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多大,才能背负起这么多负面的东西?精神病学者认为:“在童年期没有解决的冲突可能是导致抑郁症的原因”。所以说,一个人童年的经历将关乎他的一生,也许从此也就埋下了他今天以这样的方式和这个世界告别的根源。这也是值得人们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如何才能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对于什么是儿童成长中的健康,大多数国人的认识并不全面。在许多人的认知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偏重儿童身体保持健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缺少或忽视儿童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是否能适应环境。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是否具有存在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它是人生长、发育的温床,又是塑造情感、意志、性格、品德的场所。家庭的地位、家庭的气氛、家长的教育思想、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作为父母,如果没有足够的觉知,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改进,那么你所做的也许根本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伤害孩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过:“幼年受于家庭的教训,虽微薄细致,往往终身而不忘。”可见原生家庭的影响和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 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应能取代父母,对儿童表现出兴趣和关心,和儿童的关系应是朋友关系,使学校的生活更具吸引力。我国传统文化对教师定义为: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和学校教育在儿童成长中起着传花授粉的重要作用,是儿童健康成长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这一环做好了,日后才会花香四溢、硕果累累。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环境影响人的一般表述。由于儿童年纪小,可塑性大,他们的心理发展很容易受到外环境的影响。家长应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耐心地进行随机教育。教师应充分调动儿童周围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共同提高儿童的健康认知水平,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 家长朋友若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心理健康问题,应第一时间设法疏导,用爱的教育和关怀及时为孩子驱除笼罩在幼小心灵上的困惑和阴影,让我们的孩子在阳光和爱的沐浴中成长。 家庭疏导效果不明显时,应及时求助专业的精神心理科门诊,以免造成孩子一生的痛。 “在世界沉睡之时,我们看到流光溢彩”、“我们只能暂时拥有,却不能永久保留”.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短暂一生,为世人留下无数好音乐歌迷心中永远的ChrisCornell,一路走好!
过分表现这类孩子特别热衷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渴望获取他人的关注和赞赏。他们没有更多的心思去读书或做事,喜欢做白日梦,做些不接地气的事情。如果有一天他失去了众人的关注,那么他就会感觉人生黯淡无光,生活无趣,从而一蹶不振。过分早熟现在孩子的认知大都很早熟,但如果孩子在装扮、情感、两性等方面过分早熟,出现不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很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规避和引导孩子心理问题堵上原生家庭的黑洞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是父母的反应或结果。家庭抚养不仅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父母在性格上不要复制各自原生家庭的黑洞,不要让自己成为自己最讨厌的样子,让孩子重演原生家庭的悲剧,要用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做好心理教育。扮演好父母各自的角色犹太人有一句俗语:“父亲塑造孩子的大脑,母亲塑造孩子的灵魂。”母亲的角色是温柔,给予孩子安全感,塑造孩子的性格、语言、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父亲的角色是力量,给予孩子方向感,让孩子学会坚强、勇敢和规则,心理上产生强大的自信。如果家庭中父亲和母亲的角色错位,如“虎妈猫爸”,或者父母中有一方的角色缺失,就会给孩子的性格形成造成混乱,进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给予足够的陪伴和尊重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不是金钱、不是佳肴、不是玩具,而是陪伴。与其以给孩子挣钱的理由拼命工作,不如留出时间陪伴孩子,用亲情滋养孩子的心。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有自己思想和人格,他们需要被理解、被尊重。如果父母一味粗暴地指责、阻止、强制,只会换来孩子更强烈的对抗。父母要做好的事情就是换位思考,了解孩子的心理,平等地沟通,充分地尊重孩子的想法。一个人,只有从小感受快乐,才会拥有健康阳光的心态;只有从小被温情滋养,才会善待别人;只有从小被尊重,才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