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回避型人格障碍」,是怎么形成的,如

              回避型人格障碍,是一种逃避型人格,其主要特点为:行为退缩,内心极度自卑,面对需要大量接触他人或者经常有社交活动的工作,或者挑战,常常采取回避的态度和行为,表现为无力应对。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即DSM-5)中对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为:一种社交抑制,能力不足感和对负性评价极其敏感的普遍模式;起始不晚于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种背景下,表现为下列4项(或更多)症状:

              1.因为害怕批评、否定或者排斥,而回避涉及人际接触较多的职业活动;

              2.不愿与人打交道,除非确定能被喜欢;

              3.因为害羞或怕被嘲弄而在亲密关系中表现拘谨;

              4.有在社交场合被批评或被拒绝的先占观念;

              5.因为能力不足感而在新的人际关系情况下受抑制;

              6.认为自己在社交方面笨拙,缺乏个人吸引力或低人一等;

              7.因为可能令人困窘,非常不情愿冒个人风险或参加任何新的活动。

              从这里可以看出,回避型人格障碍内心非常的自卑,因而在面对需要人际接触或社交活动的工作总是尽可能地避免参与。除非能够确定自己会受欢迎,否则回避型人格障碍通常是不愿意卷入他人事务或公开场合之中的,所以他们在社交场合经常是缄默不语的。并且,回避型人格障碍非常的敏感害羞,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相,也很容易因为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深感自己受到伤害。

              多数情况系下,回避型人格障碍除了至亲之外,基本上没有好朋友或知心朋友,又或者仅有一个。

              这是因为

              回避型人格障碍缺乏自信,有着很大的不安全感对于回避型人格障碍而言,他们对自身价值没有足够的自信心,时常会怀疑自身的价值,特别是当他们遭到他人的拒绝或反对的时候。

              假如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或者听到他人不赞同的意见,回避型人格障碍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尤其是对方表现出明确的拒绝时。这也是为什么回避型人格障碍从一开始就选择回避人际关系,因为他们害怕自己会受到伤害,害怕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也正是因为这样,使得他们有时候会无条件地接受他人的意见。

              虽然回避型人格障碍和大多数人一样有着与人交往的需要,但是,他们大多选择与周围的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他们的内心深处有着极大的不安全感,因而很难和他人进行深入的感情交流。

              所以,在多数情况下,面对需要大量接触他人的工作,或者活动,回避型人格障碍会选择逃避。这不一定是因为他们害羞,有时候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人性太复杂,无法确定他人对自己是否真正的友善,担心因为自己的一些言行,引来他人的不快或者嫉妒等,而带来一系列的烦恼。

              正是因为如此,回避型人格障碍大多不愿意出风头,尽可能地回避任何能让自己引起多人关注的机会。为了能达到回避的目的,他们常常会寻找各自借口,只求让自己远离喧嚣的人群和是非。这一点和一些隐居者非常相似。不过,这并不表示隐居者就一定是回避型人格障碍。毕竟,渴望一种有意义的孤独与回避人世并非是一种病态,真正具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并不敢深入自己的内心去探索自己,他们的回避带有盲目性和非理智性。

              由于害怕暴露自己的内心感情,回避型人格障碍在家庭之外,很少有亲密的朋友或者知己。他们对熟人很热情,对陌生人则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没有共同的语言,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而且,回避型人格障碍对生活中的习惯或者常态,害怕改变,这会引起他们的焦虑。鉴于这些特征,不少回避型人格障碍容易患有抑郁症或焦虑症。

              回避型人格障碍是怎么形成的有人认为,具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个体,在出生的时候,就表现出了难以抚慰的脾气或人格特征,但这个观点,目前并没有更多的证据。也就是说,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成因并不一定具备生物学基础。

              心理学认为,回避型人格障碍主要源于内心不健康的自卑心理和严重缺乏的安全感。而自卑感与不安全感主要起源于童年时期,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大多数的人格障碍成因与个体的早年经历有关,即童年时期的内心经历,以及养育者对个体的态度和言行。

              认知理论表明,回避型人格障碍发展出认为自己没有价值的信念,是生命早期被重要他人拒绝的结果。而这个重要他人,可能是父母,可能是爷爷奶奶,也可能是其他养育者。

              个体在幼年时期对养育者有着强烈的依赖感,并且渴望得到回应,但是如果这个过程并不顺利,屡屡受挫。

              如果个体经常遭受父母的嘲笑、否定等,就会将这屈辱的经历内化,形成消极的自我意向,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不会真正得到他人的爱。TA会觉得,“连爸爸妈妈都不喜欢我了,还有谁会喜欢我呢?”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TA就会产生一种罪恶感,开始回避与他人的交往,并且会倾向于低估自己,以及自己从外界得到的正性反馈。而当个体在遭到拒绝后,就会产生消极的自我暗示、低估自我价值,这种受挫感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引导和鼓励,就会为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埋下种子。

