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宝焦虑症会有什么症状?

              儿童焦虑症是一种情绪障碍,是一种不安的情绪体验,具体表现为无指向性的恐惧,会有心悸、口干、头痛、腹痛等症状。根据您描述的情况,宝宝的恐惧有明确的指向性,就是害怕医院,害怕医院的原因是因为害怕打针。所以家长并不用担心,宝宝不是焦虑症,只是有一些焦虑情绪,更多的是处理情绪的问题,家长做好安抚工作,解开心结就能改变孩子的这些行为。

              首先父母如果发现宝宝对于医院打针这件事情有特别的恐惧,那么在日常的教养中就不要常常用打针这样的事情吓唬孩子,因为孩子的认知发展还不成熟,对于事物的认知停留在浅层次的水平上,所以家长觉得正常的事情可能在孩子的世界里是非常可怕的存在,换位思考一下,假设我们每天都活在世界末日随时到来的恐惧中,成年人也不能正常地生活,也会想办法应对“末日威胁”,准备食物和水,在生命安全不能得到保证的情况下,产生焦虑的情绪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没有这样的应激情绪反而才是问题,从这一层面上,就能理解并解释宝宝关门、撕病历本的行为了。

              其次,在控制了“恐怖源头”以后,家长第二步应该做的是与宝宝沟通。大多数宝宝都害怕打针,也有不少父母会告诉孩子生病要打针,但是并没有那么多宝宝有这么严重的焦虑情绪,所以妈妈要和宝宝一起回忆,我们之前打过针,打针是因为生病了,生病了就不舒服,虽然打针很疼,但是打完针身体就会健康,又可以跑和跳,打针的是医生和护士,他们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口罩是为了干净,医院里会有其他病人,病好了就离开医院……家长要和孩子慢慢整理打针的经历,明确孩子究竟害怕的是什么,是打针的疼、是医生的“侵犯”、是护士擦的酒精还是针管针尖,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明确孩子害怕的是什么,孩子害怕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因为孩子对于这一事物有误解,解释清楚误会,帮助孩子改变认知。这一过程并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父母与孩子的共同努力,是父母辅助孩子对以往不愉快打针体验的梳理,在沟通的过程中,父母不能心急,不能先入为主,要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帮助孩子表达,尊重孩子的意见。

              最后,去医院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就算孩子一直身体健康也需要因为体检等原因去医院,所以在日常的沟通中父母逐步改善孩子对于医院的不好印象,在确认做好宝宝的心理建设以后去医院给孩子一次“成功”的经历——医院并没有那么可怕,只有生病的时候才需要找医生开药方,并且看完医生就可以离开。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沟通不是一次就可以解决问题的,需要多次的沟通,每次可能都有一点新进展,在帮助宝宝慢慢改善的过程中,父母不要表现得过渡紧张,这样会强化焦虑的概念,可能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一说打针我就要去关门,去撕病历本。所以父母要给予足够的爱心和耐心。

              了解更多更科学系统的育儿知识,请关注“积木育儿”头条号。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小河食谱双打

                        • 上一篇:宝宝哭是饿了还是哪里不舒服,怎么分辨这两者
                          下一篇: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如何判断孩子注意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