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宝的心理发育有什么特点?

              幼儿期是指儿童从1岁到3岁的时期,又叫先学前期。在这段时间内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继续发展,至3岁左右,脑皮质细胞分化已基本完成,脑重量也达1000g以上,相当与成人脑重量的2/3,不但神经细胞体在增大,神经纤维也在延长,而且神经纤维髓鞘化过程也在迅速进行,约2岁时,感觉神经、运动神经以及锥体束纤维的神经髓鞘初步完成。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儿童脑的兴奋过程比以前更加集中,暂时性的联系也较容易形成,皮质的抑制过程也进一步加强,神经功能更易于集中,加强了对外界事物的分析综合能力,减少了儿童的冲动性,从而有利于儿童心理过程的发展。但就整个儿童期来讲,抑制过程还必将弱,兴奋过程仍然占优势,因而幼儿期儿童易于疲倦,容易激动,易受外界刺激物的影响,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等。在幼儿期,行走动作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1岁左右,儿童就会站起来,并有可能开始行走,约在2-3岁时,儿童不但学会了行走,而且也逐渐学会了跳、跑、攀登阶梯、越过障碍物等复杂的动作。行走动作的发展扩大了幼儿的生活范围,为空间知觉、初步思维活动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可以帮助儿童及早摆脱对成人的过多依赖,发展儿童的独立性,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儿童的语言发育,只有在幼儿期才开始发展起来。儿童在与成人进行语言的不断交流过程中,语言得到了迅速发展,1岁左右能听懂的词约10—20个,能说出的词则更少,在1岁至3岁时,儿童的语言能力大大加强,1岁半以前主要是单词句时期,即用一两个词来代表一个句子,如儿童常说“帽帽”、“猫猫”、“宝宝”等。1岁半以后儿童掌握的词汇数量增加,开始出现多词句。到了二三岁时,在成人正确教育的影响下,词汇量日渐增加,每个词所代表的经验也比较丰富,能按照词的指示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例如:成人往往利用“好”、“可以”、“对”来进行阳性的强化,而利用“不好”、“不可以”、“不对”来进行阴性的强化,儿童自己对自己说“我要…”“我不要…”等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愿。由于儿童语言的概况调节作用不断发展,给儿童学习社会经验、道德品质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幼儿期儿童思维活动尚处于低级形式,缺乏自觉性、目的性,想象是零散的、片段的,故在幼儿期,我们应给儿童言语交流机会,如讲故事、说歌谣等,多鼓励儿童说话,利用言语交流不断丰富儿童的知识。幼儿期儿童不但已经具有了各种愉快和不愉快的情绪,而且也开始有了比较复杂的情感体验,如喜欢与亲近的人交往,因为在交往中产生愉快的体验,在受到关心爱护时也会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但在不正确的教育下,也会产生不良情绪和情感,如产生嫉妒、爱发脾气等。幼儿期儿童由于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不平衡,故情绪、情感不稳定,不能较长时间控制自己的行为,为了培养儿童良好的情绪,应经常和儿童交往,开展多样化的活动。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灾难寄宿幼儿园早教阅读

                        • 上一篇:如何应对刚入园哭闹的幼儿?
                          下一篇:新生入园开始不哭后来哭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