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心理的分级

              儿童是家庭和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和发育,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关心儿童不仅是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更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家庭是孩子人生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家庭教育是一种有别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因此,要想取得家庭教育的成功,家长必须首先明确和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心理健康的概念;了解孩子心理与行为的发展特点;把握住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心理健康对孩子的影响;家庭教育的误区;家庭教育的内容;家长的使命等。
                
                人生的路从出生到死亡是漫长的,而儿童时期是人生中既宝贵又短暂的。这时的儿童对社会认知的发展是呈趋势性的:1、要注意儿童从外部特征到深刻品质的特征。2、从问题出现到多方面多角度地看问题;3、对问题早期的认识到生活的认识;4、对个人及即时事件的关心到对他人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心;5、对事物具体的思考到抽象的思考;6、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想法。由此可见,儿童时期是人格形成的最关键的时期。因此观察孩子的个性差异,引导孩子个性的发展是父母责无旁贷的任务。
                教育是一门爱心的艺术,所有爱孩子的父母都具备成为教育艺术家的前题条件。大量事实表明,有许多文化水平低的父母,反而为国家培养了栋梁之材,他们用自己善良正直的本性和自己勤奋耐劳的品德及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自己的行为影响着孩子,为孩子做出人生的榜样,引导孩子积极向上成就大器,同时也有些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很高的父母,由于疏忽了对孩子的教育,称不上合格的父母。
                如何把握儿童的心理健康,不只是每个家庭的焦虑,也是整个社会的焦虑。根据调查表明,我国儿童17岁以下未成年人中,约有3000万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其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而在校园屡屡发生的暴力事件则更让成人对社会产生极度的忧虑;儿童心理抑郁、自杀、离家出走,也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更多安分守己的普通劳动者。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不能追求单项的知识教导、精英式教育,更主要的是开展民族文化教育。身为父母,我们肩负历史的使命。家庭的教育任务就显得格外艰巨,格外困难。儿童由幼儿园进入小学以后,他们的活动都是以集体为单位进行的,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不仅发展了社会交往技能,提高了社会认知的水平,培养了合作互助的集体精神,自我意识也进一步发展起来,儿童在集体活动中,逐渐掌握多种基本的行为规范,也了解了自己在集体中的权利和义务,责任心、意志力,个性得到了发展。童年时期的自我意识,正处在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化自我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儿童受到相对多的社会文化的影响,这为角色的确立提供了条件,使儿童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表现出以下趋势:1、从小一到小三处于上升时期,小一到小二的上升中角度最大,是上升期中主要的发展时期;2、从小三到小五处于平稳阶段,其年级间无显著差异;3、从小五到小六,由于青春期的临近,开始第二个上升。可见儿童成长的每个阶段都伴随着心理的成长和变化。与此同时,儿童的社会交往也有发展的特点。与父母的关系:1、进入小学以后,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时间及内容发生变化;2、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的日常问题的类型发生变化;3、儿童与父母的冲突减少;4、父母的控制模式发生了变化。
                曾有儿童心理专家提出了一个关于儿童行为控制模式的三阶段论:
                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大部分决定由父母做出;
                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父母与儿童一起协商解决一些问题;
                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后,儿童自己做出更多的重要决定。
                二、与同伴的关系:
                在小学阶段,儿童与同伴一起活动的时间很多,发展起了同伴间的友谊。心理学家提出儿童同伴友谊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3-7岁,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儿童间的关系只是暂时的游戏关系,朋友的意义更多地与实利、物质属性成邻近性相联系。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要求朋友能服从自己的愿望,如在游戏中能把握顺从自己的人当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阶段能做到合作与互惠,具明显的功利性特点。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可以做到心理上互相信任和支持。
                第五阶段:12岁以后,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除此之外,儿童的社会关系也部分体现在与教师的关系等方面。综上所述,一个人的健康心理每个阶段的形成,都是在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造就完美的人格。
                只有从儿童时期就注意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长大后才有健康的人格,才能保证体力和智力,知识和道德,性格和才能,理性和直觉等诸方面高度和认识的发展。健康的心理必须具备独立、宽容、开朗、谨慎、坚韧、有制、合群、博爱、勇敢等优良品质,健康的心理必然表现出富有创造性,高度自主性,对新鲜事物的敏捷性,具有崇高的理想,不怕困难,宽以待人,与人为善,有无私的心,真诚的爱,牺牲精神等优秀品质。
                培养良好的心理,还要避免狂妄自大,自私自利的不良心态,中国古代故事《孔融让梨》可以说是流芳百世,家喻户晓,4岁时的孔融是对吃最贪婪的时期,而他却对“梨”这种强烈的诱惑所不动,又想着长辈,又想着弟弟,自己挑了一个最小的,这样可贵的利他行为,出现在4岁儿童身上,不能不让人想到他的家庭的文化教养,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几千年来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的精髓。
                现在我们许多家长为了孩子奉献全部的爱心而却忽略了教给孩子给别人一点爱,因此也成了许多孩子的认知误区:认为父母和别人给的爱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理所当然的,爱的体验习以为常,当父母、亲人,稍有差异,他们便心不爽情不愿、发脾气、哭鼻子。这样的孩子情商还会高吗?他们会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吗?会有知心朋友吗?会孝顺父母吗?所以,这是当今家长们必须深思的一个问题,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不能只是注重智商的培养,忽略了情商和品德教育,只有孩子智商、情商都健康成长,他们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与祖辈、父母、兄弟、姐妹等人的良好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同学、朋友关系,才能把自己置身于群体中,不寡交,不与人疏远,在家庭、学校与朋友中,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才能成为深受欢迎的集体成员。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引导孩子克服在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鼓励他们大胆的交朋友,尤其是交同年龄的朋友,认真倾听他们和同伴交流的内容。在倾听中可以发现他们这一代人对问题,诸如:对老师的看法,对追求时尚、金钱和某些社会问题等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听后坦诚地谈出自己的想法,让他们明白社会中存在的美好与善恶。
                
                培养健康的心理,儿童时期要让他们有挫折体验和承受能力。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和失败。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有满意和不满意的时候,当自己遇到困难或所处环境不尽如人意时,能运用可行的办法,调整自己对现实的期待和态度,即使遇到挫折、失败也能采取健全的、成熟的方式,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由此可见,儿童的心理健康多么关键。著名作家王蒙、曹文轩等在编辑全国中学生征文时,惊讶地发现,相当多的学生所表现的主题都是厌世和颓废;一群近来被青少年追捧的“美少年”作家,同样在作品中表现出令父母惊愕的精神状态。究其根源,青少年时期表现出的心理反常及素质问题,正是在儿童时期种下的种子。如果在儿童时期,父母、社会、幼儿园、学校能重视对他们的心理辅导,青少年的心身健康就不会有问题。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长的希望,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孩子顺利、健康的成长是成龙的前提和物质基础。让我们不断地学习,用科学的知识、人生的经验引领着孩子在人生的路上循序渐进,帮助他们克服在成长过程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和困难,让他们将来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所以心理健康一定要从儿童做起。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黄金争抢一部分

                        • 上一篇:儿童焦虑症的表现,家长应如何应对?
                          下一篇:什么样的孩子就属于问题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