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假想期的特点: "假想行为"是幼儿的年龄特征行为之一。当幼儿的心理需求和想象与实际混淆或发生矛盾时,就假想出一种事物或某种活动方式来实现自我满足,进行自我调节。其发生发展与孩子的心理发展和生活情境是紧密相联的。首先是孩子情感渲泄的需要。婴儿的感情主要是原始感情。其渲泄的方式主要是哭与笑。饿了哭几声,饱了笑几笑,只要需求得到了满足也就安静下来。以后随着孩子同外界社会环境的接触,原始情感带上了社会色彩,并逐渐向细致分化,社会性情感初步形成。
孩子习惯养成在什么年龄段开始最合适,越小越好吗?
【婴语说】:养成好的习惯,并不是越小越好,应该是在正确的年龄段养成正确的习惯。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一下子就想养成所有好习惯。家长们应该根据孩子的成长特点,通过制定可行小目标、“节奏化”良好行为、有效的激励三个有效的方法让孩子的正确行为变成好习惯。
一、每个年龄段应该养成的良好习惯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英国萨克雷
每个孩子都存在个体差异,身体发育、性格发展都不尽相同,但是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0-3岁的家庭成长阶段,3-6岁的幼儿园生活,6岁以后的小学阶段。每个阶段孩子有着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所以要培养的行为习惯也不相同:
1、0-3岁的孩子
蒙氏教育创始人蒙特梭利说过:“人的功能在0-3岁这一阶段比3岁以后直到死亡的各个阶段的总和还要长,我们可以把这3年看作是人的一生”。这一阶段是孩子形成未来人格的重要时期,但该阶段孩子思维发展能力有限,无法进行深入地理解思考,所以这一阶段在习惯上,孩子主要侧重生活和饮食上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1)生活习惯:
让孩子养成起床自己穿衣、独立上卫生间的生活习惯,这些生活习惯养成后,能更好地过渡到下一个幼儿园生活阶段。另外每天要养成作息时间固定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这里可以通过制定日常作息时间表,规划每日起居生活游戏时间。
(2)饮食习惯:
很多孩子不自己吃饭,每天还要父母喂着吃,特别是隔代养育时,爷爷奶奶甚至还“追着喂”。这种饮食习惯一旦养成,上幼儿园后,难道还等着老师来喂吗?所以在家庭教育阶段,一定要养成孩子独立自主吃饭,不挑食,不偏食的饮食习惯。这里推荐一个由英国权威儿童中心推崇的“BLM自主进食法”,全称:Baby-led weaning,旨在指引孩子独立自主进食。
从小提供柔软易食固体食物。不喂食糊状物,可以提高孩子咀嚼能力,为自主进食奠定基础。父母不喂食。从添加辅食开始,由孩子自己动手获取食物,早期容忍孩子直接手抓食物,后期引导孩子自己使用餐具。家人共同进餐。营造一种吃饭的氛围,鼓励孩子自己吃饭。孩子通过观察父母吃饭,也会不由自主地跟着饮食。2、3-6岁的孩子“三岁的孩子狗都嫌”,这个阶段孩子已经开始有自主意识,对外界有自己的看法,加上进入幼儿园,接触的外界讯息增加,孩子进入了“社会规则敏感期”。如果没有引导孩子养成懂规矩,正确表达情绪的习惯,会对孩子为人处世造成不利影响。
(1)立规矩
“无规矩不成方圆”,没规矩的孩子容易被人厌恶,好的行为准则是在与父母一朝一夕的相处中,潜移默化中学会的。3岁以后,孩子的规则意识更一步提升,父母就要开始有意识地约束孩子不良行为,并告知正确的做法。
立规矩注意事项:
规矩确定,不可朝三暮四。什么行为该做,什么行为不该做,规矩一旦制定,不要随便更改。比如:制定了不能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的规矩,就不能因为今天家长没时间看管孩子,打开电视让孩子拿电视当“配菜”。反复无常的规矩会让孩子对规矩的边界产生质疑。规矩明确,不可模棱两可。比如教导孩子过“红绿灯”,这个阶段应该告诫孩子红灯任何情况都不能闯。不用跟孩子解释“特殊情况”,比如:告诉孩子有交通警察指挥时,可以按指挥通过红灯。当孩子还无法进行多维度思考时,可能性越多,孩子头脑越混乱,导致对规矩摇摆不定。(2)正确表达情绪
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没有完全学会如何掌控情绪,遇到不理解、有困扰的问题时,可能会通过又哭又闹来发泄情绪。这时家长们不要压制孩子情绪发泄,用父母的权威来制止孩子的哭闹,会让孩子的内心更加压抑,长此以往可能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学教授约翰·戈特曼在《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中通过“五个步骤”来培养高情商孩子以及让孩子养成正确表达情绪的良好习惯:
发现孩子情绪变化;把握孩子情绪化的时机,对孩子进行辅导,增进亲子关系;在孩子立场感受孩子情绪,聆听孩子内心;帮助孩子发泄情绪;划清边界,解决问题。3、6岁以后的孩子
(1)自主学习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我去发现。”-数学家波利亚
