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一个看法是,这才是真正的孩子应有的模样。
我看了不少研究儿童心理的书籍,也尝试对比过国外孩子和国内孩子的发展,当然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很多,这里只挑出一部分关于家庭教育以及儿童/少年心理承受能力变弱的原因。
在日本、美国这些教育比较发达,重视孩子权利的国家,偏偏是儿童及青少年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我们国家近些年虽在这个比例上有上升,但仍远不及这些国家的。(我寻找这些数据的时候,已经是3、4年前了,现在可能有所变更)
这侧面印证了越是发达的国家,儿童的心理素质越差嘛?个人认为不是,而是越趋向正常。
在我们的小时候,更多的把目光放在生存上,即便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是到1991年才通过,对于儿童心理问题的发展更是无据可查。
这说明了,即便是从国家层面,也无暇顾及孩子们的状况,以生存发展为第一要务。这导致我们对儿童的认知是十分落后的。
尤其是我们过去,认为孩子是父母的附属品,甚至在古代把孩子当成成年人的工具,mini版的成人(这种情况在落后国家仍然存在,纪实电影《何以为家》里面就充分记录了这一点。)
这些种种,让我们对儿童产生了误解--仿佛他们天生就是那么强大的存在。只是实际上是我们对儿童的忽视所导致的误解。
我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好像穷人家的孩子很懂事,不单单是穷一方面因素,如果父母无法肩负起父母的责任,这样的家庭中,孩子也会显得很懂事--例如某家庭家暴,孩子会尝试去和家暴的一方对抗,去安慰被家暴的一方;例如父母身体原因无法劳作,孩子就会主动承担不应该是儿童承担劳动...
这些孩子总是让人心疼,这份心疼,其实就是我们深知“懂事”、“成熟”、“坚韧”不应该是一个孩子所表现出来的,与之年龄不匹配。
这些孩子强大吗?非常强大,但往往也伴随着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最简单的就是压抑自己了--一个孩子看到家庭很穷,明明他很喜欢那个玩具、那双鞋,乃至想要上学,想和小伙伴去田野奔跑,但回头看看自己的家庭环境,看看父母受罪,他们就把这些需求全部压抑掉,并且会自责认为自己这种想法就是犯罪,就是错误。
到他成年以后,要么就是没有自我为他人而活,要么就是用尽方法来弥补自己被压抑的需求。
所以,反而是过去的孩子,因为被忽视,而需要逼迫自己早熟,相对而言表现得并不是一个孩子的模样。
而现在,各种条件都变好了,我们也开始正确去认知孩子,最起码亲子地位平等这一个概念,近年逐渐被普及了,在观念上、社会环境上以及国家政策、国家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对孩子的认知进步了。
只是还不够,我们只是处于发现孩子问题的阶段,但很多时候仍然对孩子束手无策。
我举个例子,把孩子比喻为农耕,我们认为农耕的时候没那么多麻烦事,没农药等等,但是我们忽略了收成比例(过去对孩子的认知);
再接着,我们发现了害虫,各种影响植物成长的病症,但我们仅仅是知道,只是束手无策(现在对孩子的认知);
不过我们是人类,是充满智慧的人类,在辅助植物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研发出新的农药,治理方式,培育方式。只是这些培育方式、农药,需要一片“农田”来试验,这个过程充满了无限可能:可能让植物更好成长,也可能让植物枯萎,还可能治好了植物的某个疾病但却引发了另一些我们所不认知的疾病...
不管我们用不用药,对植物认知几何,实际上如果没有我们的介入,他们仍然可以自然生长,他们的需求一样存在:需要合适的环境,阳光,水分,周边生态的平衡...
孩子同样如此,无论我们怎么看待孩子,他们的需求真实存在着,心理也真实存在着。现在的孩子承受能力差,并不是因为过去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有多强,而是现在的孩子,才是“孩子”的真正模样,弱小,需要庇护,充满无限可能。
以上仅仅是个人观点,没什么论证,翻阅一些书籍和个人一些体会所得,不喜勿喷。