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开展教学

              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

              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

              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

              我们归纳为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性原则;儿童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

              我们依据三大原则灵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解决了幼儿希望能像周围成人那样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与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之间形成矛盾。

              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

              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当爸爸、妈妈、孩子等各种角色,教师适时地参与游戏,引导幼儿模仿爸爸去买菜、妈妈给孩子喂饭、爸爸妈妈一起带着孩子去公园等,既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发展了幼儿语言,又使得幼儿心情愉快。

              在《我找到了小猫》游戏中,幼儿扮成各种小动物,帮助猫妈妈找孩子,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动物”将在不同地点找到的小猫送到家里,并高兴地告诉猫妈妈自己是在哪里找到小猫的。

              当猫妈妈对“小动物”表示感谢时,“小动物”愉快地表示不用谢。

              它培养了幼儿为别人着想、助人为乐和礼貌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教学活动中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论事,“阳春面浇头”外在式的;也不是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

              在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

              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实现“跑班制”,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

              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

              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

              我们利用幼儿园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

              设立生活角,开展编织、绣花、擦皮鞋等活动,使儿童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一种群体感。

              三、坚持正面引导,使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渗入了主体本身的情感和意志活动。

              自我意识是主观的,未必与自己的客观情况符合。

              自我概念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异代表了个人心理适应的一个指标,两者越接近,个人的适应就越好,心理就越健康。

              自我意识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

              幼儿自我意识受各种因素影响,不成熟、不稳定。

              教师应积极引导,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识。

              首先,教师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经验及个体差异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选择适合的活动内容,并认真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物质材料准备和知识准备。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为幼儿营造平等、宽松、支持的心理环境,多用鼓励的方法,因人而异地指导幼儿,使幼儿表现得自信、主动,容易获得成功。

              其次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发展。

              幼儿受认识水平影响,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常依赖于成人的评价,幼儿学习评价主要通过成人正确评价的示范。

              教师要广泛搜集幼儿在幼儿园、家庭中有关发展的信息,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幼儿,客观、具体、明确地评价幼儿。

              如:利用入园、离园、家访、开放活动等时间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情绪、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及时肯定幼儿的优点。

              日常活动时经常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和同伴在哪些方面有进步,对幼儿的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

              同时引导幼儿少与别人比,多与自己比,既指出他优秀的地方,又要指出他的不足。

              使幼儿能正确的自我评价,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四、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注意个别差异 每个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我们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

              可以通过开展个别辅导的形式,对问题突出的孩子还要和家长联系,咨询专家,进行心理治疗。

              最后作为幼儿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创设能引起幼儿积极情绪体验、满足其兴趣与需要的环境和条件,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帮助幼儿学习调节情绪和表达情感,使每一个幼儿感到安全、温馨和愉快。

              幼儿中班时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是一个蕴藏极大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心理脆弱容易不良行为习惯养成的时期。

              针对这个时期的幼儿,我分几个方面开展以下班级管理工作:1、幼儿从小班升到中班,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新的学期我们教师应该继续强化幼儿的生活常规。

              比如站队做操、喝水、入厕要有秩序,玩具玩好、水杯用完要放到原来的位置等等。

              教师要耐心的指导并做示范,以便幼儿能更好的认知。

              习惯是靠平时养成的,也许我们老师都有自己的教育方法,但在要求上我们要保持一致,以免误导幼儿。

              2、中班幼儿游戏活动水平明显提高,教师要不断的拓展幼儿游戏活动的空间。

              在游戏当中让幼儿自己找到伙伴,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进一步的提高促进幼儿之间的合作精神。

              并在活动中培养幼儿遵守一定的规则培养自控能力让幼儿按照一定的规则办事。

              3、中班幼儿想象力水平有很大的提高,需要更大的表达和创造空间。

              鼓励幼儿画画,把所要表达的东西画出来,在幼儿进行作画的时候,进一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活动区的活动是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一个很好的场地,作为我们教师时时刻刻要利用肢体动作,语言描述,创设游戏活动,充分的调动幼儿的想象力。

              4、安全健康发面是班级工作的重中之重,我要在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上融入安全教育增加幼儿安全方面的意识。

              让幼儿有自我保护、自我防范、自我安全的意识。

              确保每个幼儿高高兴兴上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

              5、家长的配合和支持,能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与活动效率。

              只有与家长经常沟通家长才能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情况,我们也才能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才能让我们共同发现问题并能共同解决。

              以上就是我对有效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我们老师应该注意的,一些浅显的建议。

              班级管理上的问题需要探索的东西还有很多,我们一定要尽自己的所能让幼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让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只有我们教师真正的了解幼儿,把每一位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这样才能够作好和开展好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直觉胎教的重要性之地

                        • 上一篇:幼儿园教师应具备哪些个人修养与行为
                          下一篇:四周岁到五周岁年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