              而且,个体的这段经历会使得TA在今后的亲密关系形成与维持当中生成强烈的恐惧感,表现出对亲密行为的抵触、抗拒与逃避等情况。随着关系的越来越近,TA会产生强烈的窒息感,想要迅速从这段关系中脱离出来,让他人产生一种疏离感,好像这个人并不需要感情一般。

              其实,TA并不是没有情感需求,而是因为成长过程中屡屡遭到来自重要他人的拒绝,而害怕自己会被抛弃,因而不由自主地抑制自己和自己的感情,极力不让自己去依赖他人,表现出一种假性独立。但其实,TA内心是孤独而渴望关注的。

              除了早年经历,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有很大关系。

              这就需要谈及一个人人性的弱点——嫉妒。这是一种有畸形自恋、病态自卑和扭曲自尊、强烈虚荣心等导致的,是一种包括忌恨、焦虑、愤怒、不满、恐惧等情绪在内的复杂情绪。

              正常的嫉妒可以使一个人看到自己的不足,努力改变,发掘潜能,完善自己。病态嫉妒,则使一个人心胸狭窄,好攀比,见不得别人一点点好,而且经常会搞破坏,严重的会危机他人生命。

              因为嫉妒而导致其他人心理创伤,形成不健康心理的事并不少见,回避型人格便是其中之一。而且,这种因他人嫉妒形成回避型人格的,大多见于女性,尤其是长得漂亮的女性。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方面,女性对自己的容貌十分在意,尤其在意自己的容貌是否有吸引力,如果见到比自己容貌漂亮的,很容易因此产生嫉妒之心,并联合周围的人一起来挤兑,甚至各种逼迫。虽然有人说女人也喜欢看美女,但这仅仅是在“那位美女在她看来,与她无利益冲突”的前提下,而这个利益,并不是我们正常理解的利益,而是包括她觉得对方太过美貌而抢了自己的风头。

              曾经在火车上见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位美女(就叫她小美吧)小美,看起来仙气飘飘,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在硬座上看风景,旁边的座位因为有人下车而空了出来。过道对面一位长得不怎样的女人(就叫她小计吧)小计看到小美,两眼充满了嫉妒,立刻拉着男朋友坐到了小美桌子对面,然后不断地将脚伸过去,踩小美。一开始,小美一再忍让,不断把脚缩回来,可是那个小计一枝花往前伸,故意要踩她,最后小美忍不住了,说,“你的脚能不能不要一直伸过来,踩到我了。”然后小计说,“你自己不好,还怪我。”一嘴河南口音。

              看,女人的嫉妒就是这样莫名其妙,长得漂亮有错了?

              再说另一件事。小丽长得很漂亮,有一天和因为某种原因不得不参加一次聚餐,有个好色的蓝科长一直想尽办法要逼她喝酒,小丽拒绝了,从那以后,那个蓝科长就天天在局长面前说小丽坏话。这是一种典型的得不到就毁掉。

              男人的嫉妒和女人的嫉妒不同之处就在于,女人嫉妒的是貌美者本身,男人嫉妒的则是能够得到貌美者的人,所以得不到宁愿毁掉。

              而这种来自人形怪阴暗面的嫉妒,常常会导致一些长得漂亮的女性产生回避型人格的倾向,不太愿意参与社会活动。

              如果想要改变回避型人格障碍,该怎么做呢?对于任何一种人格障碍,如果想要彻底改变,最佳的办法是进行心理治疗,针对个体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人格障碍个体自愿改变,否则无论谁,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并且还可能适得其反。

              在进行心理治疗之后,还可以自己做一些功课,辅助性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优点,同时也看到自己的缺点。

              有的人说,“我没有优点”,其实,只是没有看到自己的优点罢了,如果实在找不出来,可以在进行心理治疗的时候,在心理治疗师的指引下,一点一点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加自我价值感。

              其次,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差距。

              每个人都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世上无完人。因此,不必过高地评价他人,无限放大他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或者拿他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比较。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自己所长所短。

              如果觉得自己在他人面前感到自卑,不妨接纳这个自卑,这种自卑感并不是一无是处,在有些时候,它能个体变得小心谨慎,少犯错误,谦虚而有自知之明。

              同时,经常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经常鼓励自己,尤其是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要相信自己,即使不能立刻解决问题,也要相信自己能够尽力,经常给自己加油打气。

              最后,给自己制定一个社交计划,循序渐进地参与一些社交活动和人际交往活动。

              回避型人格障碍对于社交场合是有选择的,如果是人多的,且不熟悉的,不能确定自己是否受欢迎的,往往不参加。这个因人而异,结合每个人的实际工作和所处环境来分析。假如你觉得自己维持现状并不会影响自己的未来生活,可以选择保持现状。假如你觉得继续这样下去可能会影响今后的发展,那么,你可以多给自己创造一些在公共场合发言的机会,经常锻炼,让自己敢于公开发言,并不断尝试与周围的人多聊天。

              慢慢地,你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变。

              以上是我的回答,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共同探讨。

              这里是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码字不易,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个赞;如果我的回答对您和您的朋友有帮助,请转发给他们。谢谢!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准时专门宾馆

                        • 上一篇:回避型依恋类型的人还有救吗?
                          下一篇: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出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