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幼儿园里为什么提倡安静进餐

              孩子的进餐教育是幼儿园健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健康教育应“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由此可见,幼儿健康教育已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放到同等的位置。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将这种身心和谐发展的健康教育观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场景之中。比如,以幼儿进餐中的教育为例,教师不仅要从身体健康的角度来看待教育中的问题,还应从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其中的教育问题。然而,现实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我从幼儿园进餐环境现状及其弊端以及要创设良好的进餐环境三个方面对幼儿园进餐环境这一问题将进行了阐述。

              一、幼儿园进餐环境现状

              春秋时期,孔子指出君子“食不语”,南宋朱熹批注此句时,提到边吃边谈恐怕对呼吸器官有害。一些幼教专著也认为幼儿吃饭不专心“偶有不慎,呼吸不得法,在吞咽中就会发生厌食”。因此,安静吃饭除了被视为传统美德,人们还认为安静吃饭有利于健康。所以,在幼儿园,就餐活动中幼儿保持安静,不说话是幼儿园的纪律。

              因为安静的吃饭不仅是传统美德、又有益于健康,同时还有益于幼儿园内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因此,在幼儿园就餐活动中,常常可以听到这样善意的提醒:“别说话了,快吃吧。”、“吃饭的时候要静悄悄的哦。”“不能说话,小心要呛到的。”……而老师们也发现,如果就餐的时候任由孩子边吃边玩,那么恐怕午餐一个小时也吃不完。如果吃饭不说话,那么就能加快进食速度。保育老师可以及时将碗筷清洗干净,不影响接下来的工作,教师也可以及时地让幼儿做好午睡的准备,不耽误教师的换班。由此,基于各方面的考虑幼儿园的这一项保育制度受到了普遍的认可。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健康有了更深的理解。幼儿的进食问题已不能仅从身体健康考虑,必须从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的角度来重新认识。

              幼儿的身体发育迅速,却又十分稚嫩,尤其是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过多的外界刺激会造成各种兴奋灶相互影响,相互抑制,出现兴奋灶的弱化。进食中,教师为了让幼儿吃饱吃好,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往往不厌其烦地提醒幼儿:“别说话,好好吃”、“快点吃”、“不要把饭粒撒在桌上”、“保持桌面的干净”、“注意细嚼慢咽”等等。原本愉快的进食顿时严肃起来。幼儿必须运用较低的记忆能力记住相当数量的规矩,时刻提醒自己注意按要求吃饭,这势必造成兴奋灶的抑制与弱化,注意力分散,消化腺分泌减少,食欲下降。另外,从生理解剖特点来看,神经系统调节反应的区域与消化腺的区域都在下丘脑中位,凡能影响高级神经活动兴奋与抑制的一切因素都能影响食欲,其中情绪起了重要作用。当人的情绪低落时,消化腺受到抑制,就没有食欲。教师对吃得慢的幼儿的催促(事实上,就餐一开始教师就不断地对所有孩子催促),以及对规则不时地提醒,使幼儿的神经处于紧张状态,影响了食欲,甚至会引起幼儿情绪上的反感、恐惧、紧张,造成食欲不振、厌食、畏食。

              二、幼儿园进餐环境现状的弊端

              处于幼儿园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语言发展十分迅速,有说话的兴趣,在相互交流中体会着说话的乐趣,充满好奇心,对周围环境总有摸一摸、动一动、说一说的欲望;神经系统具有兴奋大于抑制的特点,幼儿不能十分安静地坐着吃饭。长期以来,对此项纪律的维护其实存在着不少弊端。

              (一)影响幼儿的正常进食

              幼儿进餐时不许说话,是幼儿园普遍遵循的一项保教制度。幼儿用餐时,教师常提醒幼儿:“不许讲话,好好吃饭”、“快点吃、吃完可以出去玩”等。为了班内的统一管理和安静的用餐氛围,教师就会不厌其烦地对幼儿进行一系列的提醒,在教师严格控制的用餐氛围下,幼儿原本轻松愉快的用餐享受变成了一种严肃的生理作业。在这种严肃的用餐氛围下,给幼儿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幼儿在进餐时一方面默记教师提出的各项规定,另一方面用规定约束规范自己的用餐行为。教师对一些吃的慢的幼儿不断进行“善意”的督促,时甚至会把吃的慢的幼儿拉出来,分配到一个角落去。在这种不和谐的用餐氛围下,很容易让幼儿产生紧张、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长期处在这一用餐氛围下,不仅影响幼儿的消化和吸收而且会容易滋生幼儿厌食等负面情绪。

