表示自己的意识和指示。听清楚后再做回应。让孩子感到你是他倾诉的对象,有话可以讲给你听。第四、鼓励孩子开口。在引导孩子的讲话中,提问要有启发性、指导性,避免无意义、低级的提问,如美不美呀?好不好呀?高兴不高兴呀?等等。提问要能先引发孩子思考,再去组织语言回答。教师及时给予表扬赞赏,使孩子想开口、敢开口、要开口。第五、图文并茂。纯文字沟通对孩子来说不适宜使用,但有时可以休用图画或图画与文字共同表达的形式。比如:过分内向的孩子不要一开始就迫他必须开口,不然有可能适得其反。教师 可以先用图画或者简单的文字与他交流感受,引导他走出闭塞的心境,再做有声语言的沟通。
              3、非言语沟通
                目光交流。眼睛是洞察人类心智的窗口,能显示人类最明显、最准确的交际信号,人的喜怒哀乐都能从眼神中显示出来。孩子的目光有时充满好厅、满怀希望、企盼,有时会流露出失望、无助或恐惧,教师要用目光做出积极的回应,孩子会从你的目光中读懂你的心,眉目传情、心灵互动。教师也可以巧妙地将目光交流与有声语言相结合,帮助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目光是赞许,是鼓励,是热爱,也是提醒和关心。
                面部表情与身体动作。在与孩子沟通中,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增强沟通效果。美学家认为:在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中,人是最美的,人的千姿百态的言行举止中,微笑是最美的。有这样一位教师,她教过的孩子都是说最喜欢她,为什么呢?因为她总是对孩子微笑。教师要学会微笑,微笑既是和蔼、亲切,也蕴含着热情、开朗。孩子需要教师的微笑,就象娇嫩的花朵需要阳光雨露一样,从微笑中体会到友善、喜爱。当然有时也需要变换表情,表情达意。
              不要让孩子仰视你,由于教师身高的原因我们要经常采用半蹲或俯身的姿势,近距离地与孩子平起平坐,让孩子感到更安全、更贴心。手、臂及身体的其他动作也能与孩子沟通。比如安抚性、鼓励性的触摸:拉拉孩子的小手、拍拍孩子的小脸、摸摸孩子的头、搂搂他等等。这些看似漫不经心的小动作,会带给孩子莫大的安慰与支持。
                衣着和装扮。教师着装要体现得体两字。既然我们交往的对象是孩子,那么我们的着装首先要符合孩子的审美特点。比如孩子喜欢鲜艳的色彩、明快的造型,不喜欢黑色、灰色、低色调的服饰等;其次还要便于活动。教师所穿的衣服不能束缚手脚,阻碍教师投入到幼儿的游戏中去,教师要能与孩子一起玩、一起动,在积极欢乐的气氛中了解孩子、积累友情。试想,如果幼儿教师穿一身深色的职业装、一双高跟鞋,孩子会感到她不是我们的伙伴,无形中拉开了彼此间距离。
              (二)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身只是一个悲剧。”幼儿入园之后接触最为频繁的对象是他们的同龄伙伴,幼儿之间的互相作用对其社会化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更胜于 幼儿与成人之间的交往。因此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幼儿交往的客观环境,为幼儿提供充分交往的机会,以利于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1、自由活动。在自由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活动材料,并有意识地提供些需要与别人共同协作才能玩的环境。如棋类、角色游戏、表演、故事等材料,让幼儿自选活动内容,自由地组合,在活动中保持愉快的心情,主动参与活动,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活动中逐渐培养交往意识,学会与小伙伴友好交往的技能。教师在组织自由活动时,要注意观察了解幼儿活动时的情况,恰当地引导,成为幼儿活动的参与者和协调指导者,促进幼儿友好交往,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如在建构游戏中,有些幼儿不顾别人的需要,随便去拿别人的游戏材料,立即会受到同伴的直接拒绝,在某种程度上是削弱了幼儿自我中心化倾向,但同时也会出现争、吵、哭、告状等现象。教师发现苗头要注意引导其观察别人的需要,启发他想一想,如果别 人拿了自己需要的材料,自己会怎样对待?你需要的材料能用什么代替?如果别人不需要,你要怎样才能让他人愿意给你?从而让幼儿懂得要克服自我中心化的言行,采取友好态度才能与同伴交往。
                2、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需要教师在各领域的教学中,有意识地结合平时幼儿交往中发现的问题,利用教材进行教育,并通过一些交往的情境,让幼儿分别处于不同的位置,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特定的情景中去辨别、体验、理解、感受他人的情感。比如:根据某些孩子想独占玩具而争吵打架的现象,教师可编一个故事:“大家都想玩的玩具坏了”,通过让幼儿听故事扮演故事中的角色,组织幼儿讨论:玩具坏了怎么办?抢坏了玩具大家的心情会怎么样?想玩的玩具只有一件,但大家都想玩怎么办?协商的语言应怎样讲?教师也可以有意识请经常争抢玩具的孩子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让他懂得好的玩具大家一起玩、轮流玩,共同游戏时要遵守规则。
                3、日常活动。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有意识注意观察和引导幼儿人际关系中的良好行为,树立榜样,同时鼓励幼儿多交朋友。当出现矛盾时,请同伴与当事人共同讨论解决问题,老师不要直接干涉,只是给他们一些建议,引导其观察、体验别人的情感,引发其自身解决问题的动机与能力,减少对成人的依赖。
                为了扩大幼儿的社交范围,教师还可以带孩子们到其他班去与别的小朋友和老师交朋友。每天户外活动时,老师也应该鼓励他们去和别班的小朋友一起玩,这样可以锻炼幼儿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二、 家园同步教育,强化幼儿的交往能力
