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岁后,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是幼儿最重要的社会交往能力之一。在了解并参与魏桥中心幼儿园开展的“师带徒”教学课题研究中,我发现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多情况下,幼儿根本不知道应不应该去和同伴交往、什么时候去交往、怎样去和同伴正确的交往……
              在当前学前教育领域,很多研究应经表明,幼儿缺乏交往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同伴交往能力较强的幼儿能够表现出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还有研究表明,儿童早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决定着他们成人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这两方面而言,对于幼儿同伴交往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幼儿,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从某一程度上来说,微观上可以改进教师教学时的教学效果,宏观上可以促进“师带徒”教学课题的研究发展。
              同伴是幼儿周围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同伴交往是幼儿同伴之间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表达情感和需要、传达思想、交换意见的过程。幼儿的同伴交往是相同年龄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幼儿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过程。本次研究采取的方法主要是文献法,通过对古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行深入的理解和钻研,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作出以下分析:
              (一) 家长方面
              1.家长的交往能力
              父母的交往能力能够影响到幼儿的同伴交往水平。幼儿的交往首先从与家长的交往开始的,幼儿喜欢模仿,家长应给孩子作示范,做榜样,因此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体贴关爱;待人接物大方得体,与周围同事朋友交往乐观积极等等。家长的积极的交往方式和交往态度对幼儿以后同伴交往的方式和能力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促进幼儿正确的与同伴交往。
              班里来了一个新的小朋友,老师介绍给小朋友们:“这是我们班来新来的小朋友,她叫甜甜,大家鼓掌欢迎一下呀!然后,我们帮助她尽快的适应新环境吧!”小朋友都是用好奇的眼神看着她,这时候菲菲走出来,拉着她的手说:“你好啊,我叫菲菲,我你坐在我旁边吧。”然后帮助甜甜把小书包挂在椅背上,然后一一为甜甜介绍起班里的小朋友。课后通过与菲菲老师交谈,我了解到,原来菲菲的妈妈是一个很热情开朗的人,就是俗话所说的“自来熟”。菲菲妈说话很有幽默感,能很快的和刚认识的人成为好朋友,很好的处理和其他人的关系,就算发生矛盾,也能很快的解决。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在妈妈的感染下,菲菲的同伴交往能力也提高了。
              2.家长对幼儿的要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同伴交往能力的重视和培养,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长大后的社交能力。培养孩子同伴交往的能力还要放手让孩子接触各种性格的小朋友。家长对幼儿的要求会影响幼儿的同伴交往,正确的指导对幼儿同伴交往起积极地促进作用,而错误的指导对幼儿的同伴交往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牛牛是我们班上比较好动、爱打架的孩子之一。他有的时候会有意无意打到其他小朋友,萌萌被牛牛打到的次数比较多。后来,渐渐地萌萌的攻击性行为也增多了。我问萌萌原因后得知他以前把牛牛打他的行为回家告诉了父母,他爸爸得知后便教育孩子如果其他小朋友欺负到你,你就一定要打回去,不能受欺负。萌萌爸爸还教他如何和别人打架,让别人不敢欺负她。
              (二) 教师方面
              1.教师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儿童观是指对儿童的认识和看法。现代正确的儿童观包括:儿童是稚嫩的、独立的、有差异、完整的、正在发展的、积极主动的个体。只有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师才能采取积极管理的方式对待幼儿的同伴交往。幼儿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教育观是以儿童观为依据的,教师的儿童观决定着儿童教育观。儿童观和教育观影响着教师如何理解教育内容、教育目的以及教育目标的制定,影响着教师对待幼儿同伴交往的态度。
              在手工课上,老师在教幼儿怎样用胶水,调皮的多多把胶水撒满了桌子,还把墙上的粘贴画给撕下来涂满了胶水。原本漂亮的墙面设计瞬间变得面目全非。看到这个情景,老师非常生气:“你在干什么!”,这时班主任快步走过来,用手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说:“王老师,别这样,他只是在把刚刚学到的运用出来了而已,他做得不对我们可以耐心指正,不能吓坏孩子呀!”
