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攻击目的的不同,可以将攻击行为分为两种类型:敌意性攻击(hostile aggression)和工具性攻击(instrumental aggression)。
敌意性攻击一般由痛苦或不安引起,是情绪性的行为,其目的是伤害别人,给他人造成痛苦作为最终目标,比如打架斗殴。工具性攻击并不直接由愤怒或某种情绪引起,而是把伤害他人作为一种手手段,目的是通过攻击获得所希望的奖励或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抢劫获取财物。
为什么要做这种区分呢?理由是人们的攻击行为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敌意性的攻击由痛苦的情绪体验刺激(例如,侮辱、挫折或嫉妒)所引发,而工具性攻击并没有这些情绪上的原因。此外,敌意性攻击可能转变为致死的行为,以伤害对方的身体为最终目的;而像抢劫这样的工具性攻击,主要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财物,不一定会伤害别人的身体。最后,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加以控制或矫正。例如,对勃然大怒的人可以通过分散他的注意力来减少敌意性攻击;而通过改变维系或抑制攻击行为的奖励和惩罚,就有可能减少工具性侵犯。 根据攻击行为的性质,即是否违反社会规范和准则,可以把攻击行为划分为反社会、亲社会和被认可的攻击行为。
亲社会攻击行为(prosocial aggressive behavior)是按照社会道德标准所接受的范围,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所采取的攻击性行为。如社会治安、逮捕罪犯等。也有一些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攻击行为。一般人们在谈到攻击行为时,往往是指反社会的攻击行为。
心理学家巴斯(A. H. Buss,1961)按身体的和语言的、积极的和消极的、直接的和间接的3个标准对这种攻击行为进行排列组合,把攻击划分为8种类型。1.身体的-积极的-直接的,如冲撞、殴打、开枪;2.身体的-积极的-间接的,如设置陷阱、派刺客暗杀;3.身体的-消极的-直接的,如静坐、示威、罢工;4.身体的-消极的-间接的,如拒绝应做的事;5.语言的-积极的-直接的,如侮辱他人;6.语言的-积极酌-间接的,如散步流言蜚语;7. 语言的-消极的-直接的,如不回答别人的问话;8.语言的-消极的-间接的,如他人收到不当非难时,不为其辩护。
这种对攻击行为的详细分类,对于人们理解攻击行为的性质,对于攻击行为研究的精细化都是有帮助的。例如,很多关于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研究,都是通过自然观察法进行的,只有预先有了详细的攻击行为的细目和界定,才能保证观察的效度和评分者信度。此外,儿童的攻击行为确实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只有准确理解攻击行为的类型,才能找到控制和干预的方法。例如,有的儿童的攻击行为属于主动的、直接攻击型,这些儿童总爱故意找茬,挑起事端;而有的儿童只是在遭受到挑衅后,才被动还击,这种属于反应型攻击行为。很显然,这两攻击行为的性质不同。在矫治攻击行为时,那些主动攻击别人的儿童应该作为重点和突破点,他们的攻击行为减少了,其他儿童的反应型行为攻击也会相应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