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離異家庭的孩子,會產生哪些心理問題,其實在於父母的心理狀態和處理方式,對待離婚的行為態度,和雙方父母的長輩,對兩人離異的對待方式和是否有言語的傷害...等,都會直接影響孩子,產生各種不同的心理問題。同時,也要看父母離異時孩子多大。因為不同年齡的孩子,會有不同的表現和心理問題。
在我過去的心理輔導經驗裡,如果父母離婚時,能夠很明確的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用心和孩子溝通情況,同時,讓長輩也能接受離婚事實,給予孩子正確的人生觀,並且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責彼此,有98.9%以上的孩子,都能正常過日子,偶爾有情緒或難過,或失落,也都能很快平復。
但是,因為現代男女,「速時」愛情,和因為老一輩觀念被迫結婚,又或者覺得自己年齡到了應該要結婚的心理,最糟糕的是,結婚這件事,不再是彼此互相了解,真心相愛而選擇結婚,因此,離婚率節節攀升,離婚時彼此大多是不歡而散,更悲劇的是,為了離婚的財產分割大打出手的大有人在,也造就許多問題孩子出現。
小孩在青春期結束以前,其實,心智還處在單純、簡單的狀態,這個時期前,孩子的可塑性很高,對外界是非的判斷也比較弱。如果,在這個時期前父母選擇不歡而散的離異,那麼,這樣的孩子心理容易出現自卑感、沒有安全感、悲觀、時而暴怒,情緒很不穩定。有時候會因為父母或周圍長輩對其中一方的批評而越來越討厭父親或母親,嚴重的會出現憤世嫉俗的心理,而打架鬧事,甚至有殺人的傾向;有的孩子會感到被社會遺棄,而萌生自殺的念頭。
也有不少夫妻因為孩子,選擇忍耐著不離婚繼續過日子。在我們所做的500對夫妻中,有將近88%以上的孩子,在成年之後,都對婚姻抱持不信任或悲觀的態度;同時這些88%的人裡,有17%的人因為童年沒有得到父母的愛或因為看著父母因為彼此沒有愛遷就過日子的爭吵、痛苦,面對一個對自己好的人很快就以為是愛而進入婚姻,但結果還是離婚收場。剩下的71%人口,大多因為看著父母隱忍過日子的痛苦,而逃避婚姻,甚至被逼結婚也很快又離婚。
由這些統計數據,可以清楚,有時候,父母為了孩子而隱忍過日子,以為是對孩子好,其實更多的時候,對孩子的傷害更大。
我倒是很欣賞美國許多父母離異的作法,我有一對美國朋友,因為彼此實在過不下去,選擇和平離婚,並和孩子協商,以每週一、二、三在父親家,四、五、六在母親家,週日父母輪流隔週日陪伴孩子。後來朋友和朋友的前夫都各自結婚了,結婚後,她們依然如此,當她們的孩子初中、高中畢業時,朋友一家和她前夫一家都去參加孩子的畢業典禮,當時,在現場的我,看見孩子興高采烈的告訴他的同學,老師說:「我有兩個爸爸、媽媽,很幸福吧!」當時,讓我很是感動。
想想,我們中國人的家庭,當離婚勢在必行時,大部分都是一翻兩瞪眼,不歡而散。其實,不管誰對誰錯,這樣的離婚方式,傷害最大的永遠是孩子。所以,如果,我們真心愛我們的孩子,當夫妻關係已經走到盡頭時,不妨大家好聚好散,用更多的智慧來面對彼此,有了一個平靜的心,才能有智慧來與孩子達成共識,讓孩子即便面對父母離異,也能得到更多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