                幼儿教师应注重家园联系,使家庭和 幼儿园形成教育培养的合力。如今大部分家长比较注重幼儿个体智力的发展,忽视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因此幼儿教师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为幼儿在家庭创设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家园协同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主要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引导幼儿家长积极参与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幼儿园教师可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增强家长创设交往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说明家长的社会交往态度对幼儿的影响,要求家长给孩子树立友好交往的榜样。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家长介绍有关培养幼儿社交能力的方法和信息,也可以组织家长畅谈交流经验和体会,以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培养技巧。
              (二)指导幼儿家长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幼儿合作交往技能,以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及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奠定基础。
                1、克服幼儿“以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幼儿“以我为中心”的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针对这一特点,父母可以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创设一定的环境,以防止这一现象的出现。如:经常有意识地让孩子把好吃的东西分给家人或客人;有小朋友到家里玩时引导幼儿主动把好玩的玩具拿出来与大家一起玩;给幼儿买新玩具时可提醒幼儿主动邀请小伙伴一起玩;家长也要避免说“这都是你的”之类的话等,让孩子经常体验到共同分享的快乐。
                2、克服攻击与打架的习性。幼儿共同游戏时,常发生打架的现象,原因是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伙伴和团体的游戏 >活动,同时心理发展又处于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社会经验,两者相冲突的结果,便产生了打架的行为。有些家长怕孩子吃亏,就向幼儿灌输“跟别人抢”、“别怕他,跟他打”等意识,这样的教育结果只能使孩子今后凡遇到矛盾时,只会粗暴地大打出手。因此,父母在平时的教育中就要注意引导孩子在遇到矛盾时,与同伴商量着共同想办法解决。这样不仅避免出现不愉快,同时也培养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具备理智地应付突变环境的能力,并成长为宽容、有修养的人,更能很好地适应将来的生活。
                3、用规则游戏引导幼儿的规则意识。成人和孩子交往的过程中,孩子经常不能遵守游戏规则,成人也总是习惯于屈从幼儿的意志。而幼儿间就无法相让,他们之间难以就某一问题达成一致共识,且互不相让,不愿意向对方妥协。同时,三岁到四岁的幼儿团体之中,已开始呈现竞争的行为,并理解了“最好”的意义,幼儿想胜过其他玩伴,表示自己比别人优秀。因此,成人与孩子游戏时也要注意按规则进行,让孩子养成规则意识从而减少合作交往中的冲突。
                4、鼓励幼儿尽可能多地与同伴交往。由于电视生动、直观、形象,以“图象和声音”的完美组合经常把孩子吸引在电视机前。幼儿过多地看电视,减少了与同伴的交往,这会丧失较多的社会比较和社会交往、社会适应的机会。同时单门独户的单元住宅普及减少了幼儿游戏的场地,也限制了同伴间自由交往的机会。家长应多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到户外与同伴交往,尽可能多地给孩子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5、刺激正确行为,强化幼儿良好的交往技能、合作性行为。当幼儿表现出良好的交往技能和合作性行为时,家长应适时适地地给予强化,使幼儿的良好行为得到巩固。家长可运用抚摸、拥抱、奖励等形式,对幼儿进行关注和表扬。父母还要引导幼儿学会关注同伴出现的良好行为,及教会幼儿进行恰如其分的自我表扬,以刺激正确行为,强化良好的交往技能、合作行为。
                再聪明的孩子如果不懂得与人合作、交往,那只是一个“孤家寡人”式的神童。这种孩子不可能在将来有所作为。能与人交往并能很好地与他人合作交往的人永远是快乐的人,不能与人合作交往则显得孤独和不幸。孩子只有具备较强的合作、交往技能,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而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只要家园密切配合,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交往活动,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与素质就能得到强化与提高。会交往的人如同拥有开启人们心门的金钥匙,也为我们的发展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学会交往,会让 每一个孩子在今后的成长中走出自己亮丽的人生。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大百科全书例文早教机构

                        • 上一篇:焦虑症怎么治........
                          下一篇:如向对孩子开展友善行为方面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