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游戏是儿童生来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而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更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游戏。幼儿对于模仿成人活动、反映他(她)熟悉的周围生活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这就使得幼儿园角色游戏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而作为一个幼儿园老师在角色游戏中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并予以指导教育这便是最重要的任务。
一、角色游戏的概念、特点及其作用。
所谓的角色游戏就是指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由幼儿自己确定游戏主题、构思游戏内容、分配游戏角色和制定游戏规则,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它能满足幼儿向往、想象模仿和实践的心理需要。比如娃娃家游戏,医院游戏,商店游戏等等是不同主题的角色游戏,都有一定的主题,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它也是创造性游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游戏。
幼儿角色游戏全面地反映了幼儿游戏的特点,游戏的自主自愿性、虚构性、社会性、愉悦性、非生产性等都可在角色游戏中体现出来。角色游戏与其它形式的游戏相比较,更突出地表现出两个最基本的特点:高度的独立自主性和特殊的想象活动。从而引申出角色游戏最主要的教育作用就是:通过幼儿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与模仿,有助于幼儿学习生活社会性行为,发展交往能力;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二、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教师是支持者、参与者而不是指挥者,这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深入观察和了解幼儿的游戏现状,灵活扮演各种角色,不失时机地给幼儿启发性的建议,引导幼儿扩展新的游戏主题。然而,在我们现实的游戏指导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
(一)对游戏材料的投放尺度拿捏不准。
众所周知,玩具和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物质支柱,更是对幼儿游戏的一种隐性指导,幼儿往往是在玩具物品或材料的启发下产生联想并引起做游戏愿望的。很多教师在刚开始投放角色区游戏材料时,认为游戏材料投放越多、越真实、越漂亮,孩子们越喜欢,太过于片面追求时髦、仿真的游戏材料,而忽略了材料投放的操作性。
案例一:教师为中班角色区“亲亲热热一家人”提供了全套仿真家具,其逼真的造型和鲜艳的色彩吸引了全班幼儿,他们争先恐后到这个区角玩。可没过多久,孩子们渐渐厌烦了这里一成不变的摆设,“床铺”只能给娃娃睡觉;“电视机”只能用来观看;“冰箱”只能用来放水果……
显然这些仿真材料的单一功能限制了孩子们的思维,刚开始由于物品形象逼真,孩子们还比较感兴趣,但时间一长孩子们就失去了兴趣。这些材料虽能吸引幼儿注意,短时间内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时间一长,由于以物代物活动少,幼儿创造性体现不足,幼儿的游戏兴趣便很难维持。
(二)在游戏中的角色定位不够清晰,缺乏真正的观察者。
观察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一观点已被广大幼儿教师所接纳,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定位不够清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观察的质量。
有些教师认为,游戏是幼儿自己玩的,只要不出问题,教师就可以不管。他们把游戏看成是自己放松和歇息的机会,根本没有观察游戏的意识。况且,游戏与教学活动相比,不如教学活动那么好驾驭,因为幼儿是动态的而非静止的,他们的行为是教师难以控制的,主宰游戏的是幼儿而不是教师。加之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幼儿,确实难以对每一个幼儿的情况都了如指掌,而有些教师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观察静态的情景,因此难以观察到动态游戏中的幼儿究竟在干什么。或者有的教师将观察仅限于安全的防卫,着眼于不出事故,至于孩子在活动过程中情绪体验、语言、思维发展水平如何一概不管。这种观察只观不思缺乏质量,不能及时了解幼儿,调整幼儿的活动。
现在,大部分教师都不同程度地认识到了游戏的重要价值,都知道要通过观察来指导游戏,但是在角色游戏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缺乏观察者角色意识,观察的敏感度不够,往往在游戏活动中有的教师忙碌地穿插于活动空间之中,较多地介入幼儿的游戏之中,象一个指挥者不停地发号施令。可对为什么观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还是不太清楚,出现了想观察而不会观察的现象。
(三)指导缺乏目的性、计划性、整体性和层次性,没有保证指导行之有效。
教师在指导角色游戏活动中,常常很少用心去了解幼儿是如何想的,总是把角色游戏的主题事先安排好,幼儿只能机械的模仿,被动的进行游戏,还习惯于把现成的知识及答案告诉幼儿,要求幼儿达到某种水平,存在不尊重、不平等、不对话的现象。有时在游戏中因怕乱、怕出事,还会轻易打断幼儿的游戏,给幼儿的束缚太多,因此幼儿游戏的权利不同程度地被剥夺了。
幼儿游戏是一种快乐的、满足需要和愿望的、自发的。不同寻常的行为,幼儿在游戏中注重的是游戏的过程体验,而对于游戏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并不在乎,他们想玩就玩、不想玩就停止;不同年龄幼儿游戏的特点是不同的,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游戏也是有差异的。由于对幼儿游戏的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教师面对幼儿游戏时,往往会以自己的既定标准去看待不同的幼儿,对他们游戏的不同水平缺乏真正的了解,出现了几种典型的“重轻失调”现象,即重知识技能的掌握,轻情感及社会性的发展;重游戏的预成结果,轻幼儿的实际能力水平;重游戏的逼真性,轻幼儿在游戏中的创造性的发挥;重直接的语言指导,轻幼儿在游戏中的自由探索;重游戏的结果,轻游戏的过程体验;重游戏环境创设的规模,轻实际利用的灵活性。
(四)无法正确把握介入角色游戏时机。
在幼儿园角色游戏时,教师的“介入”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因素,然而常常出现教师的无意义介入,或遇到一些情况会让教师处于介入和不介入的两难境地。有些教师独断的以自己想做的事替换幼儿原来的计划,或者通过强行中断游戏以教导规则和概念,这样只能是毁了游戏,既令游戏脱轨,又遏制了幼儿发挥其自主性和积极性。
案例二:大班角色区,女孩2:“大夫我咳嗽,给我开药吧!”男孩1听了听,就对拿药的男孩2说:“给她拿一些阿莫西林吧!”男孩2说:“你过来呀,我给你拿药。”这时老师问:“谁是大夫呀?”男孩1答:“我是呀!”“你们换一换玩,不要一个人老当大夫,来!你来当病人(教师指着女孩1说,并给其他孩子都分配了角色)。”老师说:“你先去拿卡,再挂号,然后再去找大夫看病。”当大夫的男孩2说:“我不想当大夫,我就想给小朋友拿药,我就能记住药放在哪里。”教师制止住他说:“你现在是大夫。”男孩2反对道:“我不喜欢当大夫,大夫不能给小朋友打针,我当护士吧……”教师觉得很难导演幼儿的游戏就离开了角色区。
本案例中,孩子自己发起和组织了角色游戏活动,有故事情节,角色分配也合理,玩的也很开心,这是幼儿主动学习的一种体现,教师应该给予鼓励。但是教师的介入不仅没有使孩子的游戏向高一级层次发展,反而打乱甚至破坏了游戏的进程,影响了幼儿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