自主学习是现代社会取得成功的捷径。今年受疫情影响,无数学生都在家上网课,自主学习。有关教育研究人员就提出了:“今年是有“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弯道超车的最好时机。”今年高考,那些能自律,自主学习的学子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要养成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就要在孩子学习之初,要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探索新知识,来满足好奇心,得到收获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有意识地向孩子提出科学问题,比如:“为什么月亮有的时候圆圆的,像个玉盘?有的时候弯弯的,像个小船?”从而引导孩子从书本中去获取答案。
(2)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的习惯更是步入社会所必须的技能。在培养孩子独立思考时,可以和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结合起来,平时遇到问题时,先让孩子独立思考,如果孩子回答有错,或者不是很准确,再让孩子通过自主学习来获得解答。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两个习惯相辅相成,才能让孩子更快成长。
当然,需要孩子养成的好习惯很多,比如遵纪守法,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等,这里仅就列举每个年龄段最应该养成的几个好习惯,供家长们参考。
二、如何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好习惯的养成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没有强大的意志,孩子容易给自己找借口。所以要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就要有方法地培养:
1、制定小目标开始
村上春树,他规定自己每天只写4000字,结果坚持了40年。如果他当初一下子就制定一个横跨40年的宏伟计划,可能早就放弃了。要让孩子养成好习惯,一定要从可行的小目标开始,不要让孩子对好习惯产生排斥感。一旦目标遥遥无期,就容易然让人产生放弃的念头,第二天甚至都不想付诸行动。
2、习惯“节奏化”
对孩子每天的行为进行日常规划,让行为习惯形成节奏。比如:每天睡前要刷牙。刷牙和晚上睡觉两个行为就捆绑在一起,要养成睡前刷牙的习惯,就要养成刷牙后才睡得着觉的节奏感。这种节奏感需要日复一日的重复行为才能养成的。
3、激励机制
好习惯的养成,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何让孩子保持积极的心态,也就至关重要。这时,就可以制定一个阶段性的激励机制,对孩子的坚持给予适当的表扬奖励。比如:“孩子一周都自己独立吃饭,就可以奖励周末去游乐场玩耍”。根据孩子的喜好,选择适当的奖赏,不要吝啬语言鼓励,让孩子产生保持好习惯的动力,能对好习惯的养成起到促进作用。
三、培养孩子好习惯,父母应该注意:“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要养成好习惯,父母自身的行为习惯、教育方式也很重要。
1、创造良好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孩子成才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孩子处在一个不遵守规则,充斥着粗言秽语的环境里,要想孩子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就有点强人所难了。环境就像个“大染缸”,孩子身处什么样的环境,自然也就养成什么样的性格习惯。
2、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教导孩子养成好习惯,并不在于一次的教诲,或是一次的指责就能形成的。父母要言传身教,通过自身的行为作风,告诉孩子这才是真正的好习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些家长一回家就抱着手机玩个不停,却要孩子每天读书。孩子看在眼里,就会产生抵触的心理。父母的自律才是孩子养成好习惯最好的启蒙老师。
3、循循善诱
有人说:“教育孩子也是门艺术。”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艺术绝对不是大讲道理或者枯燥的说教。要针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征,通过日常的点滴教诲,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好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婴语说】结语:
“爱子,教之以方。”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受人称赞的“别人家的孩子”,但养成好习惯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却是个终身的课题。尊重孩子成长规律,在对的时间教导孩子养成对的习惯。一步一个台阶,从小目标开始,形成良好的行为节奏,并辅之以适当的奖励,一定能让自家的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