              (二)不利于发展幼儿的同伴关系

              在进餐过程中,教师要求幼儿各吃各的、不准东张西望交头接耳,因此多数幼儿能按教师规定安分进餐。事实上在进餐这一自由活动过程中,幼儿内心很渴望和同伴交流。记得在幼儿园实习时,笔者发现幼儿在进餐时通常会和周围的同伴交流自己周末要去哪玩、妈妈又给买新玩具新衣服了等,在这一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幼儿边吃边说,非但没有影响幼儿的正常进食,反而使幼儿心情愉快地完成了进餐活动,另一面幼儿在这一轻松的氛围下锻炼了自己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增进了同伴关系。可见,在自我封闭的进餐过程中,不仅不利于幼儿的愉快进食而且还大大减少了幼儿间交流的机会。虽然,我们提倡幼儿进餐时的自由交流,但我们并不是从一个极端(完全封闭的进餐)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自由无度的进餐)。我们所提倡的是在不影响幼儿及其同伴正常进餐的前提下,允许幼儿间的自由交流。

              (三)不利于师幼关系的形成

              在幼儿园实习时,我们发现从幼儿一开始进餐,教师便不停地督促幼儿尤其是吃饭速度慢的孩子抓紧时间吃,吃完后可以自由活动。其中保育老师在这其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在某幼儿园大班里面对那些吃饭不安分的孩子某保育员常采取非常粗暴的行为,如用盛饭勺砸幼儿的碗或是罚幼儿站立吃饭。在这一状态下,进餐便成了一些幼儿恐惧的事情,而且教师很容易让幼儿产生一些错觉如:吃饭和自由活动有时是对立的、吃饭速度快才是对的等。可见,在这些错觉的支配下幼儿往往会对吃饭及教师产生心理抵触,而且还有一些幼儿为了迎合教师的需求,改变自己的进餐习惯不断提高进餐速度。在这一些表现下,教师和幼儿间很难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

              三、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进餐环境

              由此可见,传统教育对“吃饭中说话”的理解是有极大的偏差的。吃饭不说话除了能方便教师,维持幼儿园各项工作按时有序进行以外,其他作用较少。尽管它确实可以避免呛食洒汤,但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人与生俱来有趋利避害的能力,只要需要,本能便可得到发展。而在现实中的过度保护,会让幼儿失去自我保护的能力。在国外,家长特别重视不替孩子干事,几个月的孩子学习自己吃饭,吃得满脸满身满地,也被视为学习的必经过程而听之任之。一味防范的不当的教育行为、要求、措施,给幼儿身心造成了负面影响,并由此使幼儿形成对吃饭的错误态度。另外,从长期效果看,“吃饭不许说话”也没有得到世人的普遍遵从。人们喜欢在进餐时聊天,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齐克森.默海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并认为饮食中,人们心情愉快,思维活跃,乐于接纳新想法,富于创造性联想。让幼儿边吃边聊,体验进餐的愉快,不仅有助于增进食欲,也可以为幼儿多方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幼儿园要加强家园合作共同致力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教师和家长要在教育要求和教育行为上保持一致,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实施同步教育。从就餐这样的小视角入手,在家庭中家长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不挑食按时就餐,不浪费粮食等良好的饮食习惯。唯此,幼儿园中的教育效果才能在家庭中得以延伸和巩固。教师可以通过家长开放日,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各种生活学习问题进行面对面地交流和探讨。只有教师和幼儿家长站在同一战壕里,才能打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保卫战。

              营养是生命与智慧的源泉,尤其是对于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的幼儿来说,更是至关重要,让我们共同关注幼儿的健康成长。维护幼儿的生命健康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我们应更多地关心、促进幼儿健康行为的形成,让健康成为每一位幼儿的权力。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在线弱智二十五

                        • 上一篇:简述个体行为发展的基本特点
                          下一篇:幼儿自主进餐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