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发展过程:
① 生理需求(营养、口唇期)
② 安全感(爱、依恋)
③ 独立感(表扬)
④ 交往需求
⑤ 成就感
第一个阶段:生理需求
即孩子吃得饱、睡的好,这样的要求孩子很容易满足,但是不能满足过度,满足过度会物极必反,现在想吃什么给什么,将来孩子会什么也不吃。
第二阶段:安全感
两周岁左右的孩子会对父母很依恋,父母要多花时间陪孩子。孩子喜欢看妈妈笑、喜欢让爸爸抱 、喜欢和妈妈一起玩、喜欢和爸爸一起闹,孩子充分体会到父母的爱,所以这个阶段是最重要的陪伴阶段,给孩子充分的依恋,不要骗孩子,如果要离开,就光明正大的离开,不要哄他、不要骗他、不要偷偷走开、更不要吓他,这样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但如果这个阶段父母很少陪伴的孩子,孩子的安全感就会不足,会特别爱哭、黏人、希望爸爸妈妈不要走、胆小、害怕陌生人,就会对下一阶段独立感的建立影响特别大。
第三阶段:独立感
三周岁是孩子主观意识形成的关键期,他们希望自己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变得很有主见,但又会非常调皮、会探索,这个阶段要帮助孩子建立独立感。在这个阶段家长大可以放开,让孩子自己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只要在“三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的前提下尽量让孩子自己尝试,家长需要做的就是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让孩子具备良好的自理能力和行为习惯。如果还像第二阶段一样给孩子无限的爱,手把手去教孩子,孩子就不能尽快的独立、尽快的成长,不能向第三阶段过度。但是如果第二阶段安全感不足的孩子,在建立独立感时会很困难,会时常黏着家长,还会依赖家长,自理能力很差,所以要先帮孩子建立安全感,才能建立独立感。孩子的成长需要一步一步来,一环扣一环,急不来。
第四阶段:交往需求(归属感的需求)
五周岁的孩子自理能力已经很强了,自己能做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孩子更希望能找别的孩子一起玩,这时候孩子就进入了第四阶段:归属感的需求。这个阶段,家长要帮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学会协作、分享、学会如何和同伴交往,然后在交往中找到认同和表扬,但是如果独立感还没建立好的孩子是很难分享和协作的。不应该要求三周岁的孩子跟别人分享,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应该分享,不然孩子会觉得:我的东西是可以给别人的,那别人的孩子也就可以是我的,就没有归属感的概念了,没有归属感就不懂得分享。在这个阶段父母一定要积极引导孩子跟同伴友好相处,这也是心理健康很重要的标志。在交往中往往会有很多错误的价值观会影响孩子,比如:有些孩子不遵守规则、有些孩子不是第一名就生气、有些孩子很想跟别人玩但却总是动别人打别人借此引起别人的注意,这都是很不正确的交往方式。
比如有个孩子看到一个孩子在破坏玩具就去告诉老师,老师就把破坏东西的孩子批评了,还表扬了告状的孩子,老师这样做对吗?有人说不对,那老师应该怎么做?这种事情在幼儿园经常发生。老师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你觉得谁做的不对,可以去制止他,和他说让他不要这样做,如果他不听,你再来告诉老师,好吗?这样的孩子学会了勇于担当,这样的孩子才学会了有责任心,而不是一味地去推卸责任。
比如有个孩子捡到一颗橡皮,交给了老师,老师表扬了他,甚至给他贴了朵小红花。第二天,有好多孩子对老师说:“老师我捡到橡皮了。”其实很多孩子的橡皮都是自己买来的,甚至是从其他同学那里偷来的,因为他们都想得到老师的表扬。那孩子捡到橡皮,老师该怎么处理呢?老师应该做的是帮助捡到橡皮的孩子一起去寻找丢了橡皮的孩子,让丢了橡皮的孩子当面去感谢,这才是真正的帮助到了别人。
第五阶段:成就感(自信的来源)
成就感就是孩子能够在自己的同伴面前炫耀的,比如让孩子搬一张椅子孩子没有成就感,但是让孩子搬一张桌子孩子就很有成就感,因为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所以孩子的不同表现,就说明孩子处于哪一阶段。如果孩子只知道吃,那孩子处于第一阶段;如果孩子还很爱哭,那孩子处于第二阶段;假如孩子自理能力还比较差,那孩子处于第三阶段;如果孩子活泼、开朗,那孩子处于第四阶段;如果孩子什么都愿意挑战,那孩子处于第五阶段。你家的孩子处于哪一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