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正确看幼儿在午睡中的恋物行为

              内容提要:幼儿园的午睡环节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幼儿喜欢抱着某一物品睡觉,甚至对这一物品有着很强的依恋感。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在现象的背后隐藏的是幼儿怎样的心理需求?这种心理的存在究竟好不好?我们应该如何客观、科学地看待这种行为?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帮助幼儿逐步摆脱这种行为? 生活中幼儿所依恋的物品我们通常称之为“慰藉物”。幼儿对慰藉物的一种依恋行为我们又称之为“恋物行为”。 九月,小班幼儿新入园,不少孩子出现了与家长的一种分离焦虑。与此同样突出的另一个现象是:有些孩子(尤其是女孩子),他们有的需要抱着毛绒玩具才能入睡,有的需要拉着毛巾才能入睡。毛绒玩具、毛巾这些都是孩子午睡时的慰籍物,而这些慰藉物通常是幼儿喜欢的、经常使用的玩具或物品。同时这些慰藉物质地柔软,即便再破、再旧幼儿都不离不弃!在这种特定物品的陪伴下幼儿似乎才能睡得安稳。而一旦离开,就会焦躁不安,甚至哭闹、失眠。 那么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这种恋物行为呢? 一、幼儿怎么会产生恋物行为的? 实际上幼儿的恋物行为是伴随着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而产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幼儿社会性依恋的伴随行为,可以归纳为是一种社会性依恋,是幼儿在之前的生长过程中与扶养者、照顾者之间建立的情感联结,所以从幼儿的发展角度来讲,幼儿恋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继续寻求与母亲或其他成人的密切的身体联系,最大程度地保持这种社会情感并获得最大程度的舒适、安慰与满足。 二、幼儿依恋柔软物品背后的心理需求是什么? 我们先来了解这样一个实验:美国动物学家曾经用金属丝做成母猴,再用柔软的布包裹一个圆筒组成“布母猴”放在小猴子的面前,结果发现小猴子与布母猴产生了依恋的关系,而金属母猴却没有得到小猴子们的依恋。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动物需要舒适的身体接触,动物有“皮肤饥渴”,而人更是如此,尤其是在婴幼儿阶段。幼儿所“恋”的柔软之物,可以给他们带来身体上的舒适,帮助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放松。 当幼儿离开母亲或家人,需要在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中独立睡觉时,他们会有一种害怕与孤独的心情,会更渴望用慰藉物品去替代他们的依恋对象,以获得一种柔软与舒适。从表面来看解决的是“皮肤饥渴”,但更深层隐含的是:幼儿内在需要的是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慰籍。 三、如何正确看待幼儿在午睡中的恋物行为? 人的一生的心理发展都是很重要的,有依恋感、有过依恋行为的幼儿长大以后一般具有积极健康的情感表达方式,有利于他们将来的社会交往。也就是说,幼儿期对慰藉物的依恋是他们对母亲和成人依恋的一种转移。由此可见,适度的依恋有益无害!所以正确对待孩子的恋物行为,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正确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帮助幼儿改善恋物行为的方法有哪些? 综合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征、社会发展特征以及幼儿园集体生活的特殊性、幼儿午睡安全性等多方面考虑,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点入手帮助幼儿改善与调整恋物行为。 首先,我们可以从心理引导角度帮助幼儿获得心灵上的慰藉。 方法一:用爱心滋润童心 作为老师有时候我们有必要在某种程度上使自己变成一个孩子。只有当你变“小”了,幼儿才不会把你看作是偶然出现在他们的童话世界大门口的人,午睡时才不会把你看作是一个看守人他们的人。用一颗童心去和他们说说话,如:“睡觉了,小猫也会听到你打呼噜的声音哦”。用童心去陪伴他一下,如:快乐地到他的小床边坐一坐,安慰他一下,和他拉拉勾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在这个时候,幼儿的警备心理才能得以化解,恋物心结才容易被你的平等、关爱所化解。也可以这么说,童心是我们教师通往每个孩子的心灵世界的桥梁。只有当老师与幼儿心灵之间架起这座美丽桥梁时,幼儿的心里才会获得舒缓,午睡才会有安心。 方法二:用行为换得信赖 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教师的一个甜甜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抚摸的动作,都会让他留下美好的印象。熟记幼儿的姓名,最好是使用父母常叫唤他们的小名,甚至能叫得出孩子父母的名字,使孩子感觉到老师不仅跟他很熟悉,跟他的爸爸妈妈也很熟悉,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以促使孩子放心,建立老师与幼儿之间的信任感、安全感。具体做法是1、“眼勤”:及时发现午睡时某个幼儿所表现出来的不安情绪。2、“手勤”当孩子有情绪问题时,老师要及时走过去抱抱他,或者摸摸他的头,亲亲他的小脸,用身体靠近他,给他温暖给他安慰;让幼儿感受到妈妈一样的温暖;让幼儿感觉自己的午睡有老师的陪伴,与爸爸妈妈的陪伴是一样的,没有太大的差别,以此来改变之前不安的情绪。 方法三:用音乐舒缓心情。 对幼儿出现的恋物行为我们可以借助音乐手段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让幼儿在闭上眼睛之后聆听舒缓的音乐,使幼儿获得平静以及心灵的安抚,从而减少对慰藉物的依恋。需要补充的是这种音乐有时我们也可以换用温馨的故事来替代。 其次,我们可以从物质转移角度帮助幼儿改善恋物行为。 纠正、改善幼儿的恋物行为要注意循序渐进。对于慰藉物,如果老师一味地说“不可以”,要求立刻摆脱,幼儿会接受不了,更是不利于他们在午睡时的情绪稳定。我们可以在睡前先和孩子说:“你可以先抱一会儿,等你睡着就让它(慰藉物)也去玩一会儿”;或者反过来说:“你先睡着,等你睡着了它会悄悄的躲到你的身边”;情绪稍好一些的孩子可以直接跟他说:“先抱一会儿,然后和它告别,说声午安。”等幼儿同意后,再逐步缩短他们拥有慰藉物的时间。所以帮助幼儿调整恋物行为千万不能过急,应该给他们一个适应的过程,待幼儿适应后便会离开慰藉物品自己入睡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的身心健康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心理需求有着密切的关联。充足的睡眠不仅具有调整幼儿正常机能的作用,还对幼儿的生长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忽视幼儿午睡时的恋物现象,更不能武断制止他们对慰藉物的依赖,要客观、正确、耐心的加以引导,从幼儿基本的心理发展特征、社会发展特征出发,让孩子获得一个安心、舒适的午睡。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虫子长谈服饰

                        • 上一篇:幼儿想象无意性具体表现有哪些
                          下一篇:中班科学教案去游乐场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