              2.教师对幼儿的指导
              米勒等教育家通过研究发现,教师对一个幼儿的行为和成绩的认可程度,会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影响着其他幼儿对这个幼儿的接纳性。有社会心理学家说过,幼儿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幼儿最有力的人物。因此,一个幼儿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会间接的影响到同伴对这个幼儿的评价。
              下午的户外活动课上,老师带领小朋友们一起玩跳大绳的游戏。由两个老师在两边摇绳子,小朋友们排好队,一个接一个从一侧跳过去,然后再绕到队伍后面排队。刚开始,有的孩子因为怕被绳子打到,在跳绳前面缩着小脑袋不敢跳,这时,老师表扬刚刚跳过去的孩子“真勇敢”、“真棒”、“我们要像龙龙那样勇敢,嗖的一下就跳过去了”。这时,不敢跳的孩子看看已经跳过去并到队伍排队继续跳的同伴,也想得到老师的表扬,于是最终下定决心跳了过去。
              (三) 同伴方面
              同伴是促进同伴交往能力各方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对同伴交往能力的主动性、亲社会性、语言与非语言能力、社交障碍等均有显着作用,而且同伴是家长、教师作用于同伴交往能力各维度的重要的中介因素,这也符合哈里斯的群体社会化理论。
              案例:3岁的美美刚入园不久,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女孩,初入园时经常都是一个人坐在座位上,整天也不说一句话,很少去和其他的小朋友交往、游戏。在一次区域活动中,她还和以前一样只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看小朋友玩。她的眼睛总是在小朋友的身上浮动,看别人“过家家”、“买东西”……但是她从来没有融入进去。她的带班老师王老师想让她参与到游戏中去,于是走到她身边,轻声问道:“美美,你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吗?老师带你去玩好吗?”她听到后,抬起头,小眼睛眨眨的看着王老师,没说话。王老师想拉美美起来,她却使劲往后挪,坐在座位上,就是不起来。王老师蹲下来对她说:“我想带你去娃娃家做客,可以吗?”美美仍然看着王老师,什么也不说。正当王老师一筹莫展时,同班的晓晓走了过来,笑着对美美说:“美美,你来我这儿买苹果吧,今天的苹果又大又甜!”边说边拉着美美到了她的“水果摊”前,开始一样一样的给美美介绍起来。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同伴在幼儿同伴交往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为晓晓与美美是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她们的年龄相同或相近,所以她们更容易沟通一些。
              (四) 家园合作方面
              当家长的教育影响和幼儿园的教育影响一致,会对幼儿同伴交往会起到积极作用。教师的一个重要作用是通过与家长交流、影响家长而间接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产生作用。借助于与家长的直接交谈、家教园地、家长联系本、开放日、家长会、家教讲座等,教师对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等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减少或消除幼儿园与家庭间在教育观念、教育实践行为中可能存在的不一致或抵触,进而共同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事例:在座谈会上,蔡毅小朋友的妈妈万分激动地说到:“作为幼教方面的外行,我们说不出什么道道来,在孩子方面也走了许多弯路,我很感动也很感谢老师们在开展此项活动以来付出的心血,使我和孩子都受益匪浅。先说说我女儿吧,她有两个明显变化:一是变得大胆了,原先她胆小懦弱,总是一个人怯生生地独坐在角落里,现在变得活泼好动了,还常常主动找小朋友玩呢!二是变得有脑子了,过去她对身边发生的事总是无动于衷,现在,变得敏感了、细腻了。比如,有人摔倒了,她会主动上前去扶。看到这些变化,我非常的高兴和欣慰。”“再说说我自己吧,我也有不小的变化。一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过去,我‘望女成凤’心切,总想让女儿在园多学一些文化知识,像识字、拼音等,为将来打下好的基础。后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比知识更重要的观念和做法逐渐被我接受了,我不再强求孩子学这学那,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对孩子个性品质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比如孩子弹琴,我不在乎她考几级,而是通过练琴,提高她的毅力,培养她的意志力,逐步克服怕苦贪玩的毛病。二是方式方法转变了,以前我教育孩子要么是‘哄’要么是‘训’,方法简单粗暴,现在我学会了许多教育孩子的方法,如:怎样面对孩子挑食、如何面对孩子任性等等,都初见成效…
              以上所提到的家长、教师、同伴及家园合作四个方面是幼儿同伴交往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他们的综合力量使得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出不同的能力。良好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并且,良好的同伴关系具有保护和发展功能,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因此,对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家长及教育工作者都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方法加以预防和解决。
