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父母在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时,都会忍不住发脾气,大声地训斥孩子,这样做不仅于事无益,还会伤了亲子关系。
如何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才有利于孩子做出改变,又不伤亲子感情呢?
答案是,改变你的思维方式与态度。
不要把孩子的不良行为当成是单纯的不良行为,孩子其实是没有恶意的,行为的背后往往藏着其他的动机。
01、孩子可能只是在做实验。事例:我家儿子两三岁的时候住在姥姥家,有一天中午,全家人正坐在起吃饭,他突然抓了一把太空沙洒到了姥爷的碗里,然后志得意满地呵呵笑着跑开了。
孩子姥爷是个很和善的人,虽然不是很懂科学的育儿知识,却并没有舍得训斥孩子,只当作是小孩子惯常的淘气,说了句:“嘿,小家伙,你怎么可以这样!捣蛋鬼!”就完事儿了。
如果这件事换作别人很有可能会教训孩子一顿,小小年纪怎么可以这么没大没小没有规矩。或者可能会暴打一顿让长长记性。
真相剖析:事实上,这么小的孩子无法做到像大人一样思考,只要大人对他说“不可以”,他就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这种犯错带来的自责和羞耻感对他来说已经够了。
这对于孩子来说只是一个实验,是他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他需要搞清楚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想要弄清楚人类的性情和行为方式,想要知道如何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和所需的。
为了得到答案,孩子就会从身边的人身上做实验,仅此而已。如果你还是无法理解孩子的行为,可以把他当成一个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正在通过他的行为验证一些事情,并且把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记录在笔记本上。
而这些实验对于孩子了解自然世界,发展社会能力大有裨益。
给孩子一个好的实验结果:你想让孩子在实验中得到什么收获呢?
有意识地创设一个结果,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主意。
把你想要给孩子的答案写下来,比如,可以是一些优秀的品质:温和、坚定、幽默、言行一致……
然后,为你选择的每一个品质创设一个相应的场景或者行为,并且有意识地去这样做。可以每周选取其中之一加以行动,待这一行动成为习惯之后,再新增一种具体的行为,如此扎扎实实地去践行,孩子就会从中受益良多。
02、孩子可能是在寻求关注。有个小男孩,每次在吃面包的时候,都要把面包皮一片一片剥下来,他的父母总是很生气地对他说,“不要这样做!再这样就不要吃面包了!”
但是,他宁愿让父母骂他,也要这样做,因为他的内心得到了满足,他寻求父母关注的目的达到了。
后来,他的父母不再因为这件事情说他,他反而不再那样做了,因为关注消失,他觉得自己那样做就没意思了。
所以,如果孩子是因为寻求关注而出现的不良行为,我们只要不再关注,不良行为自然就会消失。
03、孩子可能是在试探父母的底线。有的孩子出现不良行为,很可能是因为父母无法做到言行一致,所以在试探父母的底线。
比如,父母规定孩子每天只能看半个小时手机,但是却没有严格执行,孩子常常超出这个时间范围,父母有时候允许,有时候不允许,孩子就会一再地试探。
对待这种情况,父母只需要做到言行一致,孩子就会明白父母的行为是可以预测的,没有必要考验父母是否说话算话,因为那样做纯属浪费时间和精力。
综上所述,孩子的不良行为很可能不是真正的不良行为,而是在实验、寻求关注,或者试探底线,所以,作为父母不能简单粗暴地训斥,而应该针对不同的行为动机,做出相应的处理。
我是@百合妈妈读心理,育儿达人,多平台签约作者,我只写有温度的育儿文章,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关注、转发、赞赏!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