              (一)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与儿童观
              教师的观念不尽相同,应先端正教师的思想,才能正确指导幼儿同伴交往。不正确的教育观念会促使教师产生不良的教育行为,从而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阻碍幼儿健康成长。所以,面对幼儿的同伴交往中存在的不良现象,教师不能单纯因幼儿扰乱了教学秩序,破坏了教具与环境设置而生气甚至是大发脾气,这样便有悖教师的教育准则,也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教师应像事例中的班主任那样,要知道我们工作的重点是教育孩子,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的维护环境与秩序。
              (二) 教师潜移默化地发挥榜样作用
              《纲要》中指出“教师和家长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影响源,模仿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和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间接地影响幼儿,构成他们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应提高自身交往水平,以良好的行为作表率,在与幼儿相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幼儿注重使用礼貌用语,丰富幼儿交往技巧,久而久之就会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三) 家园紧密合作,共促良好教育
              家长是幼儿的启蒙老师,幼儿最初是通过与家长的相处,获得社会信息,学习基本的人际交往原则和方法的。父母对幼儿同伴交往的重视程度和培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幼儿的人际关系以及成人后的社交水平。因此,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应从幼儿期起就开始培养。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在尊重爱护幼儿的基础上避免对孩子过分保护、溺爱,给幼儿充分提供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让幼儿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快乐的同时,积累交往的经验,家长应对孩子在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矛盾给予指导和帮助。此外,父母还应注意对幼儿的示范作用,家长之间要建立和谐的关系,营造安定的家庭氛围。家长对幼儿要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家长应与幼儿园加强联系、紧密合作,对于幼儿园教育应给予大力支持,尽可能做到家园教育一致。
              (四) 重视移情训练对幼儿同伴交往的促进作用
              移情又叫情感移入,也就是我们时常提到的情绪感染与共鸣。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最基本的是要让幼儿学会观察他人的行为,体验、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经典幼儿故事除了语言的优美可以引发幼儿情感的共鸣,更重要的是其中丰富的教育思想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如教育幼儿要诚实的《狼来了》、同伴间互相帮助的《司马光》、《三只蝴蝶》等。因此,单纯对幼儿进行说服教育,摆事实、讲道理,不如利用幼儿爱模仿的年龄特点,用故事中类似现实生活的情景、鲜活具体的人物,来启发引导幼儿。
              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发生在幼儿身边的真实案例,据需要编成小故事讲述,或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从而让幼儿学习丰富的交往方法,引导其健康的交往行为。实验表明,在接受一段时间的移情训练后,大多数幼儿能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考虑问题,体会他人的感情,避免了同伴间因小矛盾而产生的不愉快,幼儿的同伴关系有了较大的改善。
              总之,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不是能一蹴而就的,教师与家长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引发幼儿主动交往的兴趣,在具体交往活动中学会谦让、分享,积累同伴交往的经验,提高幼儿的交往水平与能力。幼儿同伴交往的能力得到提升,不仅宏观方面可以使幼儿在将来很快的适应社会,而且微观方面可以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师带徒”教学课题的研究顺利进行并得到发展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服务机构表扬历练

                        • 上一篇:简述陈鹤琴的幼儿心理特点论。
                          下一篇:怎样处理幼儿园小朋